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8170|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春季)初级班第二课作业——A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0 20:2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ongH 于 2019-3-11 06:50 编辑

2019(春季)初级班第二课作业——A组,2019春季初级班第二课番茄老师的《绘本的前世今生——绘本百年发展史》作业贴已经发布。
第二课的作业:
1、课前提问的解答;
2、找一本图画书,根据课程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要求:字数不低于400字,第一行写自己的“学号+名字”,本次作业提交截止时间是3月17日24:00,请各位同学尽快完成。
推荐
发表于 2019-3-13 21:45:17 | 只看该作者
A12 刘东花

                                                    《大卫,不可以》的赏析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文.图作者是大卫.香农。该图书荣获1998年凯迪克银奖;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2001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封面和书中图画以橙色,黄色暖色调为主。整个色调给人温暖,温情的感觉。这本书的图画占了页面的三分之二,图画大而文字很少。尤其是英文原版,字数屈指可数。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虽然文字少,但并没有影响我们从绘本里读到大卫的调皮捣蛋—爬凳子偷吃零食,玩具满天飞,光着身子在外面疯跑,爱吃东西,睡觉还疯玩,爱挖鼻孔。。。。。大卫这个调皮孩子的形象在图画中栩栩如生。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昨日还未长大的孩子。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虽然文字很少,但每句话短促有力,都是妈妈对孩子的命令式语气。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妈妈的糟糕心情从文字语气中一览无遗。但是,不管大卫有多么调皮的行为,让妈妈多么烦躁,最后一页,却是妈妈把大卫揽在怀里说:“大卫乖,我爱你”。妈妈对孩子爱的流露,化解了所有的矛盾,非常温情,最后一页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脸上热辣辣的,因为大卫妈妈说的“不可以”“不行”也曾经经常出现在我和孩子的对话里。
“妈妈,我可以自己出去玩一会吗?”
“不行!”
“妈妈,我可以吃个雪糕吗?”
“不行!”
。。。。。。
虽然我们知道跟孩子的交流,鼓励性,肯定性话语是首选,但有时孩子的行为真的让人抓狂,在那一瞬间,我们失去控制,对孩子脱口而出“不可以!”“不行!”。我们知道要做情绪的主人,但是在孩子疯狂的那一刻,我们还是做了情绪的奴隶。

尽管我们很爱孩子,但我们必须明白,经常使用“禁止”性词语,负面性词语,例如“不可以”“不行”“不好”,这将会打击孩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积极性。孩子可能因此而放弃探索,成为乖孩子,迎合父母的要求。然而,孩子在1.5岁开始,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父母的鼓励、肯定、耐心,无疑是孩子成长强有力的帮助。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让他们碰壁以后再找方法,再重新定义他们的想法,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非常有趣生动。不仅孩子喜欢大卫,不仅我们大人看到孩子大卫,也让我们思考如何管理好孩子大卫,从而思考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9-3-31 14:24:55 | 只看该作者
Angela罗玲 发表于 2019-3-16 00:53
201901A16  罗玲

当看到本次的课后作业要求分析一本绘本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即刻就跳出这一本《感谢的味 ...

