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午饭时候,实在没控制住,吼了逗逗一顿,好说歹说都不肯好好吃饭的逗逗,就像在挑战我不能被触及的底限——我原以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已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自然,情况并不会因为我的失控就立马峰回路转,逗逗被我凶一顿之后,嚎啕大哭。于是,已经许久不见的两败俱伤的场面再次上演。
说实话,当妈的委实有些丧气。昨天群里还展开一场怎样对待孩子的讨论,关于打与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我是旗帜鲜明的打出了反对票,我认为任何简单粗暴对待孩子的行为都是值得谴责的,可今天。。。。虽然没动手,但一样简单粗暴。
育儿方知养儿难——其实我不敢轻易用上“教育”二字,我自认为自己是心虚的,我并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那又凭什么动辄就用“教育”二字对待孩子呢?在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一直在学习在摸索,我希望我能努力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学会换位思考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育儿书我看得不多,但一直有几本常年放在我的床头,育儿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书中传授的灵方妙计,而是让我学会了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天早晨,我醒来时逗逗还在酣睡,于是翻开巴豆的《孩子我应该这样爱你》读了几页,大概二十分钟后逗逗醒了,之后我们洗漱,吃早餐,更衣出门。可奇妙的是,整个过程似乎都比往日更轻松顺畅,最重要的是孩子一直保持了愉快的情绪。
事后,我开始反思,那个早晨,孩子没变,是我改变了。我没有像平日那样催促她起床后赶快洗脸刷牙,而且满足了她刷牙之后,体验一下把左手牙杯里的水倒在右手手背上让水缓缓流下的感觉。我也没有在她吃早餐的时候不停的说赶时间,而是在她吃蛋羹的时候微笑的坐在她对面,用赞赏的眼神和手势鼓励她。似乎一切就立马有了很大转变,那个清晨则变得格外美丽。
这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于是在那之后,我坚持尝试让自己努力去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以期在尊重与被尊重之间找到和平共处的友好相处模式。
又是一天晚上,逗逗犯困闹睡,我答应了她洗脸洗脚就上床,洗脚的时候,逗逗坚持要自己洗,而且不答应把脚盆放在淋浴间里,非得坐在浴室门口。我当时没顺着她,三下五除二强行帮她洗完,哪知道她哭得声嘶力竭,怎么劝也无效。我忍了又忍,走到阳台做了一下深呼吸,回到浴室,重新放了一盆水,把她抱进去,让她自己洗。孩子不哭了,低着头用力洗,水溅得四处都是,大概5分钟后,发泄完了。我把她带回房间,让她自己看书,我去打扫浴室。她不依,说要妈妈陪。我心平气和地说:妈妈很想陪,可是因为你刚刚坚持要在浴室门口洗脚,所以妈妈现在必须要去打扫,你自己先看书吧。逗逗没吭声,后来等我从浴室出来之后,她说:妈妈,对不起!
回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有所感概。有些妈妈,生来就是兰心惠质、温文尔雅的,而我不是,我性格急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我而言,有时候真的不那么容易。可当我发现孩子因为自己毫不掩饰的大声训斥而惶恐失措时,又不由得从心里感觉到一种恃强欺弱的罪恶感。于是我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
我和孩子有相互监督的约定,我可以指正她,她也一样可以批评我。“妈妈,你刚刚声音太大了!”、“妈妈,你又凶我了!”孩子的指责每次都会让我猛然反省——我刚刚的声音似乎是太大了。于是我向她道歉。可在今天这样的情形之下,孩子是决计不会说出上面的话,因为我的“强势”已经把她彻底击溃。我很害怕我好容易费心经营的平衡因为我的失控而土崩瓦解,午睡的时候,我小心提及此事,并向她道歉,逗逗笑嘻嘻地说:没关系,不过你下次不可以再这样了,我会怕的!
的确,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就是天生的学习者,倘若我们自身的知识和涵养都很贫瘠,又怎能苛求孩子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呢?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同样,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她的存在,我才能更深刻的认识我自己。虽然改变自己其实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但我希望我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如果总是被大人贬低,将来的他(她)也会总是贬低别人;
尖酸刻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尖酸刻薄地对待他人;
在忐忑不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就会有一颗总是忐忑不安的心;
如果老是对孩子说“可怜的孩子”,你就培养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如果老是将孩子当傻瓜以为他什么也不懂,你就培养了一个毫无主见畏首畏尾的孩子;
做父母的若老是羡慕别人,孩子也会跟着老是羡慕别人;
孩子若老是受到训斥,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总是得到鼓励,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
对孩子怀有博大的心,孩子就不会成长为小心眼的人;
赞美孩子,孩子就会成长为明快的人;
给予孩子爱,孩子也会懂得如何爱他人;
肯定孩子,孩子就会懂得热爱自己;
重视孩子,孩子就会成为努力的人;
教会孩子分享,孩子就会学习关怀与体谅;
父母是正直的,孩子就会明白正直的重要;
公平地对待孩子,孩子就是成长为有正义感的人;
给予孩子亲切与关怀,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温和的人;
给予孩子守护的力量,孩子就会成长为坚强的人;
在其乐融融的家庭长大,孩子看到的世界就全是美好与善良。
以上摘自《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是美国的家庭教育家Dorothy Law Nolte的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亲子类书籍,与家长们共鉴。
(2009-10-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