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nowicom 于 2019-3-29 15:13 编辑
G21 刘晓雪 2019春季初级班第三课《观念/阅读的大脑与心灵——家庭中的全阅读思维建构》课后作业
听课感受:
感觉乐言爸爸讲出了阅读的真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阅读对于我们自身,对于孩子的发育到底有什么影响。
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教育体系。孩子的教育扎根与三大教育的土壤里,那么我们作为家长能够影响哪个呢?
社会?家庭?学校?
应该是家庭教育,其他两个教育非家长所能及。即使我们身为家长的能力很大,想影响孩子,给孩子的社会选择铺好了路,孩子有时候偏偏不选择这个方向;想影响孩子,跟学校的领导老师关系融洽,往往孩子总是心生一种抗拒,觉得父母跟老师是一伙的。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身为家长代替孩子做了他们应该做的决定吧,没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样转念一看,我们作为家长能够影响的应该是家庭教育,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影响孩子呢?
有可能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我们身为家长也想扩充容量,我们站在居然的肩膀上,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那么也许我们会做一些尝试,来提高我们自己的高度。此外我们也许还愿意给孩子一种能力,生存的能力,当下社会,也许温饱问题并不能称之为生存,那么当下社会的生存能力是什么呢?我个人感觉是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学会和未知的世界相处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快速接受某一类事物的能力。那么这个能力是怎么锻炼的呢?
乐言爸爸讲到智人的发展在整个生物发展历程上只是最后一个小点点,而文字却又是小点点中的小点点。而文字是什么呢,我个人感觉是信息,那么我会觉得将来的生存考验的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例如我们当下的传统职业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传统职业中很多的部分又慢慢的被机器所取代,那么我们的其中一种生存方式就变为了如何操作机器,这有可能就是现在编程课火爆的原因,就是要有一个微型的逻辑能力,把控全局的能力,才能够在将来适应一个现在需要多个人一起协同的工作,而将来只需要一个人把控多个机器人,协同多个机器人之间的工作。
还有就是当下的传统职业,会因为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未来会产生很多其他职业,而这个职业,就如同我们国家之前经历的一段下海经商的那个时机很相似,如果能够在已经存在的事物连接中,找到,那个即将成为主流的连接。
将来有可能考验的是一种类似于这样的能力。 那么我们当下能做什么呢,很多事情都能够做到那样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我们选择阅读呢,为什么选择亲子阅读呢? 我个人的想法是也许阅读这件事贯穿三大教育体系,我们在家庭中就可以进行的训练,而家庭中重要的是氛围,而专业性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因为孩子的成长,无论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这个人需要侵润在爱的氛围中,因为有爱,才能勇往直前,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将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趋利避害,因为这个“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如果孩子得到足够的爱,那么将来做选择的时候,他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然后一步步走得更稳更远。如果孩子没有在家庭得到足够的滋润,那么将来做选择的时候,会因为所形成的信念,出现选择偏差,他所选择的“利”,就带着这种偏差。有点像我们成年人,明明自己应该会拒绝别人的,因为这件事情,自己根本不愿意去做,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拒绝。那么成年人所选择的这个“利”是不拒绝,从客观角度讲不是利,但是为什么又是对于他当下的利呢,因为他小时候被输入的观念是这样选择,于是他选择了他以为的“利”。
那么孩子的观念哪里来的呢?孩子是复印件,原件自然是我们身为父母的成年人。
我们自身是或多或少有些局限性的,但是正如乐言爸爸所讲,大师的高度是比我们高的,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可以通过阅读,通过走一遍大师所走过的心里历程来得到升华。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与我们在同一时间接触到大师的高度,我们还需要转个弯,来改变,就像滚梯一样,而孩子是直梯,直接上去的。