谢谢老师的点评
26#
发表于 2019-3-31 10:16:48 | 只看该作者
201901A11蔡瑞秋

2019春季初级班第三课《观念/阅读的大脑与心灵——家庭中的全阅读思维建构》
主讲老师:乐言爸爸
问题:阅读对个体成长自我建构能发挥什么作用?
从老师讲的课当中得到了答案,
我的理解是自我建构是从我们的大脑、个体、、家庭和世界这几个方面来讲,有两个关键词会贯穿始终,一个就是生存,一个是连接。大脑关于生存的底层设定带来了另外一个行为的准则,那就是~懒。
生存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生命体最基础最底层的规则设定,这个最底层的规则就几乎影响或者说决定了我们的一切,那要生存,人类有一个很明显的行事方法:去利避害。人所做出的选择一定都是衡量过好处和坏处之后,选择那个对你最有利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同样也是趋利避害的,如果阅读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更快乐,有更多的收获,我就更愿意去做。如果这件事情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更多的是负担,更多的是难受,我肯定不愿意做。所以。这个孩子做亲子阅读的,这个引导的时候,始终把握这样一条基本的原则,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当然每一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能没有媒体的通用的方法,给到每一个人。但是这个原则这个前提是不会变的,因为人性最底层的设定就是这样,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在孩子阅读的这个天平上面往有你往有利的这一方快乐的这一方增加砝码。那么它就自然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面,孩子的角度来看他到底从这个当中得到的是什么,他可能因为这本书有兴趣或是因为一个好玩的故事,他通过阅读他能够获得乐趣,他就愿意干这件事情,但是他也有可能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要接受你的各种盘问,跟着讨厌这件事情。
现在的育儿理论关于大脑发育的部分,我们大脑的神经元可能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发育的差不多,在两岁之前主要是发展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连接,把这个链接也是在两岁以前可能就达到了峰值。然后大脑开始修剪这些神经元的连接,把那些不用的给退掉了,而经常使用的神经元呢,则被不断的强化。现在的育儿理论是在告诉我们~孩子小的这段时间,你给他更加丰富的环境的刺激,可以让她的神经元建立更多的连接,她在某一个方面接受的刺激和训练,更多,在这一方面,大脑当中实际产生的连接就会更多。在生存第一的原则之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些新的东西,直到我们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我们确认他是安全的,那么我们可能就固定下来,几个固定的脑部区域来进行响应,因为你脑部活跃的区越多,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一件事情一旦确认。反复确认他没有危险,我们就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在脑袋当中形成这个固定的套路。这个固定的套路其实就是一些固定的连接。而且为了进一步的降低能量的消耗,我们会把这种固定的连接。谁笑话,也就好像把原本的这种羊肠小道,把它修成封闭的高速公路。这种封闭的高速公路不单只是快。而且更少地调用大脑的高级思维的参与,把它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的事情。大脑的高级思维层面已经不太需要去刻意的关注和处理这些事情,在阅读过程当中经历的各种思考的过程,实际上都是经过同样的反复训练,把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除了可以帮助修筑更多更快捷的高速路网路,亲子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轻松阅读氛围带来愉悦,加上身体的接触带来的满足,安全感其实无可替代的。在反复的阅读中,可为孩子的将来成就铺路:阅读不单单是为了简单的获取信息和知识,让他们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宇宙,是为了以后可以有更大的事业更大的格局更好的世界观模型,认识和去体会应该怎样和这个世界相处。亲子共读是最好的铺垫。

作业:
1. 结合孩子的现状,和家人协商制定一个家庭阅读规划
孩子爸爸大男人主义相当重,他的观点一向都是他主外,我主内,外面的事情交给他,家里的事情包括孩子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大的初三了,小的三年级,还从来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连接送次数都是很“有限公司”。很少带出去哪里玩就更别说讲故事了。与其去捂热一块冰石头,还不如自己行动。很多事情自己能做的酒绝对不叫他,叫了也未必肯行动。给小孩子讲绘本或者别的故事,从来都是我自己的事。小孩子慢慢的长大了,给她讲的同时也会拿一本书来给我讲故事,也有分角色扮演的哦!现在小的女儿三年级了,今年又跟着三叶草的前辈们学习,每天除了亲子打卡以外,自主看书时让她看过的书写一些阅读笔记,把一些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偶尔会带她去图书馆看书和借书回家看,那里的书香氛围是相当的浓。让她感受其中,现在我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看同一本书同一章节,看完同时做读书笔记,把看到的好词好段落记录下来,对比下哪些不同点,各自的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再各自观点讨论下,发觉她不再像最开始那样随意抄写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种要跟我竞争的比赛的心态,看书也比较认真了,找出来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也比较多,还会跟我讨论下她自己对这本书或这章节的看法,这也是一种亲子阅读带来的改变吧。
2.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一本绘本
我拿了一本《发火》,封面一个男孩子在生气,干嘛了?赶紧翻开书,把里面的每一页图都看了一遍,看完又重新看一遍图和图上配的文字。看到星期一因为那个男孩睡觉了,妈妈冲他发火了;星期二,小男孩又因为不吃不喜欢的东西,妈妈又发火了;星期三男孩把花盆打碎了,爸爸发火了;星期四和妹妹打架,妈妈发火了;星期五男孩又因为没有写作业,老师发火了,星期六因为偷摘别人家的柿子,那家果园的主人发火了;星期日因为跟小朋友们约好了一起玩,迟到了全部小朋友都发火了。那个小男孩躲到没人发火的地方去了,到了吗那里,他想干嘛就干嘛,小伙伴小健也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发火,不过要是我们自己,也会动不动发火的这火到底是什么东西啊?从哪来的呢?再重新看一遍,我有时候也会睡懒觉,还好妈妈只是嘴里喊着:“快点快点速度速度”。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不想吃的菜,,有时候也会强吃下去,好像也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吃。还有后面说的各种闯祸,自己的脾气也不好也看发火,我也好想知道啥原因啊,我也好想做一个不发火的人。
25#
发表于 2019-3-31 10:16:23 | 只看该作者
201901A11蔡瑞秋

