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小兰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岁A+育儿法》选段连载(全部刊载完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13:54:48 | 只看该作者
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
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它给了孩子一个老师。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岁左右的婴儿放在一个高台上,几米之外有另外一个高台,两个台子中间搭着一块玻璃。透过玻璃,孩子看到深深的地面,有些害怕,但也知道从玻璃平面上爬过去大约会没事。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一个模棱两可的新情况需要作出行动的决定。家长被实验人员分成几组,每组面对高台,做出不同的表情:恐惧、愤怒、忧伤、兴趣、喜悦。当家长面对状况露出恐惧表情时,没有一个孩子爬过去。当家长露出喜悦或感兴趣的表情时,大多数孩子都爬了过去。
孩子生活中时时会碰到新情况。当他们身边有个可以信赖、依靠的人,他们自然会去寻求指点。也许对一个十一个月的小孩,是该不该爬过一个坡;对一个两岁的小孩是该不该和一个陌生人打招呼;对一个四岁的小孩来说是如何加入到一组小孩中去玩耍;对一个六岁的小孩来说是如何面对另外一个大人或小孩的愤怒或伤感;对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是怎么处理自己对某位异性的喜爱。
这样的行为也说明,孩子从小就很聪明。天性促使他们向往自由和自主,但他们要“聪明的自主”,也就是在更有经验的、自己信任的人指导下的自主,而不是盲目的自主。
当这个可信赖的人是理性的、智慧的、公正的、仁慈的,孩子就学到了这些品质。当这个可信赖的人是思考型的、公开自己的决策过程,孩子就增长了自己判断新事物的机会和能力。如果身边没有可以信赖、依靠的人,这些孩子就没有机会能学到。
依恋关系也给了孩子安全感。你有没有见过,动物被惊动时,马上四处逃散,躲避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人也有这种本能。一受惊吓,孩子就要靠近一个他们信任的人。抓住那个人的大腿或衣襟,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很多,感觉受到保护,这就是安全感的重要一部分。人之初,安全感让他们形成对环境的初步正面印象,像小树,定了根,才能开始把根扎得
又深又远,从四面八方汲取营养。
依恋关系也给孩子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温暖。多年前,心理学家哈里• 哈洛(Harry Harlow)做过实验,把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分离,给它们两种人造母亲。一种身子是个光光的铁丝网,头下部插着个奶瓶子。一种铁丝网的身上包着一层软软的布,但身上没有奶瓶。小猴子们会在喝奶的时候短暂地在第一个“妈妈”身上停留,但其余大部分时间趴在软软的“妈妈”身上和“她”亲近。
温暖+保护,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吸引孩子的力量啊!
一旦认定了依恋对象,孩子们就自然地要使劲儿把着他们。心理学家艾丽西亚• 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说,“一个人不可能在拥有一份亲密、深厚情感的同时又不为这份感情的稳定和长久而焦虑。”她明确提出,这句话对成人适用,对幼儿同样适用。
对于已经对主要照顾者形成依恋的孩子来说,分离很痛苦。家长说下班后马上就回家,孩子并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但逐渐地,他发现家长确实每天有规律地离开又重现。日益成长的自己又每天都发现家长之外好玩的事物。他对家长的感情虽然继续深化,但不表现在“黏”上了。他和家长之间变得像被一条橡皮筋拴住,在身体距离上可松可紧。
有安全感的孩子,当家长不在身边时,有好奇心,会观察周围事物。如果是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会自在玩耍,和别人互动。如果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也会通过密切观察,有限参与来吸收外界信息。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在心中,他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家长。哪怕眼前的人不尽如人意,事情的发展不好预测,但孩子知道,只要家长回来了,他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安慰和关注,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安全感。孩子从爱自己的人那里去获得这种隐形力量的现象叫做“refueling”—“加油”。心理学上把让孩子有“加油感”的亲子关系叫做“安全绑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有安全感的孩子有自尊心