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比如吃手,例如我们有一些没学习过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不吃手,因为我们也是头一次当父母,并不知道的,但是学习后我们有可能就不阻止孩子吃手了,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在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过程。
但是当下还有很多没有学习过的父母,并不知道吃手这个事,代表孩子在了解自己的身体,那么还是会阻止孩子吃手。而孩子因为手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在后续的很多事情上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
那么亲子阅读为什么重要呢,对于我们,也许就是父母往往借由亲子阅读打开了一扇门,一扇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门。因为想孩子读书,往往作为父母的我们开始关注一些东西,然后我们开始学习,读书,不知不觉我们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亲子阅读为什么重要呢,对于孩子,也许因为一个怀抱,我们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往你怀里一坐,身为大人的我们和身为孩童的孩子,我们建立了一种连接,一种爱的连接,借由这种连接所建立的阅读,就是双方都愉快的阅读。我们成年人往往也能从和孩子的亲子阅读中学习到东西,孩子也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亲子阅读的队伍中来,其实因为我们再给天平快乐的一端增加砝码,增加爱的砝码,增加快乐的砝码,给我们自己同时也是给孩子。 趋利避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一旦开始亲子阅读,往往我们大人的激情都退却了,孩子却依旧能够坚持,我想孩子在选择对他有利的方式,那个曾经快乐的,愉悦的经验在告诉他,亲子阅读很快乐,慢慢的发现,学习很快乐,这个学习是指学习能力,学习所有的方向,而不单纯是学校的学习。跟着绘本学习穿裤子,打招呼,就像小熊绘本中的简单的内容,你好,孩子因为亲子阅读的欢乐时光学习到了知识, “你好”,通过现实生活的场景实践“你好”,发现原来这么奇妙,书中的内容居然能照见生活,然后孩子就更加的渴望去进行亲子阅读,因为有爱,有愉快,又进行了能力的学习。周而复始,孩子学会的内容就越来越多了,因为孩子总是在选择“利”。
可是为什么孩子上学后,反而不爱看书了,不爱学习了呢?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让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不爱学习的孩子了呢?也许就是老师所说的学习之后的盘问,指责,作业等,孩子回到家,我们是问孩子累不累,还是问今天作业做没做?
因为质问,这个写的不好,写得不对,重新写啊,那个是不是马虎了等等。这样的输入,不再有无条件的爱在里面了,而是有条件的,你考得好了,我才爱你,你写得好了,我才爱你,你做得好了,名列前茅了,我才爱你,而不仅仅因为这个生命是你的孩子。
这个输入就是“害”,孩子喜欢亲子阅读,喜欢课外书,却独独不喜欢学校的课本,也许也是在趋利避害。
在这样“害”的不断输入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有情绪了,不高兴了,担心了,愤怒了,恐惧了等等。这个时候孩子选择逃离“害”,可是往往有些内容是逃不掉的,比如学校教育,那么孩子的情绪会更加的深,更加的不高兴,更加的担心,更加的愤怒,更加的恐惧。想想孩子所经历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孩子,使孩子成人,成才呢?很多方法都可以实现,不过都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添加喜悦的砝码,减少痛苦的砝码。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给孩子添加喜悦的砝码,减少痛苦的砝码,也需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给自己添加喜悦的砝码,减少痛苦的砝码。家庭教育中,我们知道一种方式可以增加喜悦的砝码——阅读,亲子阅读。
因为文字是有力量的,最然文字的出现对于生物发展的长河而言,也许很短暂,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我们,确实很重要的部分。
我们可以借由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不能解决的事情,转而向书中所述的间接经验来寻求,而当书中的间接经验照进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我们发现了神奇的事情,就是情绪消解了,问题解决了。情绪消解了,我们又可以开始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问题解决了,是高人对待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照进了你的生活,你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与你的生命长河中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就降到了最低。