2019春季初级班第三课《观念/阅读的大脑与心灵——家庭中的全阅读思维建构》
主讲老师:乐言爸爸
问题:阅读对个体成长自我建构能发挥什么作用?
从老师讲的课当中得到了答案,
我的理解是自我建构是从我们的大脑、个体、、家庭和世界这几个方面来讲,有两个关键词会贯穿始终,一个就是生存,一个是连接。大脑关于生存的底层设定带来了另外一个行为的准则,那就是~懒。
生存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生命体最基础最底层的规则设定,这个最底层的规则就几乎影响或者说决定了我们的一切,那要生存,人类有一个很明显的行事方法:去利避害。人所做出的选择一定都是衡量过好处和坏处之后,选择那个对你最有利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同样也是趋利避害的,如果阅读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更快乐,有更多的收获,我就更愿意去做。如果这件事情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更多的是负担,更多的是难受,我肯定不愿意做。所以。这个孩子做亲子阅读的,这个引导的时候,始终把握这样一条基本的原则,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当然每一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能没有媒体的通用的方法,给到每一个人。但是这个原则这个前提是不会变的,因为人性最底层的设定就是这样,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在孩子阅读的这个天平上面往有你往有利的这一方快乐的这一方增加砝码。那么它就自然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面,孩子的角度来看他到底从这个当中得到的是什么,他可能因为这本书有兴趣或是因为一个好玩的故事,他通过阅读他能够获得乐趣,他就愿意干这件事情,但是他也有可能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要接受你的各种盘问,跟着讨厌这件事情。
现在的育儿理论关于大脑发育的部分,我们大脑的神经元可能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发育的差不多,在两岁之前主要是发展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连接,把这个链接也是在两岁以前可能就达到了峰值。然后大脑开始修剪这些神经元的连接,把那些不用的给退掉了,而经常使用的神经元呢,则被不断的强化。现在的育儿理论是在告诉我们~孩子小的这段时间,你给他更加丰富的环境的刺激,可以让她的神经元建立更多的连接,她在某一个方面接受的刺激和训练,更多,在这一方面,大脑当中实际产生的连接就会更多。在生存第一的原则之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些新的东西,直到我们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我们确认他是安全的,那么我们可能就固定下来,几个固定的脑部区域来进行响应,因为你脑部活跃的区越多,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一件事情一旦确认。反复确认他没有危险,我们就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在脑袋当中形成这个固定的套路。这个固定的套路其实就是一些固定的连接。而且为了进一步的降低能量的消耗,我们会把这种固定的连接。谁笑话,也就好像把原本的这种羊肠小道,把它修成封闭的高速公路。这种封闭的高速公路不单只是快。而且更少地调用大脑的高级思维的参与,把它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的事情。大脑的高级思维层面已经不太需要去刻意的关注和处理这些事情,在阅读过程当中经历的各种思考的过程,实际上都是经过同样的反复训练,把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除了可以帮助修筑更多更快捷的高速路网路,亲子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轻松阅读氛围带来愉悦,加上身体的接触带来的满足,安全感其实无可替代的。在反复的阅读中,可为孩子的将来成就铺路:阅读不单单是为了简单的获取信息和知识,让他们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宇宙,是为了以后可以有更大的事业更大的格局更好的世界观模型,认识和去体会应该怎样和这个世界相处。亲子共读是最好的铺垫。

