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121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哭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3 11: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哭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
人离开母体呱呱坠地时,往往是用洪亮的哭声来向世界宣布他的降临;而人的辞世,则多半是在亲朋好友的哭泣声中离开。哭,伴随着每个人出生、成长、衰亡。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哭是最重要的表情之一。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哭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稍有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忧伤,或是恐惧,或是焦虑,孩子都会用哭声来表达。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哭,在他们看来,孩子是无理取闹的,他们总是抱怨孩子情绪的反复无常,对孩子的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恐惧感或焦虑感,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压制孩子的哭。
   
很多父母只喜欢看到孩子的笑,厌恶或焦虑孩子的哭。其实,他们不明白,哭和笑一样,不仅都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同时,还是孩子情绪的调节器。笑,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哭”,孩子的生命成长将会有所缺失。哭,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次孙老师的讲座上也提到,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更有韧劲,在中国世俗传统文化,女人可以哭,而男人从小就不准许哭,而哭是每个人情绪流通的一个管道。据调查所知,男人平均寿命似乎也比女人短一些,或许跟哭有一些关系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10:38 | 只看该作者
(三)父母心灵也要不断地成长,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到和孩子的情绪剥离,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面对孩子的哭,我们成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慌张甚至恐惧,往往来源于我们自己童年的生活印记,是父母教养模式的自然、条件反射般地复制。

当我们还处于幼儿期时,遇到事情产生相应情绪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不但没有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情绪的,相反,反而经常将他们的情绪传递给我们,使我们的情绪不断地累积,直至混乱。

我们之所以容易因为孩子的哭而产生焦虑等各种情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情绪还不成熟,甚至还只停留在童年。

因为在我们婴儿期或是儿童期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还很容易与自己的父母或是其他大人共生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不能也不会帮忙我们把自己的情绪与他们剥离开,于是我们就把儿童期形成的一切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潜意识,我们的情绪永远定格在了童年。

因此,等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跟我们的父辈一样复制了上一辈的教养方式。
当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民族性的问题,文明性的问题。

对于过去,我们无力改变,我们也无法去怨天尤人;但,对于未来,我们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去改变教养方式,进而改变我们孩子的命运。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自我成长。而情绪成长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在自我情绪成长的过程中,如同孩子一般重新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当孩子哭时,将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剥离开,告诉自己“孩子生气了(难过了,愤怒了……),那是他的情绪,我的情绪是我自己的,我应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当成人可以成功地与孩子与他人的情绪相剥离时,成人的自我成长便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便是像孩子那样,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相对于孩子用哭来排解情绪的方式单一,成人可以选择的方式要丰富很多,比如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冥想、舞蹈等等。与自我同在,让自己存在,对自己表达爱意,由内在自发地产生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的情感,从而走向自我情绪控制、调整的成熟。

唯有自我的情绪成熟,成人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不然,我们的后代将重蹈我们以及我们前辈的覆辙,成为情绪的奴隶,凡事受自己情绪的影响,为自己情绪所羁绊。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10:16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以看出,当孩子哭的时候,最简便有效的帮助孩子认识、管理情绪的方法便是:
    首先,为情绪命名,“你看上去很生气”“你看上去很难过”;
    其次,允许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与情绪在一起,更好地认识情绪,感知情绪,“你想哭就哭吧。”“你想哭多久就哭多久吧。”
    最后,向孩子表达爱意,让他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被接纳感,“妈妈很爱你,妈妈陪着你。”
    让孩子逐渐认识情绪、熟悉情绪、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被情绪所羁绊。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就能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他们,使他们的身体变得柔软,使他们的生命趋于宁静和平静,成为理性的人。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9:48 | 只看该作者
五(二)、当孩子哭的时候,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倾听孩子,帮助孩子学会情绪命名和管理情绪,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
    孩子的哭,不仅是他们表达的需要,还是他们发泄情绪的需要。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6】。在孩子哭的时候,允许他哭,给他哭的自由,让孩子与自己的情绪在一起,这是帮助孩子发展情绪的重要一步。
    如同周围陌生的事物需要认识熟悉一样,孩子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认识体内的各种情绪。因此,当孩子哭的时候,用哭宣泄情绪的时候,帮助孩子认识当下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情绪命名,是认识情绪的基础。“你看上去非常生气。”“你看上去非常难过。”“你看上去有些伤心。”当哭泣的孩子得到这些信息时,他就能将这些信息与自己体内当下的情绪相配对,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生气”,什么叫做“难过”或“伤心”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地认识并且熟悉自己的情绪,为情绪的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处在一个新的情绪中的时候,力量显得还不够强大,这时,父母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在帮助孩子为情绪命名的时候,向孩子表达爱意,让他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认识、熟悉自己的情绪,逐渐才能达到管理自己情绪的境界。
    当由父母的爱转变为自我的关爱的时候,情绪便走向了成熟。此时,孩子不仅清晰地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情绪!”“我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且还会很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使情绪成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动力和支持力量,而不是伤害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9:26 | 只看该作者
五、面对孩子的哭,成人要学会倾听和理解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哭不仅是孩子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孩子情绪宣泄的重要途径,更是智能发展的显要标志和需求。哭,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如此重要。这就要求家长或教育者,学会倾听哭泣孩子的心声,更加理解孩子。