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处理,我们学会了处理自己的情绪,处理事件,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事情。
借由亲子阅读,我们给孩子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所具备的力量,就是一个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能够很好的适应,很好的学习的能力。
1. 结合孩子的现状,和家人协商制定一个家庭阅读规划
基于对乐言爸爸所讲内容的理解,我了解到一个养育孩子的根本规则,就是我们亲子阅读,不是指看了多少绘本,会讲几本,而是在看这些绘本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就是建立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路网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去享受,去体会。
孩子现阶段会每个一段时间不停的读三本绘本,一遍遍的来读,有指读,有试着演绎绘本中讲述的事情,让绘本故事走进生活。
目前家里固定的读绘本的时间是每天睡前,由孩子自己挑选三本绘本,然后我们来读,有时候我们读,他听故事,看图画,然后理解故事里讲述的内容,有时候是要求我们读慢一点,他进行点读,跟着我们读,有时候是问图画里所描绘的其他内容。这个过程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我们只负责读,他听自己想听的。而作为母亲的我,一般会观察他在读绘本过程中关注的内容和点,然后顺便聊聊天,问一问这一天他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开心的保持,不开心的,疏导情绪。
绘本一般选择经典绘本,有三叶草推荐的优秀50本,有其他老师或者同学推荐的好书,所以读起来都是兴趣盎然。
通过乐言爸爸的课程,我想继续延续这个方式,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想读的书,读书的方式,我们就是陪伴,尽量满足孩子对亲子阅读中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要求。
2.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一本绘本
《我们要去捉狗熊》 一个新书拿到后,孩子有可能自己从头到尾翻一遍,有感兴趣的,就立即要求我们给读,没有兴趣的暂时放在旁边。因为是图画书,图多,所以孩子更多的是从图画里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
《我们要去捉狗熊》,封面是几个小朋友一起往前走的动作,我的孩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拿着树枝,他自己就喜欢在路上捡树枝,他看到后,也许会想他跟我一样,那么他拿着树枝是想做什么呢,也许好奇心就这样产生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本书,字很少,都是押运的,交替一页黑白色,一页彩色,黑白页对应的是孩子探险之前,想去但是有点犹豫,最后下定决心去做的那个感觉,黑白无意中增加了一种凝重,孩子想去探险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生活中他虽然不会去捉狗熊,但是会去做很多他认为有难度的事情,这个黑白色的感觉正适合他探险之前的那种微妙的心理。
彩色页,就是孩子在探险的过程中,书中的文字更是少,就是探险过程中的拟声词,这个过程代表这探险过程开始了,那么这个过程孩子的精力肯定是高度集中的,然后都是没有嬉笑玩耍的,都是默默的在探险,在体验。
看着书里的人物,他有自己的体会,会把所有人定位为姐姐,那么就有哥哥姐姐,弟弟姐姐,中姐等有趣的词汇出现,这些都是相对的,相对最小的宝宝而言的。
看着探险的孩子,他会问我,这个几个人,我会数数,数完说五个人一个狗,而对于孩子而言,就是6个伙伴,然后会问你,这不是6个么?
再如孩子们走到狗熊洞穴的门口,最小的宝宝有拉大孩子的衣角,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就会问,为什么这个宝宝要拉姐姐的衣服,我忘记是我回答宝宝害怕吧,还是我引导孩子自己回答的,总之到了洞口,无论故事中的人物,还是故事外的我们都体会到了探险的紧张。借由书本,我们就像我们真的经历探险一样,很奇妙,他喜欢这样的过程。
然后狗熊追着孩子们跑的时候,再走回头路,那么孩子们有脱鞋的,他有问,为什么他们会脱鞋子?
绘本的字数不代表内容的多少,字数少的越读反而读的时间越长,扩展的很多,孩子问,一般我会答,也有我装作不懂的时候,让他回答的时候。
感觉这个绘本中,他能体会自己就如同故事里的孩子一样,真的经历了去捉狗熊的过程,他真的有去窸窸窣窣的经过草地,呜呜呼呼的穿过风雪,最后惊慌的跑回自己的房子,然后躺在杯子下,放松了,就是他经历了故事里的探险,最终回归的还是我们的怀抱,温暖,安全。
从我的怀抱出发,经历探险,最终又回到我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