作业:
1. 结合孩子的现状,和家人协商制定一个家庭阅读规划
孩子爸爸大男人主义相当重,他的观点一向都是他主外,我主内,外面的事情交给他,家里的事情包括孩子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大的初三了,小的三年级,还从来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连接送次数都是很“有限公司”。很少带出去哪里玩就更别说讲故事了。与其去捂热一块冰石头,还不如自己行动。很多事情自己能做的酒绝对不叫他,叫了也未必肯行动。给小孩子讲绘本或者别的故事,从来都是我自己的事。小孩子慢慢的长大了,给她讲的同时也会拿一本书来给我讲故事,也有分角色扮演的哦!现在小的女儿三年级了,今年又跟着三叶草的前辈们学习,每天除了亲子打卡以外,自主看书时让她看过的书写一些阅读笔记,把一些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偶尔会带她去图书馆看书和借书回家看,那里的书香氛围是相当的浓。让她感受其中,现在我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看同一本书同一章节,看完同时做读书笔记,把看到的好词好段落记录下来,对比下哪些不同点,各自的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是什么?然后再各自观点讨论下,发觉她不再像最开始那样随意抄写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种要跟我竞争的比赛的心态,看书也比较认真了,找出来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也比较多,还会跟我讨论下她自己对这本书或这章节的看法,这也是一种亲子阅读带来的改变吧。
2.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一本绘本
我拿了一本《发火》,封面一个男孩子在生气,干嘛了?赶紧翻开书,把里面的每一页图都看了一遍,看完又重新看一遍图和图上配的文字。看到星期一因为那个男孩睡觉了,妈妈冲他发火了;星期二,小男孩又因为不吃不喜欢的东西,妈妈又发火了;星期三男孩把花盆打碎了,爸爸发火了;星期四和妹妹打架,妈妈发火了;星期五男孩又因为没有写作业,老师发火了,星期六因为偷摘别人家的柿子,那家果园的主人发火了;星期日因为跟小朋友们约好了一起玩,迟到了全部小朋友都发火了。那个小男孩躲到没人发火的地方去了,到了吗那里,他想干嘛就干嘛,小伙伴小健也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发火,不过要是我们自己,也会动不动发火的这火到底是什么东西啊?从哪来的呢?
再重新看一遍,我有时候也会睡懒觉,还好妈妈只是嘴里喊着:“快点快点速度速度”。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不想吃的菜,,有时候也会强吃下去,好像也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吃。还有后面说的各种闯祸,自己的脾气也不好也看发火,我也好想知道啥原因啊,我也好想做一个不发火的人。
24#
发表于 2019-3-29 09:13: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百忙之中不吝指教,我会再接再厉。
23#
发表于 2019-3-18 15:1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深圳彤辰 于 2019-3-18 15:20 编辑

