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496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二期第十轮第三周(11.19-11.2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0 09:4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周三叶草绘本剧大赏圆满落幕!本周主题,说说自己和绘本剧大赏的故事!如果在异地没有参加过绘本剧大赏的亲们,自由发挥。
2#
发表于 2018-11-21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好可惜,因为与其它课程时间冲突,没有去看到上周的绘本剧大赏,但是看过之前三叶草的一些绘本剧表演,实在是大开眼界,真心感叹“你们都好有才啊!” 创意无限,勇气可嘉,无比热情,真的好有感染力!
在家跟孩子共读绘本的时候,唯一可以变化的只是身体的语言:讲出来的话、语音、语调,手势、动作,基本上都没有配置过道具。从第一次在幼儿园开始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才开始加入道具的因素。因为零基础绘画,第一次的道具“一片树叶,两只蚂蚁”,还是请班上的老师帮忙画的,有了道具的帮忙,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了,虽然简单,却指示清楚,与故事相当吻合,孩子们从此受上了我这个故事妈妈,走在路上的大朋友小朋友会主动跟我打招呼,即使我对他们完全没有印象。
以剧情的方式演绎绘本,从内心里对我来说,是一种展示给别人的方式,可能面对自家的孩子用得比较少,但是对于面对外面的孩子或更多的孩子,却是极好的一种方式,在我举办的诸多阅读活动中,几乎都会用到:有时候是自己动手做(当然很少),有时候直接将家里或周边的现有资源拿来使用,有时候干脆在活动现场将孩子们当做道具,哈哈。对我来说,这是一项极有挑战性的活儿,通常都要烧死很多脑细胞。俗话说,见多识广。从三叶草的绘本剧开始,看多了、听多了、熏陶多了,希望我也能手到擒来!加油!
3#
发表于 2018-11-24 20:28:58 | 只看该作者
绘本剧,前两日饭米多蔻绘本馆《野兽国》绘本剧加场,秒抢。我打了个电话就这样错过了。记得第一次绘本剧,也是在饭米——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

今年饭米也引进了好多微剧。我带孩子去看过《解剖钢琴课》和《早安南美》。《早安南美》孩子不是很感冒,解剖倒是很喜欢。

孩子这样记录了看“钢琴解剖课”的感受:演出感觉时间好短,好像没有一个小时;很有想象,还把冰激凌放在心里,弹出了想吃冰激凌的激动感觉;我弹钢琴的时候有时也会像Will一样烦躁,中间看会儿动画片会好些吧;还有感觉对莫扎特不公平,他是活得最短的音乐家之一,但今天说了三个没有说到他,还有肖邦,我怎么感觉他像个女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1:01:59 | 只看该作者
       参与三叶草绘本剧大赏,已有两次经验。去年是故事妈妈成长学院中级班的学员,今年是高级班的学员,两次的剧目都是以成人为主的剧。

       为了使剧看起来更真实丰满,每次大家都会带着娃去“打酱油”。

      去年的剧,我参与很够彻底,编剧、道具、演员全都涉猎。今年的剧我自己没有上台,采购制作道具的材料,承担部分道具的制作,听听音效,做个“导演”,指挥一下灯光。两年下来,体验了不同岗位。
      
         去年的戏,大家带着娃排练一整天,才上的台,今年的戏,基本都是大人的戏,孩子们全部临场发挥。不得不说这些孩子真的已经成为“老戏骨”啦,未经排练也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影响剧情,虽然都是配角,但在这之前,他们需要了解故事,熟悉音乐,知道剧情的走向,才能配合好。

       相比成人为主的剧,孩子主导的剧难度会更大。

        去年我带着姐姐上台了,今年姐姐自上台演。去年弟弟台下看,今年弟弟还是太下看,不同的是今年弟弟着急了,一直问:怎么还没轮到我?

        还好恰逢幼儿园阅读月,幼儿园也有小剧场的演出。在老师的支持下,聚了5组家庭也演起了3分钟的小短剧《蚂蚁和西瓜》,带着几个3岁的娃去体验了一把表演,集体演绎了小蚂蚁。这么大的娃能顺利的不哭不闹的把戏演完就已经值得表扬。今天早上弟弟估计是“入戏”太深,非得穿大红色卫衣,下穿绿色园服裤。很开心的说:我是西瓜。

        因为去年的“触电”,姐姐也是觉得戏剧好好玩,学校戏剧社公开招生的消息放出后,她也表示有兴趣参加,听说这次只面向3-5年级招收12名成员,她有些担忧,我说面试上很好,没有通过也多了一次经历。当天得知她面试成功,成了校戏剧社团的成员后,小姑娘兴奋了很久。他们的剧团是以表演一人一戏剧为主的剧团,每次戏剧课娃都玩的很开心回家。

      加入校戏剧社她能得到什么呢?这个得问她啦!我想除了快乐,演出的经验之外,还有其他…

      



   



