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rmbg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3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4-30 21:02:5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站果果妈)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有关讲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 的童书,请我家娃娃推荐给我的,她一小会儿从书架上找出了以下童书:
1、       鲍比如何说  妈妈才会听
2、       我讨厌妈妈
3、       逃家小兔
4、       朱家故事
5、       隧道
6、       公园里的声音
7、       玩具太多了!
8、       菲菲生气了
9、       我想去看海
10、    野兽国

        在以上童书中,孩子又强烈推荐《逃家小兔》让妈妈来描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她说通过故事看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平时生活的情景。比如:兔妈妈全心全意一直陪伴因生气或调皮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最终小兔子逃(玩)累了,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情景,就像自己偶尔心情不好时的情景,虽然她没离家出走,但是爸爸妈妈会像兔妈妈一样陪伴自己,她为有深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开心!她亦一样深爱爸爸妈妈!

        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当当和京东,阅读年龄推荐都是3-6岁。在我未读《儿童心理学》、《从尿布到约会》之前,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是大于6岁的,应该在8-10岁。而读完此两本中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相关内容后,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与推测阅读年龄相似。《儿童心理学》思考情绪章节中讲到:保罗·哈里斯的研究证明,儿童最迟在6岁就能够获得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儿童能够正确地预测到个体会怎样受到情境的影响,最迟在6岁这个年龄,儿童完全能够假设到是什么引发别人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什么可以终止它们。也就是说,在学龄前期的最后,儿童看别人脸色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从尿布到约会》友谊与情感章节中在讲到交流情感和学会对情感旱行辨别时,指出:3-4岁的孩子可能开始分辨别人的情感。他们学得情感就意味着“快乐”、“悲伤”、“生气”和“疯狂”,而且他们可以学着去谈论究竟是什么上起这种感觉的。他们也能辨别其他人的非语言情感暗示。

        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
        自从当妈后,修身养性、学习成长的路无止境呀!
        3岁前,那时还没阅读太多关于养育孩子的书籍,也没有参加过父母学习课程。性情会相对急躁,难免会有大声吼孩子的情形。但渐渐发现,吼只能让孩子当时的行为停止,相互心情变差,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怎样做出安全的行为。随后,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处理方式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一起积极学习父母课程,尽可能多阅读育儿书籍,并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慢慢我们家的育儿生活、家庭生活总是充满欢乐与和谐。极少发生情绪暴发与冲突的时候!特别是学习如何说之后,更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面对她的感受,有些事情上孩子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看看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得当的收获吧:当真正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逆转。
        例如:晚上睡前,孩子和妈妈说,明天早晨她想下楼到面包店吃早餐,妈妈也准确地回应了没问题。
        但第二天早晨,妈妈还是起床做了早餐,那是为爸爸和妈妈自己准备的早餐,当然如果孩子要在家中吃,早餐也是足够的。
        孩子起床后,发现桌上的早餐,马上不悦,并提高声音说:妈妈,不是和你说过我要下楼吃早餐的吗?你为什么又要做早餐!真讨厌!
        爸爸说:妈妈早起做早餐已经很辛苦了,你不能这样和妈妈说话。家里有早餐为什么还要下楼吃呀!
        孩子气乎乎地说:我昨天晚上就说过的。而且妈妈都知道(答应了)。我就不在家吃。
        妈妈心平气和地说:宝贝,妈妈非常理解你想下楼吃早餐的心情,而且昨天晚上妈妈确实是答应了宝贝。
        孩子生气减少了一半,说:还以为你又忘记了。
        妈妈接着说:我怎么会忘记宝贝对妈妈说的话呢。告诉你吧,今天的早餐是专门做给爸爸吃的,他难得可以晚去公司。不过,如果你想在家吃早餐也是够的。你可以自己选择下楼吃或在家里吃呀!
        爸爸说:那在家吃喽!我们一家三口还可以一起开心的聊天呀!
        孩子说:那好吧,我今天选择在家吃早餐。不过妈妈明天别做了,我明天下楼吃。
        妈妈点了点头。爸爸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肯定我如何说的能力。早餐时间是愉悦的。孩子最后说: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真开心,她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边早餐一边聊天。

        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逃家小兔》是能让年幼的孩子感到一种宁静的愉快,感受到妈妈无条件地爱,从而获得一种无法言表的安全感。让我们通过《逃家小兔》陪孩子玩儿一场爱的捉迷藏游戏吧!
22#
发表于 2018-4-30 21:53:45 | 只看该作者
从《雷蒙拉八岁》精读中看儿童情绪的释放
天静