  A21陈玲  绘本分析
《大猩猩》荣获得国际图画书大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
1.绘画风格
      每每拿到安东尼•布朗的书,我都不禁折服于画者构想的巧妙和想象的丰富,更不要提孩子是多么的欣喜和兴奋!
      这本书的画法比较综合多样,比较明显的是采用了水彩着色,勾线笔勾勒轮廓,喷墨笔制造过渡效果、针管笔绘制细节等方式,这也能看出安东尼•布朗扎实的绘画功底。
       安东尼•布朗善于运用光和影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尤其是这本书中的猩猩画的非常出色,相信谁都会被困在笼中的猩猩的眼神所打动,而已为人父母的读者也一定忘不了安娜在偌大一个屋子里看电视的孤单。
2.韵律感
       如果把这本书拆开,然后所有图画铺陈起来,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图画配置“小图——单页大图——小图——单页大图……”依次类推,形成一种清晰的阅读节奏。  
3.书的设计
      这本书的封面不同于其他多数图画书采用书中的一幅画作为封面,而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一幅画,展示了小女孩安娜和大猩猩在星空下一起玩耍的温情场景。
      前后环衬是深蓝色,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来说,给人一种忧伤孤独的感受,似乎预示着这本书的感情基调。
      前扉页则是安娜和大猩猩亲吻的场景,这是截取书中的一幅画。两者的表情都很快乐,似乎预示着最终的结局会比较温馨快乐。
      扉页:主人公安娜在画大猩猩的画,故事已经开始。
      正文的最后一页:按照这本书的节奏最后一页本应是有边框的小图,但是作者去掉了边框,去掉了所有的背景,于是父女俩牵手去动物园的背景成为了一个深沉的剪影,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目光,也深深地刻进了读者的内心。经过漫长的等待、渴望、寄希望于梦境,安娜终于能够实现愿望——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这对于安娜来说应该是一种圆满的幸福。但对于读者,想必却是自我反思和追求幸福的开始吧?若真如此,安东尼•布朗就能感到一丝欣慰了。
3.色彩、构图
      这本书的色彩对故事的贡献是很大的。首先来看主人公安娜的造型,从封面开始一直到结束,她的身上都有鲜艳的红色,不管是鞋子、线衣、睡衣,还是外套的衬里都是红色。红色让人联想到热情、爱,但是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安娜和爸爸很生疏也很遥远)里,餐厅、爸爸的书房、客厅,要么是使用冷冷的蓝色,要么是笼罩在阴影之下的,给人一种很冰冷、压抑、疏远的感受。这也是安娜内心的感受,想要爸爸的关爱却没有得到,一个人很孤独。
      大猩猩玩具出现了,它带着红红的领结,看起来很亲切。当它变成真正的大猩猩后,竟然穿上了爸爸的衣服带着安娜去动物园,这时它俨然已经化身为安娜心目中的爸爸了。
      后来在大猩猩带着安娜一起出去的时候,出现了和之前很相近的一幕,那就是吃饭。这和之前爸爸和安娜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构图极其类似,但感觉却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色彩。爸爸和安娜在一起时,所有的东西都是冷的,唯有安娜是热的,但热的没有回应,更能衬托这种清冷,可以想见安娜的心情一定是沮丧的。当大猩猩坐在安娜面前吃饭时,背景人物的穿着、桌面的摆设都是暖色,这时安娜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嘴角荡漾着笑的吧?虽然她背对着我们,但通过色彩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终于给了爸爸一个近景特写,那就是爸爸扶着安娜的肩膀俯身下来亲切的问她要不要去动物园。或许这也隐喻着,爸爸经过反思终于肯俯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而这时,爸爸的上衣则变成了和安娜同样的红色,让爸爸看起来很温暖很亲切,和之前那个拒安娜于千里之外的冷若冰霜的爸爸判若两人。
4、阅读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孩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很奇怪,怎么安娜不去找妈妈呀?妈妈去哪里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该如何作答,其实,您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给这本书一个合理的解释。离婚、死亡等等这些沉重的字眼并不是一定要逃避的,这时正是您让孩子感受自己所处的家庭幸福和安定的契机,这些有助于孩子增强幸福感。
      作为大人,我们都有各自需要忙碌的理由,也许我们工作很繁忙,也许我们压力很大。但我们却不能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在家庭当中,父母尤其是爸爸,应该俯下身来,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和情感需求,他们的翅膀还没有健全,他们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要多抽出时间,去关怀一下孩子,陪伴孩子度过更多美好时光。

点评

A+ 非常不错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比如大图小图除了节奏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能这样分析一本书,已经非常难得了,点赞  发表于 2019-3-19 00:02
22#
发表于 2019-3-17 23:05:18 | 只看该作者
201901A05邹艳芳《乌鸦面包店》,(日)加古里子著,(日)猿渡静子译,新星出版社。我购买的这本是瓶装套装系列里的其中一本。内容形式是图*文字(图文搭配)。该绘本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贴切日常生活又富有趣味,是一本儿童财商启蒙书。正版图书,使用了优质纸张和无毒油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又不会给孩子健康带来隐患。封面图画带有特色边框,带着厨师帽的两只乌鸦,一只侃侃而谈,一只专注倾听,身后有出具,中下方的两款常见面包突出了主题。封面四色小乌鸦厨师对着象征他们的四色风车歌唱美好生活和面包的美味。衬页底色是绿色,上面是数条白色的线条(天空的痕迹、远处的田野还是电线?)、左侧一只白色的乌鸦飞过、下方是树林。扉页重点突出,大面积的橙色和黄色云层,一群厨师乌鸦排队飞过,下方简单线条展现的森林。内页图文结合无边框,内容上图文相辅相成地在叙事。文字和图画互相补充,讲述大场面时图画面积大,生活小日常开页由多个小图与文字搭配组合。个人比较喜欢大场景中的大图,第一个开页从鸟儿飞行的高度俯视森林,最后一个开业镜头逐渐退出森林,远处的乌鸦群与面包店风车标志,还有和扉页相呼应的夕阳西下的黄色天空。