有安全感的孩子拥有一种钻石级的心理素质,那就是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对“我”这个人的评价。当孩子觉得“我”是被关心爱护的,“我”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孩子就感觉到了“我”的价值,就产生了尊重“我”—自尊之心。当孩子觉得“我”不被别人关注,“我”做的事情常常是“不好”的,“我”甚至会常引起别人的反感和焦虑,孩子就觉得这个“我”是没什么价值的,就不会尊重“我”,就等同于自尊心不足。
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爱心,因为他像是在辐射自己感受到的爱。心中对自己有底,他也更不易被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所左右。
我的先生大卫是个灰白头发的大龄父亲。和莉莉一起在街上走,别人会夸他的“孙女”可爱。一次莉莉的一个朋友第一次见到他,天真地伸伸舌头表示惊讶。莉莉毫不在意,对朋友和父亲安然亲切的态度一点不变。有一位母亲胸部以下高位截肢,靠胸干支在一块带轮子的板上双手划地行动。她常常送儿子上学,七岁的儿子只抱怨过一次妈妈丢人,那是因
为有天送他到学校后,妈妈临走时亲了他一下。
六岁以上的孩子对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敏感,表现之一是觉得自己的父母这丢人那丢人。莉莉和这个小男孩之所以面对自己父母的明显“异样”心中镇定,是因为那个无比投入的慈父慈母的形象已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
相反,一个小姑娘嫌妈妈丑,竟逼着妈妈一次次去整容,最后不讲原则又不幸的妈妈变成了植物人。这个孩子小时候是由亲戚带大的,和妈妈不亲。想必“子不嫌母丑”的“母”是行动上的“母”,不是血缘上的“母”。
莉莉学校里的孩子大都来自富裕家庭。我家住在拥挤的一居室,她的朋友们住在四居五居或更大的房子里,外加乡间别墅。她从来没说过一句攀比的话,在自己的家里是真心地感觉舒服自在。我和大卫在有限的物质和体力条件下身体力行地育儿,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稳定的家。
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学到了生活里亲情最重要,别的次之。这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观。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在物欲里痛苦挣扎和迷茫的成年人,怎能不为那些能早早体会到生活真谛的小人儿欣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5:51:54 | 只看该作者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优秀、更快乐
不要以为这些孩子从小不食人间烟火,长大就没有世俗需要的竞争力。恰恰相反。成长中的孩子不可避免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基于安全感的自尊心让孩子心里镇定,不为琐事牵扯精力,反而更容易优秀。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能接受长辈的进言。
上小学的莉莉开始接触各种生活方式。有的小孩戴耳环,涂指甲油,女孩之间会提男孩子的事。我自己有时戴耳环,但和莉莉说小孩不要戴。我自己不涂指甲油,告诉她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也让指甲不健康。我也明确表示不主张早恋。这些方面她都很轻松地配合。当别的小孩问她要不要涂指甲油,她会大方拒绝,说妈妈不让。当几个女孩子窃笑着问她对某
个男孩子的看法,她说:“我不想这事儿,我妈妈说十八岁以后再说。”能有胆量和同学这么说是因为她心中有个加油站。
有安全感的孩子愿意接受挑战,把挑战变成学习的机会。同样一个问题摆在两个孩子面前,那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日积月累,有安全感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机会,并在一次次地接受挑战后成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加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因为没有可去的“心灵加油站”,碰到新事物会畏惧,不敢尝试,怕万一事情发生了自己会乱了阵脚。所以,生活好像从四五岁就处处充满了挑战。因为四五岁的挑战没克服,六七岁的挑战好像就加倍了,年龄再大些,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让人畏惧的地方。
