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2282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第二组2.26~3.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1 11:20: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刚刚过完,大家还沉静在过年的喜悦中。过春节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最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是:收红包!大家来聊一聊收红包的事情吧!可以是自己小时候收到红包的后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是现在孩子收到红包以后的方式。也可以是因引红包而引发的各种事情!
推荐
发表于 2018-3-4 22:29:39 | 只看该作者
麦草香馨
小时候怎么收红包?
小时候收到的叫压岁钱吧,很少听见有人说给娃红包。一般是喜事包红包,什么结婚生孩子啊,什么乔迁之喜啊,若是老人高寿去世,也讲究包红包。
后来红包变成了一个不太好听的词,求人办事得给红包,求医得给红包,求学得给红包,种种不正之风,以红包概知。
近二年,手机微信支付宝开网络电子红包,不论多远,均能送到,于是红包又成了一个热门词,发红包也成了热门事。
不过,我还是喜欢叫“压岁钱”,因为春节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其本意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多点钱用,是为了驱恶镇邪,取压“祟”之意,希望孩子平平安安;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是希望长辈压住“岁”,健康长寿。
所以,压岁钱,多少只是个意思,取个吉利,别把年在咱这辈儿人手里过俗气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8-3-5 11:48:29 | 只看该作者
压岁钱和红包的概念在我这里还真不一样

北方小时候发压岁钱都是直接给钱的,没有红包包着,可能那个时候也穷,不讲究,但是父辈们现在发也依然是比较少放在红包里的。小时候收到压岁钱还是很开心的,虽然都要上交给妈妈,但是总觉得给了压岁钱的亲戚会多一份亲切。后来慢慢长大,少不了要听到老爸老妈为了谁家给了多少而进行的讨论,觉得这些压岁钱成了亲戚家互换的一种工具,年俗的意义少了,攀比的意义大了。

毕业了工作了,不再收压岁钱,没有结婚也不用派压岁钱,这个乐趣也就基本上消失了几年。

再然后到深圳工作了,才知道红包和利是的概念,收工利是,开工利是,等等,确实感受到了很不一样的民俗文化,而且这个文化不以攀比为重,全都是讨个乐趣好彩头。之前没结婚的时候大家围成一团去逗利是,也成了大年初八开工的一大乐事。结婚后要给未婚的同事派利是,也是另有一种趣味。

说回孩子的压岁钱,这几年因为不常在老家过年,亲戚也大都不在身边,孩子的压岁钱进来我给出去,所以并没有给孩子固定的做记录,最近看到了《三只杯》,觉嘚可以尝试孩子从储蓄、消费和公益三个方面开始有理财的概念,从每个月的零花钱开始尝试。毕竟财商也是适应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13#
发表于 2018-3-5 00:15: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红包是过年除了新衣服放鞭炮之外的绝对最值得期待的“大事”
家里的舅舅姨妈们 大院里的叔叔阿姨们每年都会撕巴着塞几个红包,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才慢慢不再“被撕扯”
红包去处?每年的红包只有极少数可以放到自己腰包里作为难得的个人财产。大头都会被老妈收走,美其名曰--还人情。
自己做了妈妈,孩子收到的红包,尽量一笔一笔的记录下来,作为娃娃的一个成长记录。从她出生到现在的红包,已全部用作她的保险、生肖金币和娃娃的兴趣班及外出旅游补贴。
说起红包,南北方的差异真的是“鸿泥之别”,在北方家乡,红包至少一张老爷爷打底,基本上,两百三百占据主流。自己大学毕业工作第一年,春节在公司值班,收到了从香港老板到大楼里成家同事各色花色的近百个红包,当时那心里暗爽,以为发一笔小财,没坚持到广东同事嘱咐的红包要压到元宵十五后才打开的讲究,晚上回宿舍充满期待打开,傻眼,除了香港老板们给的大额港币,其他的几乎都是10块20块,鲜有50,当时有点愤愤不平,觉得广东同事怎么会这么小气!后来才明白了在粤语地区,逗利是的传统重点在于“逗”,而不在金额多少
后来工作有了职位,自己成家立业后,承担了让别人来逗的派发角色。每年初八开工日,逗与被逗几乎是珠三角区域每个公司都要上演的一出喜庆。
恭喜发财,红包利是,其乐无穷,开工大吉。

