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天天读--纵横读书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5:14:48 | 只看该作者
尹芳吉伯 (Yvonne Gilbert) &丹尼纳诺 (Danny Nanos) :



尹芳吉伯出生于英国诺森伯兰的尹芳先后在纽斯卡尔学院和利物浦学院攻读美术,做了五年的美术设计之后,在1978年转为自由插画家,陆续和全球许多大出版社、杂志和广告公司合作。尹芳为英国皇家邮局设计的五套邮票,纷获“金邮票奖”以及“世界最美的邮票奖”的殊荣 。

加拿大籍的纳诺自1985年起,为知名设计公司和广告经纪公司担任广告设计总监一职,广告作品获当地和国际竞赛奖项和肯定。




“我的童年和别人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如果有一点点差别的话,可能我们家以前书很多。现在回头看,假如我要买书,开口就买。买什么奇怪的书也行,贵的也没关系。”一身得体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郝广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空气也有了质感和重量。那段经历带给郝广才最大的感悟就是,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种训练和能量的累积,不会毫无意义。

因为父母的正确教育让他会读书、爱读书;又因为在《汉声》的经历让他对儿童绘本有所见有所感。虽然是法律出身,但是投身儿童绘本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况且,在郝广才看来,法律与儿童绘本亦有相通之处——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求平衡,以创意的方式,解决人所产生的问题。

郝广才与小时候画画的爱好结合起来,选择了儿童文学,成为欧美100余年绘本艺术最卓越的受益者;并且在儿童绘本刚刚起步的中国,成为最优秀的传播者。“艺术本身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学问,从小开始,多接触,多感受,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很容易融入到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他怀着这样的信念,不仅仅在传播儿童绘本这一艺术形式,也在推广文化消费的主流观念。

他认为,“现在儿童的东西太容易和教育扯到一起,,用‘有用没用’这样很功利的标准判断出来,可是回头看,我们让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让孩子会读书、爱读书,这样就成功了。世界有什么变化,他也会去探索知识。可是现在的孩子,很多是会读书、不爱读书。考完试就把书丢到一边,而没有探索知识的能力。可是现在世界变化比以前快,每天都有新东西,建立新的知识的能力比较重要”,所以,其实绘本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它最接近玩具,既好玩,又有故事,让孩子除了进行动态的活动以外,还可以进行静态的思考。

所以,郝广才自信地表示让孩子接受儿童绘本没有任何困难,因为“这些故事都非常棒,画也画得很好,没有人不喜欢这样的东西”;但同时,依然有困难存在——儿童绘本属于间接消费,喜欢的人和消费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虽然现在愿意敞开心胸接受新意识的家长并不少,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缺乏对儿童绘本的了解而将这个作为过度的东西,好像纸尿片来处理,不在乎美,而只在意是否好用和便宜。

可见,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无限的爱,但光有爱是不够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所了解和认知的,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多。所以,作为儿童绘本,不仅仅是设计与装订比一本文字书会复杂,更是以真善美创造出有故事的影像。孩子认识这个世界靠影响来感触世界,文字是后天的。因此,有些书不应该靠眼睛去读,而是应该靠心去感受。让孩子的身心灵有多元的刺激。

郝广才创立格林文化还有咕噜熊,“初衷不是为了赚钱,因此也不希望固定模式,而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去努力创新。寻找合作伙伴的标准也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资产,而是在于他是否足够喜欢绘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我们是否一致”,而郝广才的理念是希望咕噜熊如它的名字一样,蕴含印度文中“导师、大师”的意思,利用每个地方不同的素材而产生不同的创意模式,如同米其林餐厅一样,而非千篇一律的洋快餐。

而尹芳吉伯 (Yvonne Gilbert) 和丹尼纳诺 (Danny Nanos) 就是和郝广才怀有一样理念的合作者兼朋友。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与格林文化相识,就开始合作创作以古典童话、寓言为题材的“视觉美学诗作”。“绘本需要太多语言的东西,不需要很多翻译,因为绘画本身就是无国界的”,在他们看来绘本是不拘一格的艺术,每一本绘本书就像一个艺术馆,正因为这种享受的态度,在他们家中有一个特别的书房,里面所有的书都封面朝外摆放着,并时常变换摆放的方式,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艺术。

Q5.jpg (36.66 KB, 下载次数: 42)

Q5.jpg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5:16:3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小编对尹芳吉伯、丹尼纳诺夫妇的采访。

小编:您的许多绘本故事都是源自于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童话故事,比如说《白雪公主》、但有人在网上说,大多数童话都是按照成人的思维写的,没有按照孩子的逻辑,所以并不适合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阅读,您怎么看呢?