最近想做《雷蒙拉八岁》阅读交流课,于是重读一遍,从读一遍,我的头脑萦绕着八岁的雷蒙拉经历上学或者家庭生活中遇到难题,她的情绪的处理。
当她在头上敲的是生鸡蛋的狼狈情景,有同学提出来帮助她,她表现的是“生气”,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糗事担心被同学取笑还因为喜欢扮演母亲角色的同学做出大孩子对小孩子一样的口吻让她觉得自己不能小孩而被当做小孩看的生气,她随口冲出“你走开”。

当她听到威利太太跟校长助理拉森太太说,“爱出风头”“讨厌鬼”后,她很伤心,她内心一直纠结,一直放不下。首先她找了同学丹尼说,“威利太太不喜欢我”;再跟妈妈说“威利太太不喜欢我,但事实上她应该喜欢我,因为这是她的工作”;再跟爸爸说“我在开学的第一条把鞋子踩得嘎吱嘎吱响”“然后我有把鸡蛋弄进了头发,威利太太就说我是个讨厌鬼,后来我又在学校吐了”……从这里看出,雷蒙拉排遣伤心和纠结的做法——找人倾诉,最后还是勇敢地找了威利太太沟通,最后得意正面回复那是一场误会后,雷蒙拉如释重负。

在这里,我很想到的是,这本儿童文学不但真实而生动地写了雷蒙拉的学校和家庭生活,还是呈现给孩子们如何解决情绪的引导,这是经典儿童文学给孩子打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体味不同人生的“鸡汤”。

再看书中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的情绪处理。最后一章《下雨的星期天》,外面下着雨,家里因极度拮据而陷入很不好的气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良情绪——爸爸妈妈因为账单而压得喘不过气;读初中的姐姐因为家长不同意她去同学家过夜而大声在房间哭泣;妹妹则因为被责令去清洁自己的房间而百般不愿意,因担心父亲在极度冷冻房里工作被困而忘的担心占据整个心灵,整个时候,家里好像怎么也装不下这个家庭的各种不安、伤心。爸爸的做法就是放下手上要做的事情,号召家人说“把东西收拾好,让这种坏情绪见鬼去吧!我们今天出去吃晚饭,即使再糟糕,我们也要笑起来,高兴起来。这是命令!”
爸爸以他乐观的果断的有承担的做法,带领家人出去吃晚饭出去走一走,然后大家就走出情绪的囚笼。

这本书,我除了欣赏雷蒙拉这个很个性鲜明的女生外,最欣赏这个爸爸,有这样的乐观爸爸才能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我家也有经历一家人怎么都不爽的情况,先生老埋怨我看手机,我也看不惯他一直宅在家里,各种葛优躺;我也会责备女儿不能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事情,儿子则见缝插针想玩游戏不花一点心思在英语上……这些情况下,家庭气氛很紧张,感觉空气就要凝固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一家人出去运动或者出去爬山,让外面的流动空气或者身体的运动或者大自然的广袤来治愈我们的不良情绪。
23#
发表于 2018-4-30 22:52:49 | 只看该作者
共读作业: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进入三叶草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以前读的书有多少,知道的有狭隘。由初级班最开始的教如何与孩子一起读一本绘本,再到中级班如何开展一场故事会。现在高级班一开始就来了一本《儿童心理学》,这类的书我以前是从来不看的,真怕自己一看就睡着了。专业性,学术性都很强。第一次线下与同学一起分享时,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第一遍读完,因为近五一,工作很忙,没有能静下心来细读。但我还会再继续挑自己重点感兴趣的章节来看。
    在情绪这类的书籍中,我最喜欢的是《生气汤》霍斯一天都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想不出题目的答案,让同学的牛踩到了脚,放学时妈妈没有来接他,来接他的珍珍阿姨开车很不好,还差点压死了三只狗,回到家里时妈妈一开始没有发现他的情绪不好,而是问:你今天过的好不好?霍斯很生气,妈妈意识到了以后就引导他来煮一锅汤,并对着这一锅汤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都发泄了出来,最后都开心的笑了以后,用这一锅汤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在读了《儿童心理学》以后,我看到“父母的影响”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情绪性受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类型的影响,因为不同类型的依恋和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有关情绪的接受性的独特信息有关。儿童会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和其他的角色模范,在观察中学习他们“正当的”行为方式。成人怎样表现(或者不表现)情绪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影响孩子自己的表现模式。
   在《生气汤》中,主人公霍斯就在观察中学习了母亲处理情绪的方式:妈妈把锅子装满水,放到炉子上。不热了,她撒进一些盐。然后,她深深吸一口气,对着锅子尖叫。“该你了”   于是,霍斯爬上凳子,也对着锅子尖叫。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吼吼了好几声,还对着锅子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子吐了舌头,霍斯也吐了舌头,还吐了二十下。他还拿起勺子敲起了锅子。。。。。。这个绘本可以说是妈妈引导孩子对一个情绪发泄的发式,也可以是说,孩子在模仿并观察妈妈的表现,从而影响了孩子本身对情绪的表现模式。在线下重读时,也提到一点,一本书不用每一个章节都看明白。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去细读,再结合其他的书籍来看这个专业的书,更能让人理解深刻。
    小丁在一年之前都有着一个娇情的性子,胆小。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基因象谁?而 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火爆的脾气,孩子带到身边以后也没有懂得收敛。以前有一个朋友用湖南方言对我说了一句话:母强子弱    我就开始想了:是不是我有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孩子也会胆小呢?于是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进入三叶草之后,学习了这么多,更是让我明白了,当孩子情绪在一个点时,干脆就让他发泄出来,我负责引导用一个最不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情绪。于是在一点一点的影响下,自己修心养性,孩子也一天天开朗。书读了还有是有用处的,哪怕是你最不愿意看的学术书。
24#
发表于 2018-4-30 23:02:20 | 只看该作者
乐果妈 发表于 2018-4-29 23:56
熊玉琴-乐果妈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 ...

