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2591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二轮 第十七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3 19:13: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题一:
写一写陪娃阅读的那些年,那些感受吧!
主题二:
2018年TOP100大家都看了吗?可以任选一本来谈谈你的感受!

写起来吧,截止日期:2019.3.17 24:00
推荐
发表于 2019-3-15 22:59:16 | 只看该作者
11 静待花开
一、绘本介绍
作者:[美]麦克·巴内特 文,[加]乔恩·克拉森
文   作者:麦克·巴内特
美国著名图画书作者, 1982年出生于加州,毕业于波莫纳学院。巴内特创作过多本绘本,还有一系列的儿童冒险小说,曾获爱伦坡文学奖最佳童书。作品包括《比利·推特尔和他的蓝鲸问题》《再猜猜!》《哦,不!》等。和乔恩·克拉森合作多本图画书,作品包括《山姆和大卫去挖洞》,《狼、鸭子和老鼠》《穿毛农的小镇》等。
2013年,由麦克·巴内特撰文的《穿毛衣的小镇》获得凯迪克银奖:
2015年,《山姆和大卫去挖洞》获得凯迪克银奖。  
图 作者: [加]乔恩·克拉森
出生于加拿大,现定居美国加州洛杉砚。
2012年,自写自画的第一本图画书《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获西奥多·苏斯·盖泽尔奖银奖。
2013年,《这不是我的帽子》,获美国凯迪克金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共计20多项奖项。
乔恩·克拉森成为自凯迪克大奖创奖以来唯一同时拿下金、银奖双料殊荣的作家。
2013年,《穿毛衣的小镇》获美国凯迪克银奖。
2015年,凭借《山姆和大卫去挖洞》幢联两届凯迪克银奖。
译者:杨玲玲,彭懿
彭懿:博士,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1958年出生于沈阳。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幻想小说及图画书,著有《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宫泽贤治童话论》《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等学术著作,及《我捡到一条喷火龙》《欢迎光临魔法池塘》《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蓝耳朵》等幻想小说。他曾与众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一起,四处讲演,努力在中国推广和普及图画书,《中华读书报》就曾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一个人,一本书和114场演讲”的长篇报道。他那部被赞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一本填补空缺的图画书论”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畅销十万册,是家长和老师研究图画书的必读书,倍受好评。
杨玲玲:彭懿的夫人,英语翻译家。毕业于上海中医大学,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研究幻想儿童文学。译作有《彼得·潘》《鬼妈妈》等多部。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二、内容简介:
一天早上,一只老鼠遇到了一头狼。狼一口就把他吞掉了。
  老鼠哀叹自己完蛋的时候,却听到一个声音叫他安静点!
  灯亮了,一只鸭子躺在床上。这只鸭子住在狼肚子里,却一点也不想念外面,因为在狼肚子里,就不用担心被狼吞掉啦!而且狼肚子里简直要什么有什么。
老鼠请求鸭子让自己留下来。鸭子当然同意啦,于是他们跳舞庆祝。他们一闹腾,狼就肚子痛了,忍不住嗷嗷叫,然后猎人听到了狼的呻吟声……