mmexport1520093124953.jpg (95.28 KB, 下载次数: 227)

mmexport1520093124953.jpg
12#
发表于 2018-3-5 00:0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处理宝贝的红包,这些年都这样:10%做公益;25%零花钱;65%交给我给他们买理财产品。目前来讲,基本按照这个实现了。今年狗年的红包,交给他们爸爸去买股票。
11#
发表于 2018-3-4 23:56: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我们那里过年给的都是压岁钱,直接给钱,没有包。每年的大年初一,最开心的事除了穿上新衣服,就是可以去拜年讨要压岁钱。记得好像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走亲戚,得了5元的压岁钱,高兴不得了,还没等花,居然丢了,那个伤心。那个时候的零食都是5分或者1毛一份,所以5元能买很多好吃的啊。后来大点收到50或者100或者200,都是乖乖交给妈妈,妈妈说还要转封给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来深圳工作,才知道这边没结婚前都是可以收红包的,也就享受了几年。转眼间就结婚生子,轮到替孩子管理红包,基本上都是自己至亲之间会派红包。孩子太小,对钱不怎么在意。但是对那个漂亮的红包却很喜欢,还有就是派红包时候的热闹和开心。
10#
发表于 2018-3-4 23:4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红包与利是-书怡  小时候收红包都不怎么记得啦,反正我自己没怎么捞着,印象深的反倒是上了大学,成了别人的女朋友后,过年参加他们家的大聚会,七大姑八大姨的,都默契地塞红包,作为超龄人员,我自然要推脱说“哎呀,都大了,不收红包了”,他们再回一句“没结婚都算小孩子”。我也就难为情的收下,心里其实早就在猜测红包装了几张票票。我们是见父母两三年后才正式结的婚(哈哈,开玩笑啦)。那几年的红包几乎是我自己收入囊中,也不记得花到哪儿去了。我是小学才来到这个城市,作为外地人,在当地除了爸妈我弟弟没什么亲戚,所以收到红包,感受到暖暖的家族亲情,印象深刻。  再到工作单位,结婚前有两年是单身,广东惯例是开工红包,我为了红包,假期第一天上班总是来得早早的,去讨要红包。可好景不长,单位响应号召,禁止公然发红包,大家就偷偷要,偷偷给。你传我,我传他,谁发红包都清清楚楚。  结了婚有了孩子,风水轮流转,该给别人发钱啦。刚开始还是很新鲜,很骄傲的,听到小辈们说“谢谢亲”,心里还是很得意。后来有了小宝,老公工作原因,不能老家,我就改成买书送礼物啦。想想还是买书好,买的人价格不贵,收的人引发读书意识。
9#
发表于 2018-3-4 22:45: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和姐姐一起去拜年,给的红包包着两块,五块的,后来涨到十块,到如五十都不打眼,一百是起步的时候,才感觉到生活是好很多了。大年初一给爷爷奶奶拜年得两红包,院子里同住的四爷爷也能得一个,爸爸也给我们包,得说吉利话,说的好听大家都开心!初二舅舅阿姨家,初三初四姑姑,以及后面各种亲戚家拜年,都能得红包,然而这些钱都得要上交,因为母亲说,你们这些钱我们都要回礼呢!说得特别在理,礼尚往来,所以基本上我和姐姐两也不会为红包大小而有什么想法,反正都是要上交的。倒是和红包一起给我们的红袋子里面的吃的吸引人。有苹果桔子,有时候是芦柑,还有红鸡蛋,家里稍微有钱的亲戚还配上各样糖果。糖果也有分,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的是我刚吃的软糖好吃,他刚吃的饼干香。记得小时候最普遍的就是粘牙的高梁饴,还有雪花糕,一片片的包在红纸里,慢慢觉得那红纸档次低了,后来又了红盒子版本,在吃肥牙的正月,小孩子们都不爱,等过了正月,下午放学回家来,饿了就用开水泡雪花糕片,或者奶奶有空把雪花糕片炸了,香香脆脆的,当零食就很不错了。奶奶已经过世十三年,将来我老了做了奶奶,一定得有手艺叫孩子们记得不忘,这就是每个人内心里藏着的曾经岁月的记忆,无关贫富。  写写写二期  Anna