我们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处理时都喜欢情绪发泄出来。所以选 的同一个绘本

点评

同类 您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3 20:14
25#
发表于 2018-4-30 23:43:54 | 只看该作者
曾永娇-阿娇


共读第三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特别乐观阳光向上的女子,总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总能快乐地活在当下。然而,产后的有一段时间里,我还是轻度抑郁了。自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辞掉外贸工作,全身心带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职妈妈,与外界相对隔离;
2、女人产后各种紊乱;
3、母乳喂养,睡眠严重不足。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孕期脾气太好,产后终于爆发了。


就在我偶尔抑郁虑急躁的那段时间,丹丹刚好处在terrible two阶段,而且特别黏糊,总要粘着妈妈。某一天,我在宝图遇到了《你睡不着吗?》这个绘本,有一种全身突然通电,整个人被唤醒的感觉。
那个时候还不了解那些有名的绘本作家和有名的绘本奖项,就觉得这个绘本特别好,很喜欢,丹丹也很喜欢,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很棒的作者。


《你睡不着吗?》作者简介:
马丁·韦德尔,1941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菲斯特,是知名的爱尔兰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英国史马提斯奖、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鹅妈妈大奖等国际知名奖项。2004年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这个终身成就奖肯定了韦德尔对儿童文学的贡献。韦德尔的作品已经累积超过一百本,其中有《你睡不着吗?》、《做得好,小小熊》、《我们回家吧》和《可怜的鸭子》等。


绘本内容简介:
森林里住着两只熊,大大熊和小小熊,夜晚来临,怕黑的小小熊睡不着,大大熊一次又一次耐心温柔地拿出他的法宝,满足小小熊的要求,尽管他正沉浸在很精彩的故事里,甚至带着小小熊走出熊熊洞,带他去寻找更大更多的黑暗,最后小小熊看着明亮亮、黄澄澄的月亮和满天眨眼的星星,温暖地、安全地在大大熊的臂弯里睡着了,画面很温馨。

看完这个故事后,真的觉得很惭愧。那段时间丹丹特别爱哭,她哭个没停,我就会很不耐烦,然后情绪慢慢崩溃,有时会偷偷跟着她一起哭,有时会很大声吼她,吓得她直哆嗦。可能这还不是可怕地,可怕地是那时我觉得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认为每个父母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被孩子搞烦了都会发飙。但当我看了这个绘本故事,给丹丹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丹丹听时,我开始反思,然后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开始疯狂买书看书,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孙瑞雪的人生三书:《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完整的成长》,还再次粗略翻了一遍《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站在孩子的高度》、《0-6岁A+育儿法》等,再后来就遇见了三叶草,各种修炼绘本书籍买买买、看看看,如今终于告别了无能的打骂吼妈妈,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温柔慈祥的妈妈。
未来的路上,会跟着丹丹一起成长,继续努力修炼!