鸭子和老鼠一起吓跑了猎人,救了狼,狼为了表示感谢,同意答应它们的任何要求,然后……

三、书评
此书2018年度美国E.B.怀特大声朗读奖,入选美国亚马逊2017年度优质童书榜,美国《出版人周刊》《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看完这本书,真为两位天才而折服,从故事情节看,文中出现了几次反转。最初小老鼠被狼吞下肚子后,以为自己完蛋了,却遇到了生活在狼肚子里的鸭子,对于还算看过一些童话,知道匹诺曹的我来说,狼肚子里有一只鸭子也还能够理解。
鸭子在狼肚子里的生活,真是让人想像不到,不仅舒适,可谓应有尽有,首先看到的是床和鸭子身上的睡衣,还有蜡烛。随后的发生的事情,更让人想像不到了,狼肚子里可谓应有尽有啊,它们一起做早饭,还戴上了厨师帽,有锅,有炉具,有刀还能生火,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呢。不要着急,后面鸭子就会告诉你答案。当鸭子和老鼠在开庆祝会时,狼已疼痛难忍。鸭子此时给狼出了个主意,让它多吃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治肚子疼的吗?显然不是,这些东西是鸭子和老鼠丰盛的晚餐。写到此时,故事可谓离奇了,而另一个反转随之而来。
当猎人发现狼的时候,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小红帽的故事,猎人打死了狼,从狼肚子里救出了鸭子和老鼠,而实际本书却不是这样写的,当狼落荒而逃的时候,鸭子喊“我们完蛋了”,老鼠说“我们要保卫家园”,狼的肚子已经成为鸭子和老鼠认为的家园了。它们解救狼的方式是从狼肚子里冲出来,吓跑了猎人。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还没有,当狼因为救命之恩而答应满足鸭子和老鼠的要求的时候,它们选择继续生活在狼的肚子里,于是有了狼对着圆月嚎叫的结尾,这与前面老鼠问鸭子想出去吗,而鸭子很坚决的说不想相呼应。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不一定哦……
在很多故事里,狼是残忍、狡诈的代表,而在本书中,狼却变成了一个可怜虫,它饱受腹痛的折磨,不得不受制于鸭子,吞下鸭子需要的东西,看看画面上的床、桌子、桌面、音响也许都是狼一点点吞进来的吧,可见,这是一只可怜的狼。
鸭子呢,本来被狼吞掉是一件糟的不能再糟的事情了,但它说“虽然我被狼吞进来了,但没打算被吃掉”,我们无从得知鸭子是怎样做到不被吃掉,但它可以悠闲的活在狼肚子里,说明它在被吞进肚子以后一定做了些努力和尝试,最后找到了自己最满意的生活方式,除了不能见阳光,但生活安全又安逸。
老鼠呢,开篇的老鼠是个普通的老鼠,可它被吞下狼肚子后,因为遇到了鸭子,就改变了它的人生轨迹,把狼肚子当作家园,找到了朋友和乐趣,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看到这张图片,让我一直有“从此以后,它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感觉,这一页的欢乐与下一页狼孤独的哀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本书也承袭了乔恩一贯明显的画风,简单的图形,近乎单调的色彩,却将黑色幽默跃然纸上,欢乐溢于书间。
被狼吃掉,一定是坏的吗?猎人来了,一定是好的吗?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永远是我们快乐与否的根本吧。
这是一本幽默,反转,好玩的书,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从中得到乐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9-3-16 15:4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马马马小倩 于 2019-3-16 16:11 编辑

03   马小倩

4#
发表于 2019-3-16 15:5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马马马小倩 于 2019-3-17 09:13 编辑

03  马小倩
《陪娃读书的这一个月》
认真带宝宝看书就是年后这一个月的时间,沐沐现在2岁3个月,之前会不确定宝宝能不能坐起来和妈妈一起 看书,但是经过这一个月,我确定了他可以的。每天下班回去就快要九点了,所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奶奶带宝宝去洗澡,妈妈自己去洗澡,然后一起去床上看书,看着看着宝宝就也习惯了,妈妈回来了,要带我去看故事了。
宝宝的第一个着迷对象就是大卫,给他看了大卫系列的《大卫, 不可以》《大卫,惹麻烦》《大卫上学去》。所以现在妈妈一说,走看书去,沐沐就会说,哦,看大卫啊,超级可爱。《大卫不可以》中,沐沐会很期待我问他什么什么玩具在哪,好像找到了成就感。三本书中的最后,大卫都有点难过,所以沐沐看见大卫就会说:大卫,不哭!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抱抱。给他预定了5月11号的大卫的剧,期待你看到大卫时的表现。
沐沐见过我们的外教Bobbi之后就很喜欢她,看到她的微信头像是Bobbi拿着花,所以每次都会跟我讲奶奶,花。见他很喜欢Bobbi,所以我就诱惑他要不要跟着奶奶打卡,于是每天晚上宝贝都会打卡Dr. Seuss。每次听到他说要刷卡就觉得好逗,宝贝,是打卡好咩!
每天晚上陪你的时间不多,但是妈妈喜欢你安静地呆在我的身边,时不时的跟着妈妈学话,罗里吧嗦的重复着故事的情节…