有安全感的孩子乐于和别人相处,善于和别人相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有社交问题的孩子往往不会倾听别人,分辨不出别人准确的意图,控制不了自己的某些冲动行为。而善于和别的小孩交往的孩子,往往是和家人关系亲密、对家人有安全感的孩子。因为有机会从和家里人长期密切的接触中学到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孩子自然会把这些技巧用于和外人的交往中。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也许根本没兴趣和别人深度交往。因为以前生活中有过突然这个人不见了,那个人又说话不算数,他觉得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周围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记得达尔文的进化论里提到人类天生有很多“利己倾向”吗?其中之一便是对爱的渴望。对爱的渴望能驱使婴儿通过啼哭、笑、缠人等行为得到照顾者的关注。当一个孩子能持续地得到照顾者的关注和爱,孩子心中就滋生了安全感。人类进化过程中没有感情表达和需要这一点已经从基因里筛掉了。孩子的心灵不是有待开发的荒芜土地,只要我们大人顺应他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持续有爱的环境就够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5:52:51 | 只看该作者
三、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同情心
婴幼儿很小就能识别别人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有心或付诸行动帮助别人达到目标。
不到一岁的婴儿,坐在妈妈腿上在心理学实验室开开心心看动画。动画主人公是三个长眼睛的几何图形。画面上一个小圆豆豆奋力往一个坡上爬。一会儿一个蓝正方形过来,使坏把小豆豆推下了坡。小豆豆抖擞精神再爬,刚爬一半又被蓝正方形给推下去了。小豆豆再爬,次,一个黄三角形出来了,跑到小豆豆的背后,把小豆豆一把给托上了坡。
看完这个片子,和蔼可亲的研究人员拿出片子里出现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摆在婴儿面前,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马上去摸那个爱帮助别人的三角形。研究人员让一岁多运动能力强的孩子,给一组包括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动画木偶发吃的东西,孩子们单单不给爱使坏的正方形发。
18 个月左右的孩子和妈妈坐在实验室的一角。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急匆匆进来,怀里抱着一大摞书,径直往一个关着门的壁柜里走,“当”,被撞得灰头土脸。这人扭头回去,走出房间,又进来把动作重复了一遍。又受挫。这时,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离开妈妈,过来帮男人把壁柜的门打开,让男人把书放进去。
后来研究人员想,也许孩子们这样做是想得到陌生人和自己家长的认可。便把情景改变了一下。这次,陌生人坐在桌边摆弄桌子上的一些东西。研究人员给孩子一个特别酷的玩具,孩子着迷地玩着。孩子和陌生人之间根本没有互动,连目光交流都没有。突然,陌生人的一样东西从桌子上掉下来。很多孩子都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去帮着捡起来。一会儿,陌生人的东西又掉到地上了。如果第一次帮忙时陌生人看也不看孩子一眼,继续干他的事,也不口头表示感谢,孩子们会继续帮忙;但是如果陌生人大肆表示感谢,孩子们反而不太爱再帮忙了。
小小的孩子,已经明白了世界上的人,或长得像人的东西,都是有目标要达成的,就像那个小圆豆豆的目标是爬上坡,那个高瘦男人的目标是把书放进柜子里。谁要是帮助别人达成目标,孩子就喜欢和那个人亲近。谁要是专门去搞破坏,孩子就不喜欢那个人。自己要是有机会去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自己就去做。去帮助别人的动机不是为了表扬和嘉奖。
这不是爱心和同情心的表现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5:53:28 | 只看该作者
有爱心、同情心的孩子懂得关怀其他生命