点评

B 分析有多角度,不过,作者意图似乎更需要多思考  发表于 2019-3-18 23:58
21#
发表于 2019-3-17 23:0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01901A08红 于 2019-3-17 23:08 编辑

A08  谢彦红
  一、课前提问是关于大童孩子如何陪他们阅读的问题。番茄老师在课程里讲述了什么是阅读,为什么要陪孩子阅读,绘本和图画书的发展过程、绘本书的结构、图、文和分类等。听完课对阅读绘本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突然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是大人。不论什么时候孩子都需要榜样的力量,所以我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妈妈的榜样。   
二、找一本图画书,根据课程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闪亮的星星》是国际大师情商教养绘本馆系列书之一,作者比利时的艾菲.尼森,他是比利时广受欢迎的童书作家,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作品,深受小读者喜爱。绘画是荷兰的艾拉·凡·林丁赫里森,曾在格罗宁根的密涅瓦学院学习插画,喜欢绘画和书籍。绘画风格呈现出了多样性。
                       故事讲述了罗宾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妈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叫本杰明,一家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是弟弟却得了重病去世了,家里每个人都很悲伤。妈妈告诉罗宾弟弟去了星星上,离月亮很近。于是罗宾想要造长长的梯子,造火箭去弟弟哪里,但是大人们告诉他没办法做到。罗宾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非常理解他,他们一起画了一幅画,画上写满了罗宾的祝福和心愿,然后把画系在一个红色气球上放飞了它,罗宾希望爸爸妈妈能快乐起来。奇迹终于发生了,妈妈重新焕发出光彩,爸爸也开始吹起来口哨。妈妈还告诉罗宾,他很快就会有个弟弟或者妹妹了。妹妹出生后非常漂亮和健康,罗宾说她一定认识本杰明。罗宾每天晚上都会像月亮说晚安,会朝着最亮的那颗星星送出一个飞吻。他相信一定是月亮读懂了他的心愿,弟弟本杰明也在守护整个家,他的蜡烛一直在壁炉上燃烧着。罗宾一家再次沉浸在幸福之中,直到永远!         
     《最闪亮的星星》绘本是一种适合3-6岁儿童阅读的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颜色以浅蓝色为主,偏向童真,明亮,干净,透明是智慧的颜色,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文字与绘画和谐共处等特点,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另外在解读绘本时,挖掘最佳契合点,激发想象创造。
      这是个悲伤但是结局很美故事,它让孩子明白并理解亲人逝去后,该如何面对及如何走出悲伤。有抚慰心灵的积极意义。让我们懂得了爱与被爱的幸福!!