5#
发表于 2019-3-16 19:35:04 | 只看该作者
10 呦呦鹿鸣

公众号更新一篇

跟着鲁道夫•德雷克斯,看看你都踩了哪些育儿坑

最近阅读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这是一本写于1964年的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书籍。作为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通过三十八个小章节告诉身处“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的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而非独裁者和统治者。
“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平等和民主。平等表示孩子虽然因我们而来,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非我们的附属品。我们对孩子没有统治权,不能控制和命令他们,他们也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民主则包含自由和规则,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并存。这表示,我们在给予孩子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必须提供清晰和明确的界限,界限让孩子感到安全,并在这个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
介绍完现代父母所面临的大环境背景之后,作者全面地阐述了他的38个新方法,几乎罗列了育儿路上父母们会踩到的那些坑,比如:
对于不顾自身状态一味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的家长(100分妈妈),他说:
好妈妈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能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快乐的人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对于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的家庭,他说: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父母的关系模式是合作、友善的,或是敌对、控制、忽视的,都是孩子最初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模型。
对于经常陷入自责情绪无法自拔的父母,他说: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重要的不是完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要的是进步。感到忐忑、内疚、自责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有挫败感了,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我怎么做能让事情更好”这样的理智思维上来就好了。留心那些小小的进步,就能放松下来,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在向前迈进。每一次向前迈进,又成为鼓励自己的源头。
对于夫妻之间,甚至两代人之间存在教育分歧的家庭,他说:
如果能达成一致,当然最好。但意见一致不是必须的。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周围的人,他能够自行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大人,通常爷爷奶奶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老师等,父母很难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父母会本能地去反对这个大人,较少或消除这些人的影响,这其实没什么用。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
So,做好自己,而非试图控制每件事。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他也提出了建议:
在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里,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中的排序以及父母的养育方式。由此可见,孩子的出生序位对其性格特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父母在时间精力上的有限性,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性从出生起就已经存在。父母要:
1、杜绝对比。杜绝在子女之间进行比较,专注于每个孩子各自的进步、各自的相对优势。对比会刺激了孩子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些家庭里会“配齐”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
2、在孩子们有冲突时,不卷入战争。其一,这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处理关系的好机会;其二,不要扮演法官、裁判的角色,如果需要可以扮演帮助沟通的角色。其三,以身作则,在夫妻相处过程中,给予如何处理冲突的正确示范。
对于在育儿路上经常有担忧、焦虑情绪的父母,他说:
担心、焦虑以及从这些情绪出发的行为,是在说: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强迫、控制才能变好。(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作为父母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必须相信每个个体在没有外在控制的情况下,是会向着善、向着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
以上的这些坑,在我过去7年的育儿之路上,也多多少少踩过。读完书,做完电子版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导出文字看一遍,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作为父母的自我学习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路踩坑,一路自我审视、一路校正,一路重新出发。但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言,我们要的,并非完美,而是进步,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成为再次出发的力量源泉。

此外,在本书中,有一个叫“有效跟进,前后一致”的小章节,翻译成“有效跟进,言而有信”感觉会更符合文中的案例和分析。“言而有信”更强调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我们向孩子给出承诺的时候,就要努力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和和与孩子之间的约定。“前后一致”则不然,就像前面提到的多个养育者之间由于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教育理念必然不一致一样,作为父母的我们,由于自身不同的状态和感受、面对不同的孩子、处在不同的情境之中等多种变化因素的存在,就必然会存在前后矛盾,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父母,而不是隐藏起真实情感的“规则执行者”。

6#
发表于 2019-3-17 08:43:05 | 只看该作者
三叶草2018年新书Top100之一《我的爸爸是军人》
儿子取出今日借来的新书,当我读出:我的爸爸是军人。
他十分好奇,什么是军人。对他来说,军人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军人是什么呢?我说就是你每天放学走在路上,看到列队整齐前进,大声喊着口号,去训练的人。
他就知道那些就是军人了,懵懵懂懂地知道军人大概是干什么的,因为每天他看到列队前进,就问个不停的。

读完故事,他跟我说,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因为爸爸没有陪着她成长,爸爸要做事,也是没办法的。

《我的爸爸是军人》这是一本军旅题材的儿童绘本,根据作者真实的童年经历创作而成,小时候,她最羡慕对门的安琪,每天上下学都有爸爸的接送,而她只能默默回家,从猫眼偷看对门的爸爸,因为爸爸是名军人,爸爸无法总在她和妈妈身边。但也因此,也拥有了一段特殊的童年,一段绿色的、鲜活的、充满期待的童年,记录每年2次跟妈妈去部队探亲的种种经历,并通过孩子的视角,再现了1998抗洪抢险时的中国军人英勇无私形象及军民一家人的感人场面。书中既饱含伟大的家国情怀和浓浓父爱的故事。

书后面附了作者和爸爸两封信件,特别感人,爸爸无法陪伴女儿成长的愧疚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以及女儿渴望爸爸的陪伴和成年后对爸爸的理解、尊重并以爸爸是军人为傲。

