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皮皮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8初级班 A 组】第四课作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5-10 22:21: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A15 刘伟                      感谢米菲老师的精彩讲述。          是的,成人看书的时候常常带有太多的目的性,因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才能更好更深刻的去了解一个课题,或者说一个领域。但是孩子不一样,孩子的世界是一片空白,有太广阔的土地需要我们去播种,如果带有太多的目的性去选择绘本,那么播下的是我们希望的种子,而不一定结出我们所期望的果实和达到我们预期的收获。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和孩子一起读盘中餐这本书。因为我是在乡下长大的,对土地、庄稼等怀着亲近的感情,所以也想让孩子读读这个绘本,理解到农作物如何生长和种植的辛苦与不易。但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理解一棵稻苗如何生长,她关心的是她熟悉的东西,如稻田里的田螺、鱼啊,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啊。讲了几遍之后,并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我觉得有点失望。其实,绘本真的不是万能的,我们往往给予了高度的希望,真正的教育,往往不是单单通过书本可以给予的,我们要带孩子去经历,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反过来再读绘本肯定会成长的更快、收获的更多。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7
12#
发表于 2018-5-10 23:11:38 | 只看该作者
2018初级班 A18 胡春红
第四课:米菲老师《 故事知道怎么办》
作业:请自行选择一本最近与孩子共读的童书,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思考与收获。结合本课内容阐述,文字不少于400字。

谢谢米菲老师的分享,特别喜欢米菲老师绘声绘色地读《已经说过晚安了》,也非常喜欢这本书。
米菲老师通过关键词“怎么办”将故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得很透彻。
故事知道怎么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经历滋养我们的心灵,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感受互相共情的力量,大量的阅读让我们更明确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事情。
故事不知道怎么办。故事阅读是良药,但不是万能的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孩子的问题,我们会不自觉地问老师有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书来,希望通过书来解决现实问题。
故事妈妈知道怎么办。所有的图画书只是故事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和孩子有了共通语言,妈妈从书中会学习到如何处理问题,把阅读生活化,用智慧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爱。
故事妈妈可以怎么办。妈妈只有不断学习和关注自我成长,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怎么办,可以怎么办。
《巫婆的孩子》是我和可一起共读过很多次的书。巫婆的孩子所到之处大风起,大家都躲起来躲麻烦。大风将小美的小船吹走了,哥哥姐姐施魔法帮忙,没想到惹了更多的麻烦,小妹妹笑得裤子都撑破了。当大家焦躁不安的时候,妹妹说她有办法,喊了声“妈妈”,巫婆女士驾着扫把来,恢复了原样,驾着扫把带着孩子回去喝下午茶。大家都依依不舍巫婆的孩子。
每当可读到这页,可都会拉长音调喊“妈妈”,然后窝在我的怀里腻歪一会。我希望可在需要妈妈帮助的时候,都能想到妈妈永远在身边,想着妈妈的安全保护妈妈的爱。而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惹了麻烦的时候(或许是好事办成了坏事的时候),妈妈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给予孩子安慰,当然超过界线的时候要告知孩子界线的概念。
阅读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媒介,我们将书和现实生活产生连接,生活中的场景在书里得到延伸的想象,书中的故事在现实中获得共鸣,这是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最美好的馈赠。

