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1104122701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说来听听》作业贴——实操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0 23: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E04 余苹
共读书《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的心得、实操及反思  占楼
发表于 2020-1-20 23: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F05 周国凤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阅读心得与实操

《说来听听》这本书专业性很强,我看完一遍脑子里基本没有方向,当通过网络直播看到星星老师把《叶限》讲的既透彻又深远,才感受到原来说来听听的效果可以这么好,老师的掌控能力决定一切,这让我感受到说来听听的重要性,忍不住想再翻阅一遍书。
大概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1、展开讨论是在分享什么?
(1)分享热情:意见相左更能激起火花
(2)分享困惑:弗兰克.克默德一语中“没有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阅读版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文本,也可能有多种解读。
(3)分享关联性:图文的关联,作品之间的关联,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2、讨论时的四种表述方式:
(1)说给自己听:理清自己的意图
(2)说给别人听:进一步理清自己+双方的表达
(3)一起来发言:解惑+更深刻的文本意义
(4)聊出新想法:新方向+完整脉络
3、儿童也是评论家吗?
当对一个主题有浓厚兴趣,表达能力也足够,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评论的架势。如果你发现不了它,那么你一定觉得评论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成人才能从事的活动(这是一种成见,亲爱的)。评论谈的是自我体验。这本书上说:
评论不外乎是以读者对文本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向外拓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P38
4、、儿童就是评论家。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老师们的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善用这份能力。
孩子们有能力当书评家。理由如下:
(1)他们能互相推荐书籍。(奥登标准第1条)
(2)他们能让其他人承认自己原来低估了某部作品。(奥登标准第2、4条)
(3)一旦大人让孩子试试看,他们通力合作,应该能指出不同时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奥登标准第3条)
(4)一旦大人帮助他们了解创作过程,并提出正确问题,他们能够试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和作品展开探讨。(奥登标准第5条)
(5)他们在讨论一个故事的时候,常常话锋一转,谈到一些相关主题,例如金钱、家庭生活、科学信息、道德和伦理等。(奥登标准第6条
我们可以认定,孩子们有能力当书评家。孩子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极为丰富,问题在于老师如何有效引导,将这些认识应用于讨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讨论内容做补充修正。p61
5、现在回过头来再来说说“说来听听”。“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这就意味着,原本只是自己知道的阅读心得,一经分享便延展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互相讨论,一个属于大家的文本便产生了。而一旦要分享和讨论,必须要以一组完整的问题来引导。这里不谈论具体的问题,因为具体问题涉及到文本的内容,文本不同意味着问题内容之不同。这里要说的是问题的形式,即问的方式。问,自然要从儿童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断切入(如何能知儿童自己掌握的——包括已知和迷惑,后面会言及),说自己所知道的,自然能够“轻松”言说。反之,闻者茫然,又何来“说来听听”;问,不能以“为什么”来问之。“为什么”带有拷问之势,这么一拷问,言者难免痛苦不堪。何况,“为什么”又怎能会在三言两语间说得清。如此问,难免令儿童畏惧不前。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常常如是,如:这是什么意思、究竟在说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等等。
6.那该怎么问?这就是问“说来听听”。问两处。第一处问:问儿童所“知道的”。“说来听听”的开宗明义就是要小组成员贡献自己“知道”的想法,要想让隐晦的想法成型,得先把那些已足够清楚的的念头筛选出来,依赖这些已经花心思想过,已经注意到、感觉到并且已经理解的思绪,由此才能建立起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认识。在此,老师是不提供个人的意见,以免这些“意见”被学生当成“钦定”的观点。如果发现学生“跑”偏了方向,老师也要及时把学生拉回到所“知道的”上来;第二处问:问儿童所“迷惑的”。让儿童说出已经“知道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出线索,再让孩子说出对文义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建议他们凭借已有的线索解开这些迷惑。
7.这里还有两点需注意,一个是选书,指导老师必须乐意考虑孩子们的选择;二是讨论之前以何种方式阅读这本书。(1)课堂阅读。①大声朗读,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听”完一本书;②个别阅读,为孩子们提供专门的课堂阅读时间。(2)课外阅读。(3)重复阅读,这意味着,阅读讨论开始前与结束后都是读书的最好时机,好书就是要反复阅读。
8.回到前面的第5点,我们如何知道孩子们所“知道的”(包括他们所迷惑的)?即如何凸显讨论重点。在孩子们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以一个阅读清单来调查此类问题。阅读清单包括四个问题:(1)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2)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3)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4)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这四个问题止在于调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因此答案越简单越好。清单收集上来之后,组织学生对这四个问题中出现的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归类,归类的目的是了确定主题,所要讨论的主题或许很多,但只要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要讨论的主题就能很快地确定下来。由于这一切都是在孩子们自己所熟知的、又在他们共同参与下完成,显得特别的公平而又有共识,孩子们兴致自然就很高涨了。
9.前面所提到的四个问题就已经涉及到“说来听听”问题的构架,这四个问题在此构架里叫做“基本问题”,它是引领孩子了解文本有直接帮助的基础问题。除此以外,构架还涉及到“概论性问题”和“特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由若干的小问题所构成,问题当然重要,但起核心作用的是问题背后的指向作用。
10.基本问题。(1)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2)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3)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11.概论性问题。这里所涉及到的问题最为繁多,但这些问题在很多地方指向了如下一点——我们接受、理解新文本的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得仰赖之前的阅读经验。依此,可以设计这些问题:(1)展读此书之前,你认为它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2)你曾经读过这样类型的书吗?(3)以前读过,此次再读,有什么不同的感想?(4)如果作者请教你这本书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你会怎么说?(5)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6)在阅读时,你能在想象中“看见”故事的进行吗?(7)你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多少支线情节?(8)你会怎么跟朋友谈论这本书等等。
12.特定问题。此问题涉及到这本书在遣词用字、表现形态和内容上的特色,这些特色造就了一本书之所以不同于另一本书的原因。(1)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上多少时间?探索时间是如何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造成的影响,从中发现许多文本的重要含义;(2)故事的主角是谁?这个问题会引发争论,但会引领孩子对故事背景的社会关系做不同的思考;(3)书中那一个角色你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凸显了读者对“人”的不同看法;(4)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地理背景不仅是情节发展需要,而且更具象征意义;(5)是谁在说故事?谁是叙事者?(6)你会从谁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等等。
13、《说来听听》的关键是在于“说来听听”,但核心在于实践。不用于实践,便没有《说来听听》,又何有“说来听听”。
作者用了接近全书一半的篇幅来分享他这些理念,在余下的章节中,则主要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导,包括:引导提问的清单和实际案例的详细介绍等。这些理念,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验证其合理性。掩卷而思,归根结底,其理念的精髓其实就是这四个字:说来听听。作为老师或者家长,也许我们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是该让孩子们说来听听了。
《小狐狸与手机》实操课
《小狐狸与手机》是一本刚出版的新绘本,第一次听编辑介绍这本书时我只想说太贴切生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无法摆脱手机诱惑的时代里。该怎么对待手机,看了这本书,我相信孩子们比我更清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故事会,引导孩子说出手机利弊,控制看手机时间。
(1)故事导入:猜谜语 约5分钟
小巧玲珑掌中拿,
张三李四王五夸,
足不出户天下晓,
千里之行不离它。
故事会中讨论:
提问1、说一说书中两只狐狸的外形特点:
女孩1:一只狐狸戴着大大的眼镜,在找东西。
女孩2:戴着眼镜的狐狸是被另一只狐狸拖着走的。
我: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他在找什么呢?他怎么会被拖着走呢?
女孩1、她跑不快
女孩3、他在找手机
我:哦,这个小男孩有自己的手机,他会用手机干什么呢?
女孩1、我妈妈用手机卖东西
女孩2、用手机付钱。
女孩1、用手机做作业
我:看起来手机的作用很大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狐狸家族的讨论吧
女孩1、狐狸说的还不够全面,手机上有人诈骗
我:哦,这么说手机还有不少坏处?那还有什么坏处呢?
女孩2、让人近视
女孩3、玩游戏入迷
女孩1、爸爸妈妈总是看手机,不理我们