26#
发表于 2018-4-30 23:54:18 | 只看该作者
题目: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的爸爸叫焦尼》。离异家庭中,孩子和父亲相聚一天的情景。上午快10:30时,妈妈叮嘱小男孩狄姆在焦尼到来之前,呆在火车站台上不要动,随后离开了。焦尼是狄姆的爸爸,从秋天开始时和妈妈搬到小城,狄姆已经几个月没有见到过爸爸,今天,他们可以相聚一天。
   爸爸跳下车时,父子两人双手都张开了,很明显要拥抱的样子,但是狄姆还是按照妈妈说的,站在站台上一动也没动。他是紧张又激动的,是不是还有一些犹疑?担心爸爸对他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当爸爸奔过来,一把抱起他时,狄姆和爸爸四目相对,抿着小嘴微笑。爸爸热情地说:“啊哈,狄姆!我总算来了,我好想见你。今天,我们两个人干什么呢?”这个内敛的孩子在心里说:这还用问吗?放心,我知道。做爸爸和我想做的事就行了呗。自信又笃定。
   接下来,父子两人吃热狗、看动画片电影、吃披萨喝果汁,每到一处,狄姆都大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父亲牵孩子的手一起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听他向别人介绍自己、就餐时用啤酒和孩子的果汁碰杯,亲密、肯定又愉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越来越活泼自信,就餐结束,他甚至跪在餐椅上,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握拳,用店里所有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喊:我爸爸要付钱啦!
天有点黑了,晚上就是分别的时刻,还有点时间,父子俩去了图书馆,并排坐在椅子上,爸爸把孩子揽着怀里,看杂志,孩子把书房子膝盖上,依偎在爸爸怀里,期望时间和火车停止。在借书处,狄姆一手搭在桌子上,一手握着扬起,用大拇指指着身后的爸爸向熟悉的大姐姐介绍自己的爸爸,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焦尼一只手搭在孩子肩膀上,低着头微笑注视着孩子。惹得大姐姐都笑了起来。
回家之前,父亲提议一起喝点东西。为了让孩子看清货架上的东西,他把孩子抱了起来,付钱的时候也紧紧抱着孩子,不舍之情显露无疑。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父子俩双手紧紧抓住桌沿,四目相对,嘴角勉强扬起。两人手牵手走向车站,开车前还有两三分钟,高潮出人意料地到来了!在孩子的惊讶中,爸爸突然把狄姆抱上火车,郑重大声地向车厢里的乘客介绍:“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他用同样的方式,真真切切回应了孩子一天中的表现!满满的爱意和自豪,尽在其中!狄姆在爸爸的怀抱里,又恢复了最初腼腆安静的模样。然后,爸爸抱着孩子下到站台,揉揉眼睛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再见,狄姆!马上还会见面的。妈妈到来之前,你在这儿等着别动。
狄姆一个人送别爸爸,向站台上经过的一位叔叔介绍自己的爸爸。站台上的钟表指向晚上8点。狄姆低垂着头,期待着:铁轨很长、很长,一直通往爸爸住的城市……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吧?载着我最喜欢的爸爸——爸爸叫焦尼。最后一页,妈妈揽着孩子站在站台上,母亲注视孩子,孩子注视远去的铁轨。
从书中的画面、文字(幼儿园)和父子间的互动来推测,狄姆的年龄应该在5、6岁左右。狄姆一开始能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能力孩子一般要到6岁左右才会拥有。午餐结账时跪到餐椅上大喊“我爸爸要付钱啦!”这样的举动也是5、6岁孩子会做的事情。
生活中,孩子小的时候,我可以比较好地接纳他的情绪,但是在孩子到了大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对孩子比较苛刻,觉得你都长大了,为什么那么多问题呢?对孩子苛刻、缺乏耐心,那段时间有冲突的时候,孩子的对抗情绪很严重,哭闹、甚至在肢体上会攻击我和老公。一段时间后反思,觉得我们没有真正去尊重孩子,于是改变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一起提前做好解释约定,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修复。
《我的爸爸叫焦尼》推荐语:离异家庭的父子一次扣人心弦的相聚!没有眼泪没有哭闹,是爱和努力滋润了彼此的心田。不管是谁、不管在哪儿,希望每一次相聚,都给予我们爱的人勇往直前的能量!
27#
发表于 2018-5-1 00:12: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雨竹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
完成以下任务中的任意一个,论坛回复,800-1000字。(二选一)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理财启蒙—《小狗钱钱》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小狗钱钱》,大宝6岁时一起读的,也是第一本纯文字书,整个过程我和爸爸轮流读给他听,我们读的口干舌燥,实在是读的很辛苦,可是孩子却听的津津有味,关键是内容感觉好多好深,才6岁的他不知道听不听的懂。
     这本书是一本介绍理财的书,可以说是孩子理财的启蒙书。在书中父母一直在成人的世界里,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一直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然而问题越来越糟,生活更是焦头烂额。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看着父母的种种表现,自己的状态也不好,孩子是很想帮助父母的,这种心情也很强烈。根据故事情节孩子应该是在8.9岁左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父母却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当孩子跟据小狗钱钱的主意开始行动,做了自己的“梦想储钱罐”被妈妈发现后,妈妈那一系列嘲笑的语言,让我看的好心酸,那不被理解的孩子,初次行动有自己的想法,梦想,却被自己的亲妈讽刺,想想我都……这是我读给孩子听时感觉特别强烈的一部分,也是印象很深刻的地方。
   这两天5.1放假,侄子又向我诉苦了一大堆。第一不想和父母聊天,本来放假想和爸妈聊聊学校里好玩的事,可是他一张口爸妈就是要他好好学习……第二爸爸总是在饭桌上给他上政治课,让他很影响食欲。第三每次一上教育课就是一两个小时,侄子说十分钟就够了,每次说那么久后面他完全没听进去。前五分钟还在听,后面都不知道跑神跑那里了。啰哩啰嗦诉苦很多,大概总结也就是这几点。其实侄子这个年龄已经比想当年的哥哥好了很多,我也和哥哥说了很多次,可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好难改变。
    有时候真的很幸运自己生活在深圳,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这么多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想学总有机会。老家很多还是这样的父母,用着老办法教育着孩子,总是顾自己的感受,不管孩子的想法,动不动就是“不听爸的话了”,“要听父母的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知道父母的想法不对也不能反抗,不能争辩,这也是侄子的原话,很想挣脱的地方。
     之前特意买了这本书给侄子看,倒是哥哥很认真的看了,对里面的理财方法和理念到时很赞同,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孩子和父母的这种冲突,想假期回老家可以好好和哥哥谈论谈论这个话题。
   这是一本理财启蒙的好书,当同时也是让我们看到孩子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一无是处,他们也有想帮助父母的心,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能创造出比我们更美好的未来。《小狗钱钱》自从我们给孩子读后,一年级二年级的时间不知道他又自己看了多少遍,可以说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希望你们也喜欢。        