点评

A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8
13#
发表于 2018-5-11 20:49: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A02张晓明                         最近跟孩子共同阅读的一本书是《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本书讲述的是席奶奶特别讨厌黑夜,她用了很多种方法来驱赶黑夜,它用麻布袋装黑夜,用锅煮黑夜,用藤蔓缠黑夜,用剪刀剪黑夜,让老猎狗吃黑夜,把黑夜塞进草垫子里……席奶奶折腾了一夜,累的筋疲力尽,太阳爬上山顶却无心享受白天的快乐了。孩子本来是有怕黑情绪的,听完这个故事觉得席奶奶好傻,白费了这么多力气,跟黑夜做斗争却不知道黑夜是谁都无法抗拒的一种自然规律。黑夜是不可抗拒的,还有很多事也是我们无法抗拒,必须要做的,比如说上幼儿园,孩子有时总会排斥去上幼儿园,通过席奶奶的故事,我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成长,离开父母的怀抱,有很多要自己面对的事,这也是每个人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如果勇敢的面对成长的必然,你一定会发现幼儿园里很多的乐趣喝享受。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总要面对一些陌生的事物,我也会彷徨,如果采取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态度,就会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如果像席奶奶那样,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其结果肯定是既辛苦又不愉快。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8
14#
发表于 2018-5-11 22:10:22 | 只看该作者
2018初级班 A17李婷
故事知道怎么办?
      《鼹鼠太太,我回来喽!》是英国作家贾维斯的新作,继续延续他温暖、活泼、幽默诙谐的创作风格。
      故事讲述了一个高度近视且毫无方向感的鼹鼠先生,他是戈登·拉兹餐厅的服务员,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之后,迫切地想回到太太和孩子们的身边。但是,他找不见他的眼镜了——没有了眼镜的鼹鼠先生开始了他奇妙的回家之旅,几番误打误撞之后,终于回到了自己家。
      首先,封面极具感染力,圆头圆脑的鼹鼠先生看起来很可爱,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时候满脸洋溢着笑容,让人觉得内心特别温暖。
      接着第一页鼹鼠先生紧闭的眼睛挤出的三条皱纹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他的脚很痛,眼睛也很酸……”。找不到眼镜的莫里斯会打翻东西,走路摔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决定回家,因为他太想见到太太和孩子们了。
      回家的路虽然不远,但都是泥。即使没有眼镜,莫里斯依然自信满满的出发了!结果呢?他误入兔子洞、猫头鹰家、企鹅洞、鳄鱼沼泽,被骂甚至差点被吃掉,一路曲曲折折,没有一个是自己家。但在他有那么一丝丝绝望的时候,突然闻到了熟悉的“虫虫面”味道,莫里斯瞬间充满激情的打洞,迫不及待回家陪伴太太和孩子。当然最后一页,鼹鼠先生好像又迷路了!
      故事里的鼹鼠先生看起来是个有点笨笨的爸爸,这个爸爸没有体面的工作,只是个餐厅服务生,工作辛苦不说还得被厨师骂顾客凶。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爸爸非常非常爱妻子和孩子,当他找不到家一次又一次从地下钻出来的时候,满脸都是笑容,眼睛里充满期待,每一次都大声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和思念。
      反观我们自己,可能我们有着比鼹鼠先生体面的工作,拿着比他更高的薪水,但是我们缺少鼹鼠先生对家人的那种挚爱,又或者我们也如同他一般挚爱家人但是缺乏这种表达的勇气!而我们的孩子对于家人就如同鼹鼠先生一样,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也不会丝毫减少他对家人的爱。哪怕偶尔在家里被大人误会责怪,爸爸或者妈妈是否说对不起,他也不会记在心里,依然会偷偷看你的脸色大声说着“我爱你”。
      有个朋友说过小小绘本传递的是深深的大道理,我们多数人应该和鼹鼠先生是相反的,在我们彷徨、犹豫、有压力又或者受挫导致情绪失控时,会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带回家里,伤害到我们爱的人。而《鼹鼠太太,我回来喽!》我想是要告诉我们,我们都应该努力做鼹鼠先生,每天回家都要开心的说:亲爱的孩子爸爸,亲爱的宝贝,我回来喽!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8
15#
发表于 2018-5-11 22:25: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A21 张淼 听了米菲老师的课《故事知道怎么办》,感触很深。就像米菲老师所说,故事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故事妈妈知道。的确,只有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喜怒哀乐,妈妈全都感觉的到。之前读绘本总会有目的性的去选择适合说教型的,总想通过绘本去改掉孩子的不好的行为习惯,效果不好还容易有反作用力。还是要回归阅读本身。最近共读了一本名字叫《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读完第一感觉就是书中的小男孩像我身边的小恶魔一样,每天都是花样百出,总是闯祸,总是跟你对着干,往往家长越批评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就越发的会被孩子扩大化。我们作为家长要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经常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一件事情就给孩子定性!经常给孩子贴标签,你认为孩子是一个什么人,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的言行是孩子的镜子,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很多时候一些话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在书的后半部分,路人对爱德华的赞美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每个人需要都被鼓励、被肯定、被称赞,小孩子就更是如此。父母要动脑筋想办法营造积极的语言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调动自主能力去做事。父母在教育中不着痕迹,孩子才会表现得越来越棒。我还是坚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许我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默默观察,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爱和关怀,相信他会自己绽放。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8
16#
发表于 2018-5-11 22:31:37 | 只看该作者
2018初级班 A13  吕翠萍Ivy