尹芳吉伯、丹尼纳诺夫妇:童话是合适每一个人的,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交流,比如一个童话是从祖父一代到父母一代,在到现在的孩子,就这样一直传承下来,所以说童话是没有什么年龄限制的,合适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和父母亲,同时,童话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的。



小编:您认为孩子在小时候最初接触书本应该选择什么样类型的故事?

尹芳吉伯、丹尼纳诺夫妇;有些故事对于孩子是比较适合孩子理解的,如《三只小猪的故事》等,所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为孩子找到一些他可以看懂的东西,尤其是图画形式的。

小编:您把中国的古典名篇《桃花源记》以绘本的形式展示,而且表现的十分唯美,在创作过程中,在中国的古典文化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尹芳吉伯、丹尼纳诺夫妇:中国的古典故事背后都蕴含了很深刻的哲学思想,这是和西方的童话有着明显区别的地方。这些故事不仅适合于孩子阅读,同样也适合于成人,所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了解其中的哲学道理。

最后,吉伯现场即兴作画来结束这次专访。

Q5.jpg (35.21 KB, 下载次数: 47)

Q5.jpg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5:21:48 | 只看该作者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6:32:27 | 只看该作者
《锡森林》
从前从前在一个总是风雨交加的、偏远荒凉,几乎被世人给遗忘了的地方,堆着许多被人丢弃、没有人想要的东西。而在那块地的正中央有一座很小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位老人,他每天就从房子唯一的一扇小窗来看外面的垃圾和坏天气。

他每天的白天都很努力的到外面去清垃圾,替垃圾分类、把垃圾给烧掉或是埋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会作梦,梦到自己住在一座充满着野生动物的森林里面。那里有五颜六色的鸟、有热带的树、外国的鲜艳草花、巨嘴鸟、树蛙、老虎等动物。

可是每次他从梦中醒来,窗外的世界依然是一成不变的风雨交加、充满垃圾。

有一天,老先生突然有了灵感,他决定制造一座森林,一座用垃圾制成的森林、用锡作成的森林。虽然那和他梦里见到的森林大不相同,但好歹是一座森林。一样有鸟、有蛙、有树、有老虎、有出现在他梦中的各种生物。

然后有一天,有一只小鸟被风吹到这座林子里来。老先生撕了一点他当午餐的三明治给鸟吃,鸟吃了以后在树枝上唱歌、休息,但是在隔天早上就不见了。漫步在死寂的锡森林中的老先生感到非常空虚,觉得心很空、很痛。那天晚上,他就许了一个愿…

小鸟们带来的种子发芽、生根,并成为许多动物栖身之处。 这座森林成为人见人爱的地方。
到了早上,老先生在啁啾的鸟叫声中睁开眼睛。他的鸟朋友不但回来了,还带来了它的伴侣和一些种子。当种子落到地面上后,绿色的芽开始冲破地面,迅速地生长。

就这样的,从小草到大树,从小鸟到昆虫、青蛙,生物们开始在金属森林中出现、穿梭、繁衍。到了后来,原本由没人要的垃圾所形成的没人爱的地方,就成为一座充满了人们都想要的东西的森林。而在那栋小屋中,就住着一位从不停止作梦的老先生。

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内容是很灰色的,不但文字内容写得灰暗,插画更是用尽了各种灰阶,画出各种金属制的生物和垃圾。但是随著书的内容,彩色的部分也逐渐增多,让读者的心从郁闷变得开朗。

作者及绘者让读者从色彩的变化感受到环境的改变,完全没有提到环保,却能把环境保育的重要性深植在读者的心中,功力真的是非常深厚。

Q5.jpg (8.19 KB, 下载次数: 36)

Q5.jpg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6:32:43 | 只看该作者
海倫?華德(Helen Ward)
  海倫?華德曾經畫過許多美麗的圖畫書,比如說《野兔和烏龜》(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和《柳樹中的風》(The Wind in the Willows),是位知名的插畫家,但是在這本書裡,她用詩一樣的文字述說著哀愁與盼望。海倫藉著這個故事傳達出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即使是一片最荒涼的土地,也可能成為許多生物的家園。
  偉恩?安德森(Wayne Anderson)
  偉恩?安德森是一位非常注重品質的插畫家。他自己的工作室就是畫這本書的靈感泉源。在他的工作室裡,從地面到天花板都堆著別人眼中的垃圾,但是他從破鬧鐘、顯微鏡、香料罐和零碎物件的組合中,看到了獨特的功用和美感。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6:37:2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比较害怕,并且逃避这种书,不知道是不是童年阴影,朵朵选中了这本,拿回家,纵横一眼也选中了这本,想来这书是孩子的最爱了。孩子的心灵没有成人的烦杂,最接近生命的本真,想来和书的气质非常的合拍了。
这是一个让人害怕没有温暖的森林,冰冷的锡,冰冷的森林。幸亏最后有小鸟的光临,世界才变得明亮温暖起来,我的心也变得阳光起来。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傻比傻利》


比利是一個容易擔心的男孩,小腦袋瓜裡常常蹦出許多令他擔心的事情,天上會不會下起帽子雨啦?會不會有巨鳥飛來把他咬走啦?夜裡比利總是躺在床上皺著眉,癟著嘴,無法安睡。又是一個睡不著的晚上,求助於外婆的比利,得到外婆給他的法寶……故事的結局出人意表,比利到底傻不傻?就等你來評斷!

