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63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林格:全面依靠孩子-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00:2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条总结:
  1.美国孩子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孩子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才举起右边的一只;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孩子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孩子,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考察团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中国和美国教育考察团的预言都错了。
  当然,我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我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
  我有幸结识了积极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郭思乐教授,了解到他倡导的"生本教育",我曾应郭教授之邀到广东的各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考察、研究与演讲,与郭教授成为忘年交。
  郭教授对我颇有勉励与指点,他曾发给我短信说:你自是,聪明之极,不可思议,跟着你,年轻的鹰,走在教育的霞光里。而实际上,郭教授所达到的境界极高,他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代表着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面依靠孩子", 与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孩子的"学",教育者则要"退后"。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彻底颠覆。
  记得有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体现了郭思乐教授"全面依靠孩子"的大智慧。无独有偶,我后来观察研究了近年来被教育界奉为榜样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发展思想,至少在全面依靠孩子方面与生本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在杜郎口中学办学模式中,其教学发展原则正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该校校长崔其升提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这段话很精彩。
  但是,据我的观察与多次听课观摩,杜郎口中学甚至著名的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依靠"还是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的,在课堂上,依然可以看到教师的"有为"和"雕琢自我"的痕迹。除了教育观的变革不够彻底,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本身没有系统化,没有系统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机制。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和家长根本不敢"放",也就是即使知道了"依靠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被惯性思维的力量所控制,"放"而不下,结果导致虚伪的"依靠"。我认为,教育观念的变革需要彻底,不彻底不如不变革。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有南方或者东北地区山地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种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线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水田里。这个方法在我国沿用了大概三千年。这个方法的缺点一是劳动强度大,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最多能插一亩地;二是水稻产量低下,因为受力不同,所以秧苗深浅不一,导致很多秧苗要挣扎很久才能正常生长。
  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随便"地扔到水田里,让秧苗自然生长,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资料分析,抛秧至少有以下优点:
  1.操作灵便,不受田地大小限制。
  2.省工、省力、省时。抛秧比人工插秧提高工效近10倍,作业效率高,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据说,一个小孩就能一天抛秧10亩水田。
  3.抛秧具有分蘖早发优势,不缓苗,返青快,秧苗入土深浅适宜,低节位分蘖,根系发达,生长旺盛等特点。由于地表的热、肥、水、气候等环境优越,抛秧入土深浅适宜,因此,抛秧分蘖节位低,发生分蘖多,而人工插秧入土较深,分蘖节位较高,平均要比抛秧提高2个节位,且分蘖数量少。
       4.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显著。抛秧地块通风、透光好,病虫害少,而且不用缓苗,有效成熟穗多,所以产量高,效益显著,一般可增产14%左右。
  其实,教育也需要"抛秧",我们人为控制孩子的生长,就等于执著地"插秧",而依靠孩子自主发展,就等于无为地"抛秧"。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我们不妨先说说孩子的内心世界,所谓内心世界,就是各种影响孩子行为的心理要素的总和,研究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真谛。
  人的内心世界由人的个性、需要、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几个要素组成,前三个要素影响和决定了人的态度,态度是它们的综合与代表,所以态度是内心世界各因素的核心。态度跟外界诱因结合就产生动机。在外界时间、地点、条件都适合的情况下,动机就变成行为。我的老师、教育家杜和戎曾为此绘了一个图:
  外界因素 时间、地点、条件
  图3-1人的行为发展模式
  人的主动发展,其内心世界的关键是态度,而态度的核心是"自主选择",这是最能体现人的主动性的成分,是人作为万物之灵最值得引以为豪的一个因素,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人的"魂儿",我们平时讲某某"像丢了魂儿似的",指的就是他失去了自主选择。
  现代教育中,必须先承认这个"魂儿"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孩子自主发展的线索,才能从教育的困局中解脱出来。"抛秧"的做法,就是赋予秧苗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按照自身的生长规律自由自在生长。按照人的内心世界的规律,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我们赋予其"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使其按照自我期待来要求自己。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秧苗和人还是有区别的,秧苗是植物,外在因素比较简单,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复杂的社会属性及环境也将从他律的角度对人产生影响,但两者相通的一点是,使其自由生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发表于 2011-8-14 07:26:32 | 只看该作者
唉。据说课堂纪律差会被老师修理呀,而且是整节课都用来背修理,没讲一点别的。郁闷的何止是孩子?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并不是鼓励孩子上课不守纪律,但是,也不用这么强调守纪律吧?!
一潭死水,上课很安静,这样的课堂有意思吗?
3#
发表于 2011-8-14 11:19:47 | 只看该作者
深圳哪里有生本教育的学校,看过多个“教改”学校大同小异,看了好的教育理念,向往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9-29 02:48 , Processed in 0.05254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