8#
发表于 2018-3-4 22:36: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提前写完作业,到提交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改换了题目
家有上学的娃就注定要早起,做早饭,做啥?头痛吗?我不头疼,因为我住在大学校园有食堂(窃喜)。儿子的早餐没有多复杂,粥、面条、鸡蛋羹、水煮蛋、手抓饼、馄饨、酱牛肉、包子、蛋糕、牛奶等,其实我觉得孩子只要吃饱,营养也够了就行了,没必要太纠结,一两顿不爱吃也没关系,中午学校还有饭,我们现在的家长就是方方面面的纠结,其实放下了孩子也会成长。
要说学做饭那是结婚以后的事了,刚参加工作每月赚800元(2000年)、老公每月600元,到月底时发现除去房租和电话费都没有剩余,钱都用在吃上了,这时候才意识到应该自己开火做饭了。
2000年大学毕业开始了我的北漂生活,刚参加工作是单位有食堂,不用做饭,直到02年结婚后做饭这件事才提上了日程。刚开始真是什么都不会做,租住的平房的房东两个儿子都是厨师,因为是在室外的门口做饭,所以得到两位大哥时常的指点,炖牛肉要赔白萝卜而不是红萝卜;后来又跟老公同学的姐姐住邻居,公用一个厨房,跟姐姐学包饺子,因为老公喜欢吃饺子,所以最先学会的是“包饺子”;炒菜第一个会做的是“香菇油菜”,慢慢的就学会做菜啦。现在是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对于做家务,那是我强项,因为妈妈爱干净,从小培养。上大学的时候,几个好姐妹的大学宿舍里的储物格子都是我定期给整理的,她们只负责自己洗,然后是我给合理摆放,直到大学毕业后多年,我那个同学(现在移居夏威夷的闺蜜)在移居前每次搬家我都是个重要人物必须出场,因为她负责搬运她的衣物,其它的都是由我来干的,以至于“新家”入住后找不到东西就得给我打电话,我去负责找,她负责请我吃美食。
成家有了孩子,我依然沿袭老妈爱干净的优良传统。各种用途的盆要分开、擦不同地方的抹布是不能混用的,也是这个“恶习”让我一直跟婆婆不和,我爱干净,她却很邋遢,不喜欢收拾房间,餐具也洗不干净,我现在是别人洗的餐具我都要自己去再洗一遍才可以用。
6#
发表于 2018-3-4 17:43:21 | 只看该作者
         儿时的压岁红包大多是1毛、5毛、1元的,五元算是“巨额”了;从长辈们手中接过的红包一定是崭新的,没有折痕、没有污渍,我会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放入用挂历纸做的皮夹里,然后将皮夹放入写字桌小抽屉,让他们安逸地待着;而我的心也随之变得满满当当的,时不时会取出“珍宝”和小伙伴们观赏把玩一番,比比谁积累的压岁钱多,随后又原封不动地放回去。
      
        也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出现100的面额了,继而从“薄薄一张”到“厚厚一叠”;“穿着打扮”也随意起来,“翘个角”、“折道杠”、“涂个鸦”,新新旧旧混杂在一起,有时连“红盖头”也不遮,直接从裤兜或皮夹里抽几张给你;红包也不再是一年一次的“稀有”,除了过年,生日、升学各种名目都会给个“红包”。多了自然就不稀奇了,就像动画片《little princess》里面小公主天天过生日就会腻烦一样,“三天两头”反倒让红包失宠了。而且,现在红包通常是在同一个时空里“你给我,我给你”,感觉更像是“因还而给,为给而还”,红包本身承载的祝福反倒褪去殆尽了。红包在年里扮演的角色日渐式微了!
         
         至于“电子红包”,我觉得只是借了个红包的名,作为一种支付产品虽然很便捷、虽然能传情(1314、520等),但毕竟是一种快消费产品,总觉得“咋呼”,工具性更强,其他也别要求太多了。  小马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2 10:55 , Processed in 0.09888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