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也体现在自然地关怀别人的感情。心理学家杰罗姆• 凯根(Jerome Kagan)先给两岁多的小孩一个布娃娃玩。过会儿递给孩子一瓶墨水,对孩子说“你把这瓶墨水泼到布娃娃身上”。孩子会惊讶地拒绝。凯根就一再坚持让孩子那么做,孩子就一直拒绝,恐惧地看着凯根。凯根的结论是幼儿没有害人之心,因为他们对同类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一个布娃娃就是他的同类。
记得莉莉一岁多刚会走,要是在外面玩时听到哪个小孩哭,她一定会循哭声找去,摇摇摆摆走到那个小孩前面,关切地看着她,再对我说“娃娃wa-wu wa-wu”(wa-wu 是她自创的词,意思是哭)。
心理学家曾在实验室观察到一个孩子的鼻子被撞痛了,哭起来,另外一个孩子竟很同情地摸自己的鼻子!孩子年龄小到还分不清自己和别人,但见到别人的痛苦竟感同身受。人类之间天生好像就有一种自然的纽带—惺惺相惜的情感。
除了对人以外,孩子们天生也和别的动物种类有一种感情上的联系。
在心理学实验室里,不到一岁的婴儿坐在妈妈的腿上,前面的屏幕上先后播放两种画面。一种有各种大自然中的动物:大象在一个坡上往下走,海豚在水中游泳,鸟在天上飞。另一种是人造物体在运动: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帆船在水面上滑行,直升机在楼顶上着陆。猜猜没见过这些东西的婴儿更喜欢看什么?动物!男婴女婴都不例外。不到一岁的婴儿不光盯着动物看更长的时间,还面带笑容,大笑,和动物招手,有的还给动物飞吻!把学龄前孩子们放在一间充满玩具的房间里,只要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孩子们一进门就都会朝那个小动物跑去。这是心理学家朱迪• 德洛克(Judy S. DeLoache)和同事的研究发现。一个生命天生容易被另外一个生命吸引。
幼儿对动物的喜爱我们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心理学先驱霍尔(G.S. Hall)一百多年前就说过:“孩子和其他动物的灵魂之间没有一丝距离。”
但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就开始不同了。有的孩子对任何生灵都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有的孩子心灵已经相当麻木了,看到别人、别的生灵的痛苦已经无动于衷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5:32:09 | 只看该作者
爱心和同情心让孩子产生更高的道德感
爱心和同情心是孩子的心灵之光,会给孩子带来数不清的好处。爱心和同情心会给孩子勇气,定力,执著。这三种精神又会成为孩子们向上的推动力。
记得我刚上初中就决定要当医生,要当能治好癌症的医生。其实身边并不认识得癌症的人,但听说癌症让人很痛苦很无望,这就让我很受不了,就想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解除别人的痛苦。虽然后来没学成医,但求学工作的动力一直是想能对别人的生活有帮助。这种动力让我遇事多出几分力,多动些脑筋,多原谅一些别人的不同。不知不觉中竟因为工作做得够质量而成了大学的终身教授,干着自己很喜欢的工作。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年轻人。一个香港长大的女学生,从小见自己的弟弟饱受语言智力发展问题之苦,立志要搞清楚语言发展障碍是怎么回事,帮助弟弟以及和他一样的人。她只身一人来美求学,在环境很艰苦的条件下读完言语科学专业的大学和研究生,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专业言语治疗师。另一位在台湾长大的女学生,从中学时就去孤儿院等地方帮助弱势儿童。在美国非常刻苦专心地在大学修了心理学,研究生修了艺术治疗,现在是一位很受重用的艺术治疗师。她的妹妹,从小就热爱大自然,是名环保小将,来美后自然而然大学和研究生都选修环境科学,除了学业,还利用各种各样的研习机会来充实自己。
她们经历过很多挑战,但因为追求的是超出自我利益的目标,所以会用定力和勇气去克服这些困难。而定力和勇气来自她们对别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
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孩子身边也有同样的人围绕,进而从这些人身上受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会喜欢和善良的人交往,孩子之间形成情绪的良性循环。我见过的大学生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不仅事业心很强,还很快乐,因为他们身边聚拢着一群善良向上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这样的?