28#
发表于 2018-5-1 00:49:50 | 只看该作者
(霞敏)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题记:没看到题目之前,我本意想写《猜猜我有多爱你》,因为它让我联想起书中第四章中的依恋及第九章的语言运用。不过已有命题,我就以《生气的亚瑟》为例,来启动高级班的第一项作业。

      绘本简介------《生气的亚瑟》
    《生气的亚瑟》的故事创作者是英国著名童书作家希亚文•奥拉姆(Hiawyn Oram)。她是一个天生的说故事高手,以可以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而知名。她曾先后出版了《生气的亚瑟》、《土拨鼠的礼物》和《我的》等绘本。其中,《生气的亚瑟》荣获英国1983年鹅妈妈新人奖。奥拉姆也曾获得过法国尼弗国际文化奖、绘本日本奖等。图画的创作者是日本的喜多村惠(Satoshi Kitamura),他在1981年加入了安徒生出版公司(Andersen Press)进行插图绘制的工作。与希亚文•奥拉姆合作的《生气的亚瑟》一书,在1982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绘本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好像很多经典绘本都是如此,应了“小故事,大道理”那句话了),讲述了一位叫亚瑟的小男孩因为妈妈不让他看电视片,而让他去睡觉,所以生气了。他非常、非常地生气,他的气形成强劲的旋风,掀走了屋顶,掀走了烟囱和教堂的尖塔;他的气转为台风,把整个城市扫进大海里;他气到足以把整个宇宙都震成碎片……但突然之间,亚瑟忘记了究竟是什么惹得他如此生气!
    《生气的亚瑟》是一个站在孩子立场写成的故事,里面没有传达出“不要生气! ” 或“生气不好”等说教性质的语句或信息。它没有明确如何去管理情绪,只是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气”到底长啥样,也在对于发脾气孩子的处理方式上给了成年人一点启示:首先是理解,而不是改变。整个故事没有要孩子不生气,而是完完全全的让孩子把气爆发了出来。绘本里世界毁灭的感觉,正是孩子的内在世界。因为孩子经历的事很少,对这个世界了解程度有限,所以在我们眼里小小的事,在孩子眼里却被放大无数倍。有时是一声来自妈妈的吼叫,有时是一个被他人拒绝的要求,甚至有时是一块不完整的饼干,都会让他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要毁灭了。
    绘本背后的儿童心理学   

