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1901B18Amy 于 2019-3-31 21:39 编辑
B18 梁焕彬 第三课《阅读的大脑与心灵——家庭中的全阅读思维建构》作业
1. 试结合孩子的现状,和家人协商制定一个家庭阅读规划 我先介绍一下孩子的现状。我们家两个孩子,哥哥小学三年级,妹妹11个月。
哥哥中文已经可以自主阅读,英文可以自主阅读部分词汇比较简单的绘本。当前阶段喜欢看大量的漫画书,文字写作能力教前期有所下降。哥哥在学龄前已经读了大量的绘本,现阶段他也还会读绘本,但是绘本已经不是阅读内容的全部了,他还会去涉猎一些桥梁书,甚至是中长篇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是不分年龄的文学作品。所以,对哥哥的阅读规划,我侧重在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上考虑,而不限于形式,是绘本还是其他类型的书,都可以,重点在内容。
从心理发育情况来看,哥哥9岁半。有人说7~9岁是一个叛逆期,渴望独立,渴望自由,但是,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够清晰,这就造成孩子在对自由的渴望的同时,心理上也会有不安的情绪。 对这一部分不安情绪的抚慰,我认为主要需要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安全感的建立。另一方面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不是刚出生前三年,但也仍然需要当前阶段安全感的建立。还有就是妹妹出生以后,虽然哥哥也很爱妹妹,但是,这种对父母的爱被分割了的怀疑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从这方面来说,哥哥也需要父母对他的爱的安全感的保证。所以,借助家庭阅读,获得安全感,是哥哥这一阶段的阅读目标之一。
我计划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对哥哥内在安全感的建立,一是我们会读一些书的本身就带给孩子安全感的书,比如说《我不敢说,我怕被骂》,比如说《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比如说《爸爸,我害怕了怎么办?》,还有一部分低幼一点的,也许他觉得中文已经很幼稚了,那么,我们可以共读英文版,比如说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比如说 Runaway Bunny。因为哥哥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了,他当前阶段属于蛮骄傲的,迫切需要标榜自己已经独立了的阶段,所以中文的绘本,他基本不再听我念了,但是英文的,由于语言的原因,他还“勉为其难”地愿意听我读。不管是他自己读,还是我给他读,我相信书的内容,都可以对他的内在安全感有抚慰作用。
第二个渠道是,我会给妹妹读一部分哥哥小时候读给他听的书。我也是意外地发现,已经很骄傲,不再需要我给他念书的哥哥,在我给妹妹读他小时候反复要求我给他读的那些绘本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凑过来,大概会回忆到以前我把他抱在怀里,给他读书的美好场景。所以,我认为这种回忆也是能抚慰到哥哥的。他会想起来,以前,妈妈也是这样抱着他,给他念书的,妈妈不是只对妹妹一个人好,他也曾经享受过这种美好的感觉。这也有利于他相信父母始终是爱他的。
另一方面,在阅读当中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在的自我认识,也可以抚慰孩子现阶段的不安情绪。因为他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去认识世界,但是,对世界的未知,对自己在世界当中的定位不清楚,会让他暂时不安和迷茫。那么,我们要帮助他建立对世界的认识。我们会共读一部分历史书,家里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套14本,我们已经共读了7本。这套书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历史的演变的,课后的讨论题,也能帮助我们去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帮助他消化这些内容,建立他自己的历史观。另外,我们家有一本The Barefoot Book of Children. 这是一本写给儿童的世界书,可以引领孩子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所在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如何与人分享,如何爱别人,如何爱这个世界。这一本书我也准备跟孩子一起慢慢读,直到他能清晰地画出自己的画像。其他合适的书,如果遇到,我们也会考虑共读。
因为渴望独立,哥哥也需要对世界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所以,一些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是对当前阶段有益的。这一部分题材的书,孩子已经自己找到了。他最近迷上了《大侦探福尔摩斯》。这一套书,一方面是有明显的主角光环,当中由于破案需要,有细节分析,对观察力和逻辑思维的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重要的是,这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他想要看,就买给他看。如果时间允许,也许,我也可以看上几本,跟孩子讨论一下,借助这个机会探测一下他的思维模式和他的价值观。以免失去了与孩子对话的机会。