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孩子最可能长成有道德感的人,因为爱心和同情心是道德感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2011 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我们全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本• 拉登被美军击毙的消息。莉莉当时正在饭桌旁晃悠,当听到美军袭击现场有妇孺在时,她的身体一下就静止了,脸上露出担忧的表情,马上追问我们“他们把妇女小孩怎么了”。大卫马上说,“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受伤害。”莉莉这才释怀。
当奥巴马总统接着去9 • 11 现场告慰罹难者亡灵,他问在场的一个十岁小男孩,“你对消灭本• 拉登有什么感想?”小男孩仰视总统,毫不犹豫地说,“我真希望士兵对待那些人不是那么凶狠。”男孩的父亲在9 • 11事件中丧生,当时他才十个月大。和总统说这话时,他戴着装有亡父照片的项链。
莉莉和这个男孩子不仅具有同情心,而且是最高程度的同情心。当周围的宣传都说本• 拉登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当这个坏人还是杀父仇人,孩子们还用人性去感受理解这个事件。他们没有把世界简单地分成好人坏人,再用双重标准去对待。他们没有因为世界上有了坏人,为了惩罚坏人,就将自己的人性降格,用残酷去对待残酷。
这样的具备爱心和同情心的孩子,会把周围发生的各种事件变成思考的机会,从而产生很高的由理性驱使的道德感。莉莉上小学后,常常会琢磨一件事是否公平,自己怎样才算是对父母对朋友对陌生人公平。她自己绝对不撒谎,要是发现父母和别人说的话有任何一点不符合实际,她马上会指责家长。她会问:“要是为了不伤害一个朋友,能不能不得已撒谎?”“如果不能同时对两个人公平怎么办?”
因为她的询问,我们全家常常有机会探讨这些看似深奥但没人能逃避的问题,让她在发展理性道德的路上顺利前行。她之所以能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她天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在六岁以前得到了爱护,没有泯灭。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5:32:43 | 只看该作者
精明和道德并不冲突
道德心有什么重要?我周围那些真正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人,没有一个是缺乏道德心的。而有些看似事业成功、外表光鲜的人,因为缺乏道德感,生活中隐患很多:或内心空虚,或家庭摇摇欲坠,或事业戛然而止。因为从事心理学工作,碰到的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其实你只要随便翻开一天的报纸,新闻里也充斥着这样的例子。
真正持久可靠的商业成功也要靠企业家的道德感。大卫• 罗斯(David Rose)被经济周刊称作“征服世界的企业家”,在创业有成以后,他和另外60 位富有的企业家组成一个团体,专门为有潜力的新兴企业家投资。他列出了10 个投资人最在意的被投资人素质。第一个就是“正直”。他说谁都想和一个正直的人做生意,因为你能相信的人才值得你去投资。
说的面再小一点,没有道德心的孩子在学校里都很难生存。我常常有机会观察莉莉和她的同学朋友玩游戏。规则怎么定,该谁了,谁出局了,谁该道歉,每次玩耍,每个游戏都牵扯到公平这个概念和它的执行。哪个孩子如果判断不准怎样做才公平,往往会被集体边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小孩和别的同学处不来”。人天生就想和别人在一起,不被别人接受,被边缘化的孩子很痛苦,很影响学习需要的专注力。不幸的是,不少孩子和家长也许永远都不明白问题出在孩子不具备一些初期的道德准则。
我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能孝顺我们?孝顺不见得是在金钱物质上,而是孩子关心我们,承认我们过去的努力,尊重我们年老后的权利,维护我们生存的尊严。能这样对待年老家长的孩子是有爱心驱使的道德感的孩子,这种道德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适用于万物。一个小时候对父母看似俯首贴耳,对别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是不会有真正的道德力量去孝顺父母的。孩子的心只有一个,它不能被切成很多块。爱、同情心、仁慈、道德心、公平心都是流淌在孩子整个心中的血液,决定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公平、仁慈,就要让孩子对自己有爱、对自己公平,对别人有爱、对别人公平。
有些家长把爱心、道德感和不精明、傻,甚至受欺负等同。其实道德感和精明处事并不冲突。
人的本能是在所处的社会为自己获取资源,得以维系生命和生活。获取资源的手段有道德的,有不道德的。“精明+道德”是获取个人利益的最高级手段,我身边的很多事业有成的人都具备这两个素质。