  人类的情绪一定是从各种关系情境中学会的,所以它是一种社会性发展的成果。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机会感知到情绪,并且观察别人是怎样处理情绪与感情的。以前,人们都倾向将情绪视为“非好即坏”的产物,特别是在鼓励“内敛、儒雅”等特质的东方国度里。中国的普世价值观是鼓励情绪不外露,喜乐哀怒不能过分显现在他人面前,所以从小到大,凡是发脾气的孩子都会被长辈们数落:“真是不像话!”“人小脾气倒不小!”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成年后都极善于掩饰自然流露的情绪,他们对自己的情绪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在最亲密的人前(如父母、爱人、子女等),一旦引燃某根导火索,情绪的宣泄就犹如休眠多时的火山突然喷发,后果有时不堪设想。特别是在子女面前,你处理情绪的模式会被子女copy,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理念来认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    正如书中所言“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他人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可以传达出以下信息,包括怎样表现情绪、可以表达情绪的场合、用来应对引发情绪的环境的行为等。......依恋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情绪的联系,也就是儿童在最初几年遇到最强烈的情绪经历时的关系。父母传达这些经历的方式,以及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及行动就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而情绪管理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认识与接纳自己的情绪。在绘本中,妈妈不准亚瑟看电视,要他去睡觉,这时,亚瑟对妈妈说:“我要生气了!” 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阻止,而是很平静地说:“那你就生气吧”虽然图画上没有画出妈妈的表情,但我觉得她这时的表情一定是很平和的,这种平和给予了亚瑟一个安全地空间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而大多数妈妈在这种情境中应该会马上呵斥:“不要生气。”或“不可以生气,一桩小事生什么气!” 有些孩子真的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从而回避自己的情绪波动,而不是直面迎上。书中出现的爸爸、爷爷及奶奶等人也只是带着爱意也劝告:“够了,够了!”除此之外,再也没多一句说教。书中亚瑟应该在四五岁左右,处于学前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情绪,并且能用思维来考虑情绪,亚瑟最后生完了气,再细想为什么而生气时,就是一个思考过程,说明他已经会去反思自已情绪波动的起因了,我相信,亚瑟在这样一次完整的生气体验中完成了对生气这种情绪的认知,有了认知才知道怎么去处理!很多大人们都担心孩子一生气就会生出什么妖娥子来,他们都会忽视孩子内在体验情绪与反思情绪的力量。
   最后的广告词
  《生气的亚瑟》不只是适合孩子阅读,更适合家长阅读,是家长处理孩子情绪非常好的指南。全世界的爹妈都和电影《头脑特工队》里Riley的爸爸妈妈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总是告诉她要“保持微笑”。于是,当孩子忽然爆发出无厘头的坏脾气时,总是对她或他说:“你不要无理取闹。”《生气的亚瑟》让我们开始思考,面对孩子好像无缘由的坏脾气,我们有了解他的情绪真相吗?亚瑟的怒气,掺杂着许多别的情绪:寂寞、害怕、伤心、失落、彷徨.......就像我们的孩子,被复杂的情绪困扰,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气的外表下,原来有看不见的脆弱和受伤。 快乐的确应该是孩子的底色,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快乐成长。但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学会认识快乐之外的其他情绪,因为“永远的快乐”是不可能的,孩子需要成长,需要经历那些负面情绪,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理性的个体。


mp15564060_1431999015040_1.jpg (128.69 KB, 下载次数: 164)

《生气的亚瑟》

《生气的亚瑟》
29#
发表于 2018-5-1 00:58: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题2:Jessica