从生理发育情况来看,哥哥处于青春发育前的阶段,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就开始性发育,真正进入到青春期。所以,青春期性教育也是需要提上日程的。我们家里有幼儿性启蒙的书,比如《小威向前冲》这种,但是,对哥哥来说,已经不够用了。这一类书目前正在物色当中。
情绪疏导类的书,对处在新阶段的迷茫和不安中的哥哥也是有帮助的。家里有一部分,如果遇到合适的,我们也会增加。
针对哥哥当前注意力有点涣散的情况,我们会准备一些培养专注力的游戏书,比如说找不同、迷宫之类的。这些也是孩子喜欢的类型。
由于青春期的亲子冲突,也准备跟孩子通过转移我们共同的注意力的方式来修复一下亲子关系。哥哥特别喜欢玩水,所以我们准备了《101个水的试验》,我们就跟着这本书一起去做实验,去玩,去总结,去认识和了解关于水的所有的奥妙。这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
关于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实现整本阅读,我们当前已经试着先是我读给他听,吸引哥哥对这本书的兴趣,然后他自行阅读完后半本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目前已经读完了《小王子》,下一步还会继续这样伴读其他的整本儿童文学作品,甚至是不分年龄的文学作品。
关于刺激哥哥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可能会跟哥哥共读一些儿童相关的童诗,或者通过绘本来练习写作,但是,这不是当前的重点,这是下一阶段的目标。 妹妹才11个月,我对她的阅读规划是提供多样化的题材,多样化材质的书,比如说布书、立体书、洞洞书、机关翻翻书、有味道的书等等。由于妹妹的年龄特点,从现在到她一岁半,家里布书和洗澡书都有了,需要补充的只有纸板书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会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会有什么不可排解的情绪。所以性教育读物和情绪处理类绘本,那是2岁以后的计划。3岁以后会再增加非故事书的比例。当前阶段主要是安全感的建立。所以,我们会一本书反反复复地去读,而且都是韵律感和重复句子比较多的书,比如说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比如说羊驼拉玛系列绘本,羊驼拉玛绘本里包含了生活和节日两套,比如说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当然,我们也有开始科普,就是那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还有Dear Zoo。后面会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绘本,比如说认知表情、交通这些。
关于小小孩子掌控世界的成就感,我发现,偶尔给她翻一下我和哥哥的普通纸材质的书,她也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偶尔也会让她翻一下我们的书。
我自己的阅读规划是围绕对孩子的认识上开展的,比如说现在在读的《儿童心理学》《好妈妈不如好老师2》,虽然这个标题受批判,但是,书的内容还是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针对孩子时间管理引导的《教孩子和时间做朋友》,针对引导孩子性教育的《从尿布到约会》,还有《故事知道怎么办》这类关于智慧地运用故事的力量帮助孩子的书。主要是这些类别。
2.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一本绘本。 我要解读的这本绘本是2016年出版的《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本书的文作者是荷兰的皮姆•范•赫斯特,图画作者是荷兰的妮可•塔斯马,翻译是比利时的鲁奔。
这是这本书的环衬,在孩子看来,就是一团乱麻。书中讲到的孩子心里有小秘密,又不敢告诉爸爸妈妈,怕说出来被骂的这种状态,实际上在孩子的脑子里就是一团乱麻。
通过这两页的线头的对比可以看到。实际上,孩子看到裤袜上有一根线头,她就不由自主想去扯一下,这就是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冲动和行为冲动的。真的扯出来了一截以后,孩子就害怕了,想起来妈妈说过不要扯线头,要爱惜衣服。我们在生活中会数落孩子说“不是告诉过你,不要扯吗?怎么不听呢?”其实不是不听,看到线头就去扯一下,是孩子当下的一种心理冲动和行为冲动,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她不是故意不听你的话,而是,那个冲动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根本没多想,手就上去扯了。等扯出来一截才想起来,怎么办?妈妈说过的,不可以,然后就更不敢主动招认,因为怕被骂。这就是孩子的心理。这两页的对比还看出什么呢?实际上扯出来的线头只有一截,就是孩子藏在床枕头后面露出来的这一截,但是第一页的绕得满页都是的线头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孩子的心理反应,孩子一害怕,就觉得自己已经扯了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线头出来了,已经犯了天大的错了,如果说出来,就死定了。
这一页里,“吃水果的时间到了,我的肚子开始发痒,它不喜欢梨,我也不喜欢,于是我把梨放回了包里。”这也是很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的。明明是自己不喜欢,她要找一个替罪羊出来,她先说,我的肚子开始发痒,我的肚子不喜欢梨,我是因为我的肚子不喜欢,所以我也不喜欢。仿佛我的不喜欢是无辜的,是迫于肚子的关系才不喜欢的。孩子若是真不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她有一千一万个借口,而且各种生理反应也会出来,比如说有的孩子,一到上学时间就肚子痛,一到做作业时间就要上厕所。