军人,是我们最可爱最伟大的人!
7#
发表于 2019-3-17 15:53: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六期第二轮第17周 16 黄艳忠      亲子陪读之路的感受   如何从亲子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      在过去八年的亲子阅读历程里,我尽职尽责的给孩子扮演着一个妈妈牌扬声器的角色,给孩子读过数千以上的绘本,也读过数部文学经典,甚至于砖头一样的全科科普也读了几本,在这七年里我坚持着床边阅读的时光,一边享受着亲子阅读的温馨时光,一边也为孩子不能独立阅读而沮丧。这种沮丧的情绪,终于在孩子升入小学后爆发为焦虑,孩子惨不忍睹的语文成绩给了我狠狠一个巴掌,不及格垫底是常态,写话更是空白交卷,这些情况让我一度十分焦虑,家里人也颇有微词,认为是“闲书”讲多了,我也在迷茫中开始反思“为什么大量的亲子阅读在我们孩子身上就没有认何的输出呢”,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和因工作结识的一些阅读推广专家进行请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孩子没有过渡到独立阅读,一方面识字量没上去,另一方面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孩子因此在面对考试时读题、理解题意都是困难。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开始让孩子过渡到独立阅读,在与孩子斗智斗勇近一年后,终于成功过渡到了独立阅读,现在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书虫了。那么我也把在这个过程中的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在故事学院所学整理之后分享给大家。   1.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能是盲目的陪伴,有效的亲子阅读是有方法的。   毋庸置疑,亲子共读的重点当然是孩子。童年亲子阅读的主旨,回归到本质来说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因此,在亲子共读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阅读,获得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关系。当然,孩子对于阅读的喜好,也是可以来引导的,如果认为某些童书确实不错,适合自已的孩子阅读,我们也可以用上些“小心计”,也是有可能让孩子将兴趣转移过来的,比如,将想让孩子看的书,放在显眼的位置,装做不经意的样子,和家里其他成员讨论起这本书是如何有趣,再比如为这些书设计一些新的玩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教案完全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在亲子阅读中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用爱和智慧去找到最适合TA的那些童书! 2.我们要了解孩子不愿意自己读的真正原因,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结合学院所学还有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我觉的孩子不愿意自己阅读主要有四个原因: 1)享受妈妈读书的时光,心理上没有“断乳”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将阅读时间进行切割,比如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妈妈读半小时,孩子自己读半小时 2)识字量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孩子不反感的情况下进行指读,同时选择生辟字少的读物 3)所选书相对于孩子目前的阅读水平有难度    关于选书,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一个到处要书单的妈妈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孩子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不是说人家7岁孩子能读的书就会适合你家孩子。各种专家推荐书单,不一定就要照单全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这个前提就是你要清楚自己孩子目前的阅读水平,根据孩子的现状去选择适合的或者稍微努力些就可以读懂的好书,太低于他目前水平,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把握好这个度,一次一次的在现有水平之上稍微增加些难度的给孩子选书,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后,才会愿意完全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     4)对所选书不感兴趣   做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喜爱。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来选书,是让孩子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的关键。   我很清楚的记得,改变了自己孩子阅读习惯,过渡到独立阅读的一套书是《米小圈,脑筋急转弯》。当我放下因为孩子不能独立阅读所带来的焦虑,开始认真的观察孩子时,我发现那个时期的他对脑筋急转弯特别感兴趣,能记住各个道听途说来的脑筋急转弯,并以考倒我们为乐,在这样你猜我猜的气氛中持续一段时间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米小圈这套书,刚开始会要求我读,后面当我故意装着顾不上给他读,孩子自己着急了,开始自己看,因为要学会了去学校考倒小朋友。也是从这套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书虫之路。 3.在孩子还未过渡到独立阅读时,我们仍然要坚持床边阅读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不能因为急于让孩子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而采取各种威胁手段,比如说,孩子不自己读就中止床边阅读。在阅读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记得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须知,威胁和强硬的态度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对阅读反感,那就是九头牛也难得拉回了。只要孩子需要,只要孩子还没做好独立阅读的准备,我们就应该一直给孩子读下去。   最后我把关于阅读的十个权利共享给大家: 1)不读的权利; 2)跳读的权利; 3)不读完的权利; 4)重读的权利; 5)读任何书的权利; 6)包法利式幻想的权利; 7)随时随地读的权利; 8)翻读的权利; 9)大声朗读的权利; 10)沉默的权利    这十条关于阅读的权利,是台东大学教授林文宝老师一些阅读类讲座的核心思想,来自于法国中学教师达尼埃尔.佩纳克的一本阅读随笔集,《宛如一部小说》,感兴趣的小伙们可以买来看看,这是一本让人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书,全文如行云流水,文字充满诗意,非常值得一读。    希望大家多行好事,多读好书,也愿我们活出更好的样子!      
8#
发表于 2019-3-17 17:17:13 | 只看该作者
19 娜娜   《那些年,陪娃读书的那些感受》