米菲老师的课让我再次感觉到育儿过程中父母的智慧多么重要。阅读并不能解决一切,本课题目虽然是《故事知道怎么办》,但是实际上是妈妈/爸爸知道怎么办。

因为宝宝月底才出来,这次作业就说一说我自己最近所读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育儿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吧。

虽然作者书中多数个例来说明问题,给出的方案也许并非适用于所有孩子身上,但她用她自己十多年的育儿经验告诉我们重要的两点:一、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家庭教育绝对不能忽视;二、小孩子又不仅仅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然的具有各种美好的“因子”,就像一颗种子包含着花朵的一切一样。父母需要带着对这颗“璞玉"的尊重、欣赏、爱护来与孩子互动沟通,而非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从而什么都需要服从家长。

这本书也告诉我,与其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我们家长更应该先自我教育丰富自己而非忙着给孩子早教,这样才有智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点评

B 加油 妈妈可以自己先读一些童书  发表于 2018-6-19 13:39
17#
发表于 2018-5-11 23:28:31 | 只看该作者
《缠人的小鸭子》读后感
A16 wangshaohong
这本书写的是一只爱干净的兔子,机缘巧合捡到了一个鸭蛋,小鸭子出生了,但兔子觉得一下子无法适应了,于是想方设法要把小鸭子送回鸭妈妈身边。但当小鸭子回到鸭妈妈身边后,兔子又觉得一个人有点孤单寂寞了,开始想念小鸭子了,于是邀请小鸭一家人来家里做客,即使把家里弄得脏兮兮的,但兔子觉得很快乐。
读这本书时,刚开始觉得小鸭子很天真很可爱,它单萌可爱样和爱干净而显得无奈的兔子相处方式很搞笑,但读着读着,慢慢地感觉故事情节中的兔子就是自己,那只可爱的小鸭子就是我儿子。
小家伙刚出生的时候,我也是有很多不适应,生活一下子特别忙,感觉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偶尔出一趟门也是各种不方便,小家伙的各种喜好,如果自己认为需要纠正的,也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指出,而应该想办法找方法跟小朋友沟通。
小朋友上幼儿园后,学校要求给小朋友读书,刚开始小朋友边听故事边在那里玩,我感觉找不到讲绘本的好办法,感觉挺泄气的。后来通过三叶草,学习将故事的方法,效果好了点。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要是把小朋友送回老家自己应该会自由多了,但春节期间,小家伙提前一周左右回去,刚开始两天自己觉得挺舒服的,但是第三天下班回来就感觉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空荡荡,很冷清的房子,我就在想如果小家伙在这边的话,这时候家里肯定很热闹的,于是就会一直想着小朋友。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3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23:46:52 | 只看该作者
一只与众不同的狗
A31 皮皮陈刚      2018年5月11日

    前不久,娃看了罗伯.比达尔夫的《一只与众不同的狗》。然后他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让我优先读这本书,于是我读了一次。然后,我们又一起再读了这本书。

    书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能够思考一番的。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已经一起看了罗伯.比达尔夫的其他几本书,《嗷嗷嗷》、《船沉了!》、《吹跑啦!》。娃对这位作者产生了兴趣,觉得他的书都特别好玩,既很有想象力,又很注意细节,于是从一堆书中挑出了罗伯.比达尔夫的《一只与众不同的狗》看了起来。