5#
发表于 2018-11-25 21:31:45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绘本剧《脑袋上的池塘》演一颗树,再演四个坏蛋中的老大!也是演的有声有色,可以说是有天分啊!今年的绘本很简单《世界上第一个绿小怪》感觉是低幼版本!没有机会发挥!但高级班人手少,我来打个酱油,继续一颗大树!下午时珠宝协会的一个活动,原本说不能参加绘本剧的,协会的活动到一半,我就开溜,打车过去,卡点直接穿上树皮就上台了!哈哈,在台上看二怪
6#
发表于 2018-11-25 22:57: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1125 关于绘本剧,第一次了解也是在三叶草。以前只知道儿童剧,不知道儿童剧也分这么多种类。后来看小城堡的微剧场,还知道有这么mini的儿童剧场,再后来,参与到喜珠妈蜜主导的高级班的三剧社,上了朱老师两天的工作坊,深深地为戏剧背后的魅力所打动。 最近女儿的班级在排练童话剧,小朋友们在一起热热闹闹很开心,每次排练都像是他们的大型游乐会现场。好在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小戏精,台词记得很快,表情和肢体也蛮到位。但毕竟都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家长在主导,难免不少生硬和奇怪的地方,但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不能像朱老师那样精益求精了。 还有一个感受是,戏剧是一项综合的魅力,服化道,灯光音乐甚至加上舞蹈,面面俱到方能对得起观众。 想一想,做一个好演员也真是不容易。但是这个行业也的确是魅力无穷,小朋友愿意在戏里至少是喜欢假装和扮演的感觉的,这种幻想的世界多么享福,想想如果能以戏剧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蛮不错的。
7#
发表于 2018-11-25 23:57:20 | 只看该作者
麦草香馨
我站在台侧的幕布旁边,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演完15分钟的剧情,做完最后一个动作,集体走向台前跟观众们谢幕,台下掌声响起,台上灯光渐暗,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我编导的第一个绘本剧,也是新生的龙岗站第一次组队参加三叶草绘本剧大赏。未知的忐忑、演出的兴奋和所有无法形容的心情在那一刻都那么的不重要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孩子们,真棒!
在我们的剧组里,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做编剧,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做录音师,第一次做剪辑师,第一次上舞台,第一次演绘本剧,第一次演主角,第一次打追光灯……太多的第一次,鼓舞着我们把这个剧做好。不仅要让龙岗的草籽看见我们的努力,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绘本剧也是孩子深入阅读的一种形式。
8#
发表于 2018-11-26 07:22: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无缘欣赏到《绘本剧大赏》那就感悟一下这个周末久违的一次休息,久违的一次亲子活动、久违的一次登山活动。周六我们一家三口随着中国梦登山队的队友一行51人的队伍去走进怀来,登上了明代长城修建的样板工程,现称“样边儿”长城,宽度可容纳四匹马并排前行,过程虽不及箭扣长城的艰险但也不是如履平地,我们上山下山都要服从领队的指挥,领队们要确保大家都能在天黑前下山。每次爬山我都是那个被收队的也就是拉后腿的,后半程在老公的陪伴下顺利走完,儿子一直走在前面自理,13公里也是小菜一碟,路上的一个小哥哥发现他后面体力不支就说他不太会分配体力,前面跑的太猛了。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跟着登山队一起出行,因为这里没有纷争、这里没有勾心斗角、这里没有领导有的是那份家的温暖,每个人都会替别人着想,路上遇到困难没有人驻足观看,所以孩子也在被这些爱包围着建立着安全感,和游戏规则。
9#
发表于 2018-11-26 19:0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下我们Miumiu 和汪导的一点讨论  第一,演前,读透绘本。 我们可以在读绘本的时候,用各个老师说的方法,头脑风暴,分析剧情,角色,动作,互相学习参演者的优点。在编剧之前,多说说透。为编排做铺垫。 演员也充分理解了角色特点,和自己的契合度,有了模仿,吸收,取舍和锻炼自己的演技的方向。 演员可以用竞演制度,而不是填空制度。  第二,录制语音问题。 对话分段录制,命名标记角色,内容。或者角色,场次,语句编号。录音切记杂声,用纸巾阻隔,挡住爆破音。起始空秒,结尾空秒,方便剪辑。  第三,音乐,服装,化妆。 功夫用在平时,培养自己和孩子的音乐素养。听,记,玩音乐。 服装化妆,整齐划一和个性化区分开。特别是可以要求整齐划一的部分,如道具组,尽可能从头到脚一致,这让我们剧组显得更专业。个性化的妆容对角色的区分也重要。  第四,道具,灯光。 三四点其实都基于第一点和平时的积累,和习惯养成。 我们对舞台需要的材质,或是材质的舞台效果不了解,同时也没有充分讨论背景等因素,使得我们没能做到花钱到刀刃上,每分钱都尽到力。这次的背景想象是美好的,呈现差点火候。如果我们在编排之前就谈透了。估计我们的剧照会更加靓丽夺目。比方说轮子就很有戏! 灯光,我们只用了追光。可以深入的学习《神奇树屋》,毕竟是本场绘本大赏灯光的天花板了。  第五,有言在先,言听计从。 还是单独拎出来说一下。在我们读过,玩过,讨论过,绘本之后。一定要想法事先说穿,说透,尽可能在不在排练中留牵绊。这就考验我们的经验积累了。毕竟点子,灵感总是在排演中被点燃,互掐,或是掐灭,老折磨人了。我们所有的话,动作,位置,都拍板在剧本中后,我们齐心协力发挥执行力就够了。  下次不管身在何方,身兼何职,心往这次的经验想,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5 01:32 , Processed in 0.07530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