这个题目太好了,很多话想说想写,但是又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当然最要说的还是从三叶草的初级班开始更有意义。亲子阅读的观念很早就有,早到胎教,然后宝宝几个月就开始进行亲子阅读。但是,这个亲子阅读不够坚持和认真,说不坚持也不会,就是断断续续都有在进行,只是说没有每次都坚持做得很好。直到遇见三叶草,那真是改变了我们的亲子阅读观和方式方法。感受很多,现在经常都还有新的感触。不过我想说的最深的感受是,千难万难坚持最难,坚持下去除了需要勇气,还需要毅力。而且有团队一起,会有更有力量。所以,一起加油坚持吧!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7 19:40:16 | 只看该作者
18陈洪娣 橙子candy+写写写六期第二轮第十六周作业   2019.3.17
陪娃阅读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感受……
      我家大女儿已经11周岁了,从她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要陪娃阅读,不过那个时候只是看一些故事书。后来有了妹妹,就开始给她们一起读书,也开始喜欢买书。不过阅读陪伴好像总是断断续续的,有时候就会忘记,然后有一段时间,就告诉自己要坚持,每天给她们讲睡前故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断了,慢慢她们长大了,就开始喜欢自己看书,也就不要我读了。不过,还好,你们都很喜欢看书!有了弟弟后,更是决定要好好陪伴,我也越来越喜欢绘本,各式各样的绘本,姐姐们也会一起看,一起玩。现在弟弟也已经5岁了,经常会自己一个人翻着书,自言自语,很是投入。姐姐也经常会跟他一起阅读,一起发现书里的秘密,看到她们那么享受,心里真是开心啊!
       为了坚持陪娃阅读,也让娃有更多小伙伴,我开始举办故事会,姐姐也很乐意加入,我们又多了一个一起陪伴的活动,让阅读更加快乐!
       不过,我感觉有时候我还是太不用心,还只是泛泛的读书,享受这一段时光。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比如把读过的书分分类,了解娃更多的兴趣点,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到他一个恰当的故事,把故事延伸地更加精彩……嗯,加油吧!
10#
发表于 2019-3-17 21:2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nmin310 于 2019-3-17 22:21 编辑

04 阳敏
陪娃阅读的一点感受:
娃现在八岁,真正的绘本阅读应该是从两岁半开始的,同时进行的还有睡前故事和故事机。记得第一本入手的绘本是《大卫,不可以》,第一套系列绘本是《不一样的卡梅拉》。我和娃爸轮流读睡前故事,有时白天我们上班,就会给到故事机,哪知故事机接触后,听得太过出神,有时吃饭上厕所都要听,谁叫都不听,看书变成只是睡前的一个小插曲。而且,只要有听的就不要看书,我为此困扰了好久。最近一年,悄悄把APP卸了,多多的陪她一起看书,一开始不太适应,经过半年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但她从小习惯于大人陪在身边,所以没人陪就行动力就会下降,我也困扰于如何调动她自身的驱动力。说两件跟她阅读有关的小事:前几天,娃上洗手间前翻出半年前我囤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过了一会出来后跟我说:哇,太可怕了!妈妈,我不敢看下去了!记得一年级时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时,曾害怕里面的情节时也说过这句话,看来大侦探得呆在书架上层凉快一阵子再出山啦;好在最近看《西顿动物记》《串串探案记》,你看完跟我说太好看了!妈妈下次还要借其它的几本喔,真是太好看了!我听完窃喜,太好啦。有自己的喜好,我就有切入点了。一起看《卡夫卡变形记》我们讨论着为什么卡夫夫变成虫子后,是他的好朋友第一个发现;看《让路给小鸭子》时,她说扉页的鸭子表情有点像蒙娜利莎,无论从哪里看它,它都是这样着瞪着眼看你,还把马拉太太和马拉先生幽默的叫成麻辣太太麻辣先生”  ;让孩子喜欢阅读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也只能见机行事,低年级还有些时间,就多陪陪她一起看看童书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10-1 10:35 , Processed in 0.06127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