20#
发表于 2019-3-17 22:56:20 | 只看该作者
201901A01 贝壳     
第二课番茄老师《绘本的前世今生--绘本百年发展史》
   什么是图画书。  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 “图画故事” “连环画" “小人书",同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在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它本身就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而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
         《阿婆的空中菜园》赏析  
  这是一本极具中国元素的绘本,封面和封底是一个整图,一位满头白发的阿婆,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双眼笑成弯弯的弧线。她双手环抱,上面尽是黄瓜,西红杮,白菜,辣椒,萝卜,还有开心的小虫子,小老鼠,蚂蚁,七星瓢虫,蝴蝶也来凑热闹,一只顽皮的黑猫更是想伸出爪子想抓住点什么,封底的公鸡站在背篓上欢唱着丰收的喜悦,一块充满着生气盎然的菜园景像出现在眼前,仔细一看标题,原来是《阿婆的空中菜园》
   扉页用简单的线描动感的速写出了整个从播种到丰收的各个劳动场景,翻到书页名,我们看到了绘本故事的场景图,密密的高楼,绿意植物垂直挂着,顶上更是满眼绿色。喔!原来是“阿婆的空中菜园”!
   翻开故事的正文,看见阿婆开窗,出门,下台阶,动作迅速的往画面的右方奔去,让你迫不及待的想追随阿婆的脚步飞快的去到下页,从第一个跨页开始,阿婆就处在一个“动不停”的忙碌状态,每翻一页那个热爱土地,热爱种植的勤劳品质的阿婆让你忍不住要跟着她在园子里转悠,发现各种不一样的菜园生活,在阿婆眼里,不管是西红杮,小白菜,还是鸡,鸭,猫在她眼里都是她的孩子,她都能好好的照顾好它们。
   中间的跨页,图满了起来,茄子,南瓜,西红杮,辣椒都热闹了起来,再翻页,整个菜园的场景图出现在眼前。丰收的喜悦,阿婆想到的是这些菜送到各家各户,左邻右舍,从图中大家笑脸中读到了一份和谐和那一份亲近。阿婆亲手种的蔬菜,也成了召唤儿女回家的法宝,阿婆的厨艺也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味道,还物尽其用的做起了泡菜。看着最后一页阿婆幸福的躺着泡脚的样子。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幸福感,阿婆就是一个福气满满的老人。
   书中的配文用的是歌谣式押韵的文字,简洁有力,让你不由自主跟着摇头晃脑的念出来。
     这样的阿婆,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虽然她很平凡,但是她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依靠自已的双手劳动,珍惜自已身边的一切,就能真真正正的感受幸福,再将自已拥有的东西分享出去,更能收获更大的幸福感。
19#
发表于 2019-3-17 22:5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01901A08红 于 2019-3-17 23:01 编辑

A08  谢彦红
  一、课前提问是关于大童孩子如何陪他们阅读的问题。番茄老师在课程里讲述了什么是阅读,为什么要陪孩子阅读,绘本和图画书的发展过程、绘本书的结构、图、文和分类等。听完课对阅读绘本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突然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是大人。不论什么时候孩子都需要榜样的力量,所以我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妈妈的榜样。   
二、找一本图画书,根据课程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闪亮的星星》是国际大师情商教养绘本馆系列书之一,作者比利时的艾菲.尼森,他是比利时广受欢迎的童书作家,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作品,深受小读者喜爱。绘画是荷兰的艾拉·凡·林丁赫里森,曾在格罗宁根的密涅瓦学院学习插画,喜欢绘画和书籍。绘画风格呈现出了多样性。
                       故事讲述了罗宾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妈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叫本杰明,一家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是弟弟却得了重病去世了,家里每个人都很悲伤。妈妈告诉罗宾弟弟去了星星上,离月亮很近。于是罗宾想要造长长的梯子,造火箭去弟弟哪里,但是大人们告诉他没办法做到。罗宾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非常理解他,他们一起画了一幅画,画上写满了罗宾的祝福和心愿,然后把画系在一个红色气球上放飞了它,罗宾希望爸爸妈妈能快乐起来。奇迹终于发生了,妈妈重新焕发出光彩,爸爸也开始吹起来口哨。妈妈还告诉罗宾,他很快就会有个弟弟或者妹妹了。妹妹出生后非常漂亮和健康,罗宾说她一定认识本杰明。罗宾每天晚上都会像月亮说晚安,会朝着最亮的那颗星星送出一个飞吻。他相信一定是月亮读懂了他的心愿,弟弟本杰明也在守护整个家,他的蜡烛一直在壁炉上燃烧着。罗宾一家再次沉浸在幸福之中,直到永远!         
     《最闪亮的星星》绘本是一种适合3-6岁儿童阅读的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颜色以浅蓝色为主,偏向童真,明亮,干净,透明是智慧的颜色,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文字与绘画和谐共处等特点,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另外在解读绘本时,挖掘最佳契合点,激发想象创造。
      这是个悲伤但是结局很美故事,它让孩子明白并理解亲人逝去后,该如何面对及如何走出悲伤。有抚慰心灵的积极意义。让我们懂得了爱与被爱的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6 10:22 , Processed in 0.08827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