在忙碌的大城市里,一只与众不同的狗似乎格格不入,不被周围的狗们和环境所接纳,就它看起来跟身边其他所有狗都不一样。有一天,她终于黯然离开了,收拾行李,想去找一个真正适合她呆的地方。她去了很多地方,慢慢发现,原来一只真正放松、自信、自主的狗是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狗和事情的,甚至还可以引以为荣,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到了我家的娃。他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才小小年纪,从两三岁起已经要开始自己拿主意,穿什么衣服、鞋子、袜子,选购什么书包、书、玩具,看什么书,先干什么事再干什么事,到哪里去玩,跟谁玩,玩什么……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安排。看着别人家的娃那么听话那么乖,我家娃几乎啥都有自主意识,或者说不愿意听我们的,一开始我这心里确实是百抓挠心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就我家娃不听安排非要自己拿主意呢?在这个阶段里,我得承认,是他不动声色、不吵不闹的坚持,让我去思考:事情一定要按照我的要求做才是对的吗?如果按照娃的意见来做会怎么样?我们放下了那些预设,放下了那些不符合他愿望的期待,开始去尊重他的想法他的意见,请他自己作主。慢慢地,凡是有关他的事务,都征求他的意见,由他作主。我只管落实我能落实的部分,其他需要他努力的部分就请他自己完成。这样一调整,所有的东西都特别地顺畅了,大家的状态和心情也都特别好。是啊,原来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原来请孩子作主也挺好,孩子会为他的选择和决定负责的。


然后,我也有成长,不只是我作为妈妈,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那一部分,还有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我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做自己就好,而不是为了父母为了别人或者为了孩子而活着,是的,做回我自己。这样的感觉真好。


所以,在看到《一只与众不同的狗》这本书时,我家娃会特别有感触,特别将它推荐给我来读。而我,也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娃。

点评

A 加油 看到自己看到娃 觉察,是非常宝贵的  发表于 2018-6-19 13:40
19#
发表于 2018-5-12 00:21: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018初级班A30 蔡薇 第四节课作业  听完米菲老师的分享之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现在,每当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之后,我会想到我要给他讲个故事,让他看看什么书。比如说想解决没认真刷牙的问题,会给他看好好刷牙的书。现在想来,这些故事和书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就是希望孩子赶快变成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阅读的是亲子关系的桥梁。  我和孩子最近在一起在看的书是《你的7岁孩子》。哥哥是一个七岁的男孩,有着胆小害怕,不礼貌,说谎,作业问题等等问题。我非常烦恼,他怎么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们俩一起听了这本《你的7岁孩子》。听完一段,我和孩子同时说“原来是这样啊”。比如,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实际上,不论做什么事情,七岁孩子都需要你提醒了再提醒,而且父母常听到孩子抗议的一句话往往就是,你怎么不提醒我!七岁孩子,需要你预告,他提醒他,督促他,而且最好明确到每一个步骤。” 读完这一段,我觉得放松多了,原来七岁孩子就是这样的,并不是哥哥是个问题少年。在此之前,每次听到哥哥说出,“你怎么不提醒我”这样抗议的话的时候。我就会跟他说,你应该自觉做到这些的事情,不能总是让妈妈去提醒,妈妈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你。当我提醒你过很多次之后,有时候也会发脾气说,“我为什么要提醒你”。我的担心是,我现在提醒这么多次,会不会让他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会不会让他失去了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没有那么多担心了。哥哥听了这本书以后,连连说,对对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本让我了解到七岁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规律。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40
20#
发表于 2018-5-12 08:32: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A03 周娜     第四次作业: 《好饿的毛毛虫》 这本绘本很火,当时购买也是因为很多地方推荐过,在芒果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他读了,一开始是觉得毛毛虫很简单,他虽小但接受没问题,而且里面有数字,颜色,水果,还有星期的一些陈诉。也是潜移默化的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现在慢慢的他长大了,昨天我们又一起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他几乎可以自己把书中的故事陈述出来。而这本书也让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 1,他学会了识数,很小他就可以1数到10,其实我没有刻意交过他,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数字的启蒙,加上经常上楼梯我也会一边数数,潜移默化的他对数字就敏感了。 2,认识了很多食物,里面有很多水果,也有很多零食,通过绘本丰富了他的认知。 3,对于好好吃饭,少吃零食习惯的养成,里面讲诉了毛毛虫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肚子疼的故事,每次芒果吵着要吃零食的时候,我也会借这个故事来启发他,所以经常他自己也会说,吃多了零食肚子会不舒服额。 我相信,随着他长大,会有跟多的启发,书本也会给我们更多的带来不一样的故事。           

点评

B 加油  发表于 2018-6-19 13: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10-1 18:46 , Processed in 0.05925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