发表于 2020-1-21 0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A06+周见清+读《说来听听》有感

最大的感触——相信儿童。
孩子有自己的审美和理解、评论能力。成人容易有“想教”的心理,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另一方面,不相信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阅读《说来听听》中,受到更多的鼓舞和提醒,相信孩子。

感触二,表达对象可以多样,给自己听、向别人分享、与别人讨论,碰撞更多。我自己经常通过分享的方式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开始是想分享,后来发现分享过程,思路也更多清晰,也在讨论中听到不同声音,有更多新想法。这种感觉,有时是在更别人同一本书的情况,有时是跟别人分享自己读过的书,跟孩子们交流时,也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感触三,如果引导讨论,问题的设计很重要。有阅读能力的成人的引导很重要。当然,设问的目的很重要,不是把孩子带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或者“中心思想”,而是聆听孩子的感受、想法同时,引导不同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过程中,尊重、充分聆听非常重要,当老师急于表达自己的“高见”,想牵住那条控制的绳子时,孩子的表达欲望也会受到抑制,并且容易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真正信任。如何引导孩子讲更多,书中很多实用干货,甚至,让我想到老师分享的——“装傻”,请教孩子,请孩子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阅读,快乐读、读出不同厚度很重要,很认同一位老师说的,没有“非读不可”的书,也没有“一定不能读”的书,孩子有选书的权利。而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选好书、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则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陪伴身旁的成人,做好引导、陪伴的参与,又不能“控制”。我想,保持阅读和学习、在实践中去强化、让理论真正成为自己认可的价值观,会慢慢言行合一。


实操《叶子先生》
活动过程
1.共读绘本《叶子先生》。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画面中,叶子先生沿途所见
读完后,以提问进行回顾,叶子先生的旅行去了哪些地方,见到什么