本書不但讓我們看到孩子的愛幻想,和令人噗哧一笑的天真童心,更希望藉由仔細閱讀繪本大師不同凡響的「好繪本」,能讓孩子卸下心防,練習表達自己的煩惱,培養出正確的情緒表達習慣。同時,讓成人能更了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真正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還不想睡覺的孩子們,讓我們一起進入安東尼布朗精心布置、巧妙安排的圖畫世界中,一探究竟一窺奧秘吧!

Q5.jpg (4.93 KB, 下载次数: 40)

Q5.jpg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7:02:30 | 只看该作者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國際安徒生大獎」和「英國格林威大獎」雙料得主,超現實派畫家安東尼布朗已成為全球繪本的票房保證。其作品屢見於各項童書大獎,本本膾炙人口。安東尼布朗特有的超現實風格,穿梭於現實與想像之間,每個小地方都藏著幽默趣味,每次閱讀都有新發現。
  1967年畢業於里茲藝術學院,在成為全職的童書繪者之前,安東尼布朗曾經做過三年醫學素描插畫的工作,這段時間讓他在寫實描繪技巧上有了更深的琢磨;接下來的十五年他在Gordon Fraser從事卡片設計,讓他有了更多嘗試不同創作風格的機會,進而為後來的童書工作奠定深厚的基礎和實力。
  每當開始有圖畫書的構想,安東尼布朗說:「那是一種故事和圖像的奇妙組合,決定要在書頁裡畫什麼圖,就像決定電影裡的場景一樣。」在兒童繪本世界裡,他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超現實繪畫語言,融合近乎照片般寫實的質感,以及近乎瘋狂的超現實視覺雙關語。色彩、造形、背景、細節等,在他高超的描繪技巧,和絕妙的構思幽默交織下,傳達出故事底層動人的情感,和發人深省的意涵。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7:11:58 | 只看该作者
《大猩猩和小星星》

國際安徒生大獎」和「英國格林威大獎」雙料得主,
  兒童心理情緒的最佳代言人 安東尼布朗 繼《大猩猩》後又一力作!
  動物園裡有一隻聰明的大猩猩學會用手語和人類溝通,並因此得到牠想要的一切東西,不過牠還是過得不快樂。有一天,牠用手語向管理員要一個「朋友」。管理員為牠找來了一隻名叫「小星星」的貓咪,並要牠好好照顧小星星。到底大猩猩和小星星之間會發生什麼有趣、感人,或是讓人意外的事呢?

Q5.jpg (19.16 KB, 下载次数: 33)

Q5.jpg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7:23:17 | 只看该作者
好奇的家長或小朋友也許會問,大猩猩和小貓咪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為什麼在故事中會被湊在一起。實際上,安東尼布朗是從1970年代一個非常著名的動物研究案例中獲得靈感。當時的科學家試圖找出動物是否像人類一樣也會「說謊」。他們讓一隻名為「可可」(Koko)的母大猩猩接受訓練,學會手語。有一天,突然發脾氣的可可把水槽弄壞。但是當研究人員要她說實話時,可可竟然用手語指著她的寵物貓說:「是貓做的。」

「可可」的故事被安東尼布朗引用到新作品中,但不同的結局卻同樣令人拍案叫絕。看了電影《金剛》(一個將大猩猩「妖魔化」的例子)的大猩猩因為憤怒把電視砸個稀爛。管理員見狀前來興師問罪,並試圖把小星星帶走,以免受到大猩猩的傷害。但此時的小星星搖身一變,成為「肌肉貓」,並用手語向管理員說:「是我砸了電視機。」

在這裡,安東尼布朗成功且巧妙的傳達出超現實主義的趣味。而「說謊」的角色則從大猩猩變成了貓咪。管理員聽到之後都大笑,不但是佩服小星星的機智,更是因為他們領悟到大猩猩和小星星之間深厚的感情。為了大猩猩,小星星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不但解除了緊張的局勢,也證明她和大猩猩之間的情誼,而從此之後大猩猩和小星星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此的結局安排,實在是巧妙至極。暖暖的故事令人動容;意外的結局令人莞爾,這的確是一本充滿『愛與關懷』的溫馨繪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20 00:28 , Processed in 0.07283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