        当初买《我爸爸》《我妈妈》这两本书,更多是一种情感需要,想在阅读中,通过这样的主题要达到一种亲子关系的连接。如果说,亲子共读是形式上的,这两本绘本的选择是从内容上有期待的。所以,如果一定要选,那么出自名家之手,大家都力推的,必然是没错的。只是,一直觉得还像差点什么,待我细细读来,深挖背后的故事,似乎get到一二。

作者介绍:
         安东尼·布朗,于1946年出生在英格兰的雪菲尔,自小喜爱画画与说故事。十六岁进入里兹艺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从1971年开始,他为世界著名的GordonFraser卡片公司设计贺卡,深受大众喜爱之后,他开始制作图画书,于1976年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穿越魔镜》,由此开启了图画书创作的生涯。他自写自画的《大猩猩》和《动物园的一天》先后得到1983及1992年的格林纳威奖。2000年,他更获得图画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大奖。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图画书以超现实风格著称。他往往用层层重叠的水彩技巧,巨细无遗地描写人物、动物和环境,但是在构图当中,却故意将物件错置、比例颠倒、形体互换……造成出人意表的超现实效果。

同和不同之处:
         《我妈妈》和《我爸爸》撰写文字的手法非常相似,两本书都是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布朗同样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和爸爸的各个方面。
         这两本书非常对称,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我妈妈,这两本书的页数都是一样的。作者和绘者是布朗,很多情况,绘本的文字作者和绘画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此两本译者也是同一个人,余治莹。台湾人,儿童文学工作 者、阅读推广人,在大陆也非常活跃。她推荐和翻译的书一般都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两本书的封面都出在书的倒数第三页,配的文字都一样,都是“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只不过《我爸爸》多了一个“也”字。看了封面,我们再来看封底,一个是我爸爸从月亮跨过去,一个是妈妈的心。从这里我们大概就能知道,书里的爸爸是强壮的,书里的妈妈是有爱心的。

       创作背景不同
《我爸爸》创作时间于安东尼·布朗54岁,而《我妈妈》是创作于作者59岁。《我爸爸》先于《我妈妈》创作,就安东尼/布朗的生平看来,这本图画书也有着纪念自己父亲的意味。安东尼/布朗曾说:“我的父亲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却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一点像我爱画的大猩猩。除了教我画图外,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安东尼·布朗还表示《我爸爸》里面爸爸身上的黄褐色格子睡袍、睡衣(有人说是病服)和鞋都是自己父亲的衣物。而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爸爸身上,还出现在图书的扉页和面包片上。
这位在他眼中高大强壮的父亲,却在安东尼/布朗十七岁那年因病突发过世,使他深受打击,经过多年才走出阴霾。
     而《我妈妈》未见相关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在《我爸爸》出版以后引起的反响很大,在出版社、读者的一再要求下安东尼·布朗挥笔创作《我妈妈》,来一个皆大欢喜。翻开官方对《我妈妈》简介,确实没有作者关于这本书创作的说明,反而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继《我爸爸》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后,作者应读者要求又推出了《我妈妈》”。如果说《我爸爸》是作者对父亲的纪念,《我妈妈》可以说是作者对所有母亲的献礼。

    表现手法不同
       《我爸爸》中作者大量、大胆地运用对比和比喻。作者笔下的爸爸不怕“大野狼”,能跳过“月亮”,会走高空钢索,敢和大力士“摔跤”,轻轻松松“跑”“第一名”。作者眼中的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像泰迪熊一样柔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除了这些爸爸还会做傻事,会跳舞,会唱歌,会踢足球,还会逗我哈哈大笑,而且更重要的:爸爸,爱我,永远爱我。以上提到的、画出来的“大野狼”“月亮”“摔跤(打架)”“跑”“第一名”“马”“鱼”“大猩猩”“河马”“泰迪熊”“猫头鹰”“做傻事”“跳舞”“唱歌”“踢足球”是都是小朋友本能喜欢的,熟悉的,试问哪个小朋友抵挡得了?
《我妈妈》涉及动物比喻仅有四个,相比《我爸爸》大大减少。其他的匀为社会角色,小朋友的阅历有限,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陌生,不容易产生共鸣,喜剧效果也就逊色很多,较难引起低龄儿童的阅读兴致。作者塑造出的妈妈形象相对分散且缺少趣味,《我妈妈》的逊色,只是相对《我爸爸》,《我妈妈》已是一本优秀的、成熟的图画书。