2.转折提问导入:如果叶子先生来我们这里旅行,你想向ta介绍什么?可能是人、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某个地方.
孩子们回答。

3.怎么来把这些事物表达出来呢,可以模仿作者,用叶子拼贴的方式。
4.引导观察叶子的外形、颜色等,联想到相关相似性的物品。
5.引导孩子选定自己想创作的内容进行创作,过程中走动观察、鼓励、引导。
6.作品放桌上,走动欣赏其他人的作品。
7.邀请个别分享。

反思:在对书的功能定位,有点贪心,既想有内容的功能,又想作为延伸活动的形式借鉴,发现过程过度和支撑设计很重要,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来层层铺垫,最终把孩子想法、想法可视化、创意化,还需要不多打磨。


发表于 2020-1-21 2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E05 廖晓容

《说来听听》共读书心得和实操

    说来听听,简单的四个字却和我们平时最经常说的话:你听我说,完全不一样。畅所欲言的视听环境以及和听众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是非常难得的体验,也许我们会自己阅读或者在老师带领下读书,但是没有尝试过话从口出,你并不算真的明白自己心中所想。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图表,其中提到做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帮助儿童选择绘本,创造阅读环境,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无可厚非,对儿童帮助最大的谈话模式,就是一对一式的交流,如果通过阅读讨论来切入话题,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话题,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如果阅读之后有输出,可以畅快的把书中的内容拿出来互相交流,这本书也是引导客户爱上阅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通过有效表达,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换观点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当然更多的时候说来听听代表了即兴,当下的感受,不一定是经过严谨的推敲,更不是全面性的论述。这会让孩子们的表达更为自然接近本真。我们不一定阅人无数,但是我们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孩子也可以透过书本这扇窗户探索和发现,儿童就是天生的评论加,他们希望老师可以帮助他们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而不是替他们发言老师的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们善用这份能力。
说来听听就是一场热情的语言大探险,不是简单的问为什么?当我们说为什么的时候?孩子更多的感受是有威胁,不赞同。而说来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有话想说,这些引导性的话语,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大胆的表达。
   
     看完这本书之后,听星星老师的课,我发现他全程都在引导大家说来听听,从刚开始有点拘谨,到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就是一堂生动又有趣的阅读课。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也会尝试运用一些方法
实践书目:《妈妈看》这本书是一本无字书,全靠读图和自己的想象。
刚开始孩子们没有什么头绪,看着满页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动物无从说起。我开始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对象,然后逐页翻阅,把故事串联起来,这样有没有新的思路。然后这一本绘本中就有各种不同的演绎方式,同一个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故事情节。颇有趣味。
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希望被看见。但是有些孩子会不好意思表达,最后通过画画的方式,请他们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进来,我觉得这样就是很棒的体验,让他们知道,其实阅读也是很有趣的,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说,可以画!
发表于 2022-11-11 1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三杯茶 于 2022-11-11 21:50 编辑

A04  熊艳彬

《说来听听》读后感


不知什么原因,发现这本两年前看过的书居然没写读后感。在中级班快毕业的时间点上卡点来写。再读一遍书后,更能对书中内容有所感悟,因为现在自己每天要辅导三年级的孩子写作文,更能体会到从阅读到口头输出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与口头输出
阅读是一场有生产力和价值的心智活动,不仅仅是囫囵吞枣式浅表阅读。如何让孩子通过阅读来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的。作为家长的我,有这个能力去做到这件事吗?我其实是很心虚的。与老师相比,在没有足够阅读经验和教学实践的情况下,去给孩子去做“搭桥工作”,我没有办法做得更好。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确保家里有书房有书架有好书,外加一个蹩脚的阅读陪伴者和引领者,尽可能的做到一个家长能做的极限。


孩子是天生的评论家
“天生”!是呀,孩子天性使然!低幼时期天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等到了8、9岁时天性里有多出来很多的莫名的自信。自然成长的孩子就是具备这些天性。天性是需要被呵护的。天生的评论家更需要有身边人的引导、保护和尊重。回想自己小时候,每每有问题想提出来问父母,都会被当时父母不好的回应方式和语气所影响,然后问题就吞进了肚子,久而久之,就习惯有事自己想,不愿意再说出来了。在阅读引导上,“说来听听...”、“你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问句听起来那么的温和自由,并且充满了对被问者的尊重。在引导阅读时,我观察到我家孩子,当他听到你反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会本能地紧张,觉得自己说错了或是认识错了事情。这样不但不能说清楚他对故事的理解,更不可能引领孩子品尝到到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


儿童、阅读与讨论
作为本书封面的副标题,很明显的交代了本书的三位主体。说来听听离不开这三个主角。他们缺一不可。儿童,当然包括对儿童心理和成长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阅读则包括对阅读内容、阅读环境和如何阅读等方面;讨论更多的是在通过熟读文本之后,设计出基本问题、概述性问题、特定问题,再让大家一起来聊出新想法。在讨论这块,学校老师就比家长具有绝对优势。大家一起来发言,把说来听听的课堂优势发挥出来。



0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14 19:12 , Processed in 0.06612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