这一页里,孩子做了什么选择呢?她不喜欢吃梨,但是放学路上,她想起了那个梨,也想起了爸爸的话“一定要把水果吃掉,维生素是我们的好朋友!”这里“维生素是我们的好朋友”字号还放大了,就是孩子听着父母的碎碎念,听到某一句话都要如雷贯耳,害怕得一哆嗦的那种感觉。那她这一哆嗦,做了个什么决定呢?“知道我是怎么干的吗?我迅速把梨掏出来,扔进了垃圾桶里。”这就是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等父母一转身,把饭倒掉,不想吃药,等大人一转身,把药倒掉,然后装作一副吃过了的样子。这就是我家哥哥小时候常干的事。
这一页里,就是这样,每每被父母关爱地询问的时候,就是孩子心理防线最弱的时候,爸爸问“宝贝,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心里的小秘密差点就要说出来的。这时候听到有小伙伴叫她,她立马就跑了,像是找到了救兵,“我以后再告诉爸爸”。瞧!孩子说了,我不是不说,我“以后”再说。这种拖延的想法和做法就非常符合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这一页里,两个孩子本来高高兴兴玩着结婚的“过家家”游戏,然后,小女孩突然想尿尿,然后“跌跌撞撞地跑进洗手间”“尿了好多,真舒服。”这就是孩子的行事习惯。我们总说孩子,关键时刻就要尿尿,对孩子来说,我就是突然想要尿尿了呀,对孩子来说,哪里有什么关键时刻不关键时刻,反正饿了就要吃,急了就要尿,对他们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需求。“尿了好多,真舒服”,这也是孩子式的语言。“不好!我光想着尿尿的事,居然没注意到——我全尿在了婚纱上!”这个也很符合孩子特点。孩子尿尿的时候,真的是不会去关注其他方面的,尿在了婚纱上,也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尿急的时候,根本没想起来婚纱呀。
“真是太可怕了!我慌慌张张地脱掉婚纱,把它挂回了衣柜里。我告诉本杰明他该回家了,婚礼结束了。”这就是孩子一旦闯了什么祸以后立马把一切恢复原样、粉饰太平,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非常真实的写照。
晚餐简直是一场灾难,因为孩子肚子里有秘密,所以她什么也吃不下。她吃不下,还不敢让爸爸妈妈发现,她做了什么呢?她“偷偷地把肉给了佐罗和斯普林特”,偷偷在桌子底下把肉给狗吃了,假装自己吃过了。
这一页里,孩子自己躲到房间,甚至把自己蒙起来,还是很难受,“肚子痛”,然后满脑子的小秘密在空中盘旋。孩子是没有能力压制住心里的想法的,所以是在空中盘旋的状态。然后,“妈妈非常温柔、体贴地把手放在了我的肚子上。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那些小秘密了,它们一下子全跑了出来。”其实,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理防线最脆弱的地方。这就是孩子。而且在孩子看来,那些小秘密是有生命的,所以,自己会控制不住这些小秘密,这些小秘密还会自己跑出来。
“当眼泪擦干,所有的秘密也都消失不见了。”孩子看来,秘密就是有生命的,这个时候,它们就消失了。
秘密消失以后,肚子也不痛了,“你猜怎么着?我从来没吃过那么美味的甜点!”孩子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自然就有食欲了。这也很符合孩子的习惯。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是关于孩“说谎”的问题的。对我们来说,孩子就是说谎,说谎就是道德品质问题,但是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小秘密都有她的不得以,都有她的苦衷,有时候甚至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担心父母知道了以后生气、不开心,才选择不说的。其实很多时候就像这本书里说的那样,孩子不敢说,是因为怕被骂。即使你不经常骂他,他也怕。就像书里的莫伊拉,她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和妈妈,她还是怕被骂,因为妈妈说,要爱惜衣服,因为爸爸说,维生素是我们的好朋友。她怕爸爸妈妈不高兴。孩子依赖我们,希望我们高兴,不希望我们有哪怕一丁点不开心,所以,他选择隐瞒,选择“说谎”,但是“说谎”的时候,他心里其实一直是很忐忑的。
看完这本书,孩子也跟着主人公在虚拟的世界里经历了一次她的“不得已”,经历了她的忐忑,经历了她满肚子塞满秘密吃不下饭的忧郁,最后,也会跟主人公一样,在父母的关爱下,放下那些小秘密,全身心都轻松了。这样的经历,也会帮助孩子练习和习得如何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
同样的,了解了孩子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以后,作为父母,我们更要理解孩子的“不得已”,理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对我们的爱,要安慰孩子的情绪,就像书里的爸爸一样,告诉孩子,“亲爱的,你要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儿,你都可以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有点儿生气或难过,但我们永远都是最最爱你的。”道德谴责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说谎”,相反,理解、宽容、自由和爱,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放下所有的担忧和包袱,勇敢面对所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