有人说,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读者的童年经验,让孩子在熟悉中亲近,让大人在回忆中微笑,给人以希望和期待。读完这本绘本的大人,总会勾起对爸爸妈妈的回忆。每一个看过他创作的《我爸爸》的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爸爸,也都希望有这样的爸爸;每一个看过《我爸爸》的爸爸都会喜欢这个爸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爸爸;每个看过《我爸爸》的妈妈都会喜欢这个爸爸,更希望有一个《我爸爸》这样的先生。《我妈妈》也是如此。这正如英国《妇女界》所称许的那样——“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它。”
30#
发表于 2018-5-1 01:04:58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

皮皮陈刚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这个夜晚,要交共读《儿童心理学》的作业了。明天日出之前需要写和交的作业是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起初,我找了一本购进不太久的书,前不久刚读过的《SAY IT!说呀》。后来,我意识到这本书里成人处理方式相对较单一,儿童情绪变化的种类只有相对较简单的类型,不是我想要呈现的更丰富的类型。于是,我找出了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这是一本特别特别经典的儿童书籍。在书里,罗尔德.达尔塑造出了几种不同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模式,从而塑造出了不同的儿童情绪表现类型的典范。当然了,主人公是查理,一个有着四位90多岁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孩子。在这个贫穷到一家人永远也没有吃饱过的家庭里,老人们都非常爱查理。“一听到门响,听到查理的声音,他们四个一下子全都坐了起来,布满皱纹的老脸便露出快活的微笑,便亮堂起来,谈话也就开始了,因为他们非常爱这个小孩子。他是老人家生命中唯一的光明,他们整天等的就是他晚上来看他们。查理的妈妈和爸爸也常常进来,站在门边听老人家讲故事。这样,每天晚上约有半个小时,这个房间成为一个快乐的地方,全家人忘掉了饥饿和贫困。”

即使全家人都吃不饱,可查理是被满满的爱和故事浸泡着长大的,是在温暖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呈现出来的姿态是温和的、友好的、关注对方的情绪,没有自私、贪婪、攫取、傲慢、暴力和控制,完全不同于其他四位小朋友那样。五个小朋友的家庭里,五种不同的成人处理方式,养育出五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呈现方式、性格呈现方式。

我推测查理应该在儿童期后期(5岁以后),小学期(6-11岁),更精确地说,应该在7-9岁之间。因为在这一阶段,他还需要家人的陪伴,在紧张和害怕、不确定的时候,他会紧紧地握住爷爷的手,向他确认别人是否是安全的;他也已经能够用“噢,太好了!”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活。他会担心和关心别的孩子,担心维奥莉特变成一只蓝莓后无法复原,开口向旺卡先生确认;在索尔特一家掉下处理坚果的付费么槽以后,叫道,“噢,天哪,现在他们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在他确定成为旺卡先生选中的最喜欢的孩子,可以获得整个巧克力工厂的时候,他也仍然想要和他的家人们在一起,而不是将他们完全地抛之脑后。他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将它们通过话语的方式好好地表达出来。

我在亲子关系中,曾经有过非常失控的时候。有一次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坚持不将门打开。处于暴怒中的我,直接一脚将门踢破了一个洞,把孩子吓得战战兢兢,半天不敢吱声。那后来很久一段时间,孩子的状态都是特别谨小慎微的,察颜观色的,一边做事,一边会偷偷打量我的脸色。

后来我学习了很多东西,包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适应得不太好,上课各种小动作、看课外书,发展到最顶峰时,在二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中,82分,班上倒数第二。那一次,我和孩子被班主任拉着,站在学校门口批评了足有半个小时。回家后,我跟孩子说我情绪太糟糕了,需要哭一场,然后号啕大哭了起来。等我哭完了,再诱惑孩子也哭了一场,将他的紧张、不安、担心、焦虑等等情绪也释放了出来。然后我们一起再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解决办法全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并且他做得非常好。在这个过程里,我充分地体会到了安全、合理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是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的,这个过程当中,亲子关系也会链接得更紧密。孩子体会到更充足的安全感,心里踏实了,头脑就更灵活了,同时,孩子也可以习得如何安全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来解决处理问题。

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五种不同的养育方式,五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状态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你知道吗?一起来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一起来探索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9 04:39 , Processed in 0.09658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