在还是小孩子的莉莉身上我都能看到这种结合。她爱心丰沛,为人诚实,同时又很会用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利益。每见到街头艺人、无家可归的人她就掏钱奉上,但自己转头就去想办法挣钱,比如画些实在让我们动心的画,我和大卫自动争相购买。她会想办法制约我们的行动,并从中获利。大卫走在街上有时喜欢哼歌,上小学的莉莉觉得丢人,便设立唱歌罚金—发生一次家长在街上唱歌的状况,她要罚10 美元。虽然我们自认为说话很诚实、认真,但她有时还觉得不够,便设立了撒谎罚金、笑话别人罚金,每违反一次罚10 美元。虽然直到目前罚金只是口头支票,但她还想着增加收入,便设立保险:如果每两周交30 美元保险金,两周之内发生的犯规就不用交罚金。大卫开心地说:“那我就先买两周的唱歌保险吧,先随心所欲地在大街上唱两星期歌再说!”我正在为他的果断叫好,莉莉说了,“你见过有人买了汽车保险就三天两头故意去撞车吗?”好厉害的比喻!
小学四年级时,莉莉想看一个流行电影,但因为其中有些暴力成分,我们起初不同意。她有效地发动了一个全面的运动来说服我们改变心意。她先把电影的蓝本小说读完了,确认、挑出了其中暴力的成分,研究后向我们分析这种暴力不同于一般的暴力,它其实揭示很复杂的人性,促使人思考和提升。她和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交流,大家互相商量如何说服家长,并“引诱”老师也去看了这本书,在班上形成一种气候。最后,大卫就电影内容和我们的担心设计了一系列“刁钻”的问题,莉莉像博士论文答辩一样一一认真给予答复,展现了她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电影内容、观看后结果的很深刻的思索,所以电影看成了。她用精明和诚实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她不用日后内疚自己骗了人,不用
惶恐自己怕被识破,能更放松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智慧所得。同样重要的是,每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她的“诚实+精明”的双重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相反,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机会去同时培养道德和精明,所剩可用的谋生手段好像只有就普通社会伦理来说不道德的那些。很多纽约穷人区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因为贩毒、吸毒、抢劫、非法持枪而进监狱。孩子没有正面的家长榜样,没有家庭关怀和教育去培养道德和精明,只有也走上这条窄窄的歪道,重演父辈的悲剧。一个五岁的孩子嚷嚷着自己未来的理想“我要当官!我要让他们给我买汽车,买别墅!”,我为他担心。孩子,你怎么不知道还有那么多比当官更坦然、有效、有成就感的方法让你来得到这些东西呢?
如果我们从小放弃对孩子爱心、同情心、道德感的培养,等于堵死了孩子面前该有的一条宽广大道。那对孩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18#
发表于 2012-9-20 18:30:19 | 只看该作者
自主分身体自主和心理自主。最宝贵的是心理自主。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身体的独立。读到这段,我经常想起来,有的家长为了训练孩子所谓的独立性,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他们往往的落脚点是身体的独立。而不是心理上的独立性。
19#
发表于 2012-9-20 18:30:3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孩子,反而会因为家长在身体独立性的要求过高,而在心理上和父母分离了,显得很生疏。有的时候,真的是不知道是得还是失?我们往往只看了表象,真正的本质却被我们忽略了。
20#
发表于 2012-9-20 18:33:20 | 只看该作者
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独立。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的方法,发现不灵会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自主意识的孩子。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有一颗独立的心。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他的行为就不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

非常欣赏这样的一段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自主意识的独立,比起身体上的独立重要的多了。我们一旦有自主意识的独立,身体上的独立基本上是指日可待的,根本不用费太多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10-1 13:21 , Processed in 0.057278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