    (一)哭,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成人不应对孩子的哭感到厌烦、恐惧、焦虑,也不要漠视不理睬,更不能阻扰孩子的哭
    对于孩子的哭,大多数的成人所持的宽容度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也就是说,成人对于孩子的哭的宽容度,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一个婴儿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嘹亮的哭声,如果没有了哭声,父母或是其他亲人反倒惴惴不安,担心起孩子的健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没有其他任何时候的哭声像出生时的哭声那般受人欢迎。
    孩子在婴儿期的哭声,虽然有时让成人感到手忙脚乱或是无奈或是焦虑,但大多成年人都还会抱着习以为常的理解的态度,采用比较轻柔的方式哄孩子使其停止哭泣;当然,也有人会麻木到采取不理睬的措施。
    当孩子学会了讲话或许年龄有所增长后,一旦有了哭泣的举动,往往会招致父母或许周围成人的反感(“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会哭啊?”)、厌烦(“你烦不烦啊,哭什么哭?”)、恐惧(“你一哭,我就害怕得头疼。”),成人的情绪往往被孩子所牵引,于是压抑、阻扰孩子哭的行为便会时常发生。
    有时,压抑、阻扰是显性的,“你再哭!再哭的话,我就打你了。”“不许哭!”是这类显性阻扰的表现;有时,压抑、阻扰隐藏在“温柔”的“陷阱”背后,此时成人会拿用转移注意力或许用其他物品吸引的方式,诱骗孩子使其停止哭泣,比如“你看看,你看那里有什么?”“哦,不哭了,不哭我就给你糖吃。”
     其实,哭,如同说话一样,实质上,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我们要平淡地对待哭,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漠然轻视。
    大人对于孩子哭泣的过分紧张的心理,往往容易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逐渐地,哭就成了孩子“控制”成人的工具,一旦他们对成人有所要求,均会用哭来威胁成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误以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只需要用哭就能获得。这对于孩子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相当大的危害性。
    成人对孩子的哭泣过分紧张不利孩子成长,相反,如果漠视孩子的哭,同样不利孩子的成长。
    成人对于孩子的哭声麻木,对于孩子哭声的需求不呼应,往往会使得孩子的感觉变得迟钝,渐渐的,他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关注被爱的,自我价值感便会逐渐地丧失。
    从以上论述可知,当孩子哭泣时,我们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将它视作一种表达方式,允许他哭,给他哭的自由。
     给孩子哭的自由,给他表达的自由,一方面可以帮助和鼓励幼小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促进他与别人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将对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有所帮助。
给孩子哭的自由,符合孩子表达的需要。很多父母紧张于孩子的哭,还在于担心孩子过多的哭会哭坏身体。其实,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古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提到过“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意思是说,因为孩子的哭泣只是表达愿望的一种手段,因此当他哭泣的时候,他的气是和的,是哀而不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孩子即便哭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9:07 | 只看该作者
四(二)、孩子通过哭昭示其在某个敏感期的发展或是受到了阻碍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许多自然法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精神胚胎”的发现。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一出生,生命中自然的就带有“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会指导孩子在未来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如何成长。
    孩子遵循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通过一个个敏感期的发展,完成自己心灵的发育成长。
    处于某个特定敏感期的孩子,对于某一特定的事情有着强烈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甚至是废寝忘食般地自发地去重复做这些特定的事情。
    这些诸如绘画、数学、秩序、社会交往等特定的事情,如果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得到充分操作和训练的话,那么在敏感期过去后,就会成为经历、经验、技能、知识和思维方式永久地留在了孩子的心里,成为他的特定的能力。孩子如果在敏感期得以正常发展的话,不仅会学会一项项外在的技能,更会在内在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其心灵、人格也在各个敏感期得以逐步发展。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孩子在相应的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阻碍而无法发展时,其特定能力以及内在自我的建构和发展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即便弥补,不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时只能有部分的弥补。

敏感期如此重要,作为成人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尊重孩子,让孩子听从内心“精神胚胎”的指引,自由、从容地发展。

如果孩子的敏感期发展顺畅地话,孩子将会对特定的事情呈现出执着专注的神情;如果受阻的话,一开始,孩子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能不能按预定计划发展的痛苦,如果他总是受阻、总得不到满足的话,孩子则会表现出对环境的越来越不敏感。

1、哭,有时会昭示孩子在某一敏感期发展受到阻碍
比如,孩子的内在生命的成长是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的,并且需要有外在秩序的配对。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于外在世界的秩序和程序有着敏锐的觉察力,一旦秩序和程序有所改变,就会使孩子感到混乱和不适。对于这样的不适,他们往往会通过哭闹表现出来;
再如,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因而,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对于所吃的食物、所用的物品的完整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要求自己吃的饼干必须是完整的、苹果必须是没有斑点的、卫生间必须是冲洗干净的等等。一旦这些食品或物品没有达到孩子心目中的“完美”,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不适,并通过哭闹来表现出来;

2、有时,孩子通过哭闹向父母寻求爱和关注、支持和理解,并且在这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智能
又比如,孩子的情感敏感期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孩子会在不同的时期用哭闹获取父母尤其的妈妈的格外关注:
第一阶段,当孩子成长到2岁多的时候,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父母觉得孩子开始有能力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在逐渐减少。此时的孩子又正好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一方面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是不同的个体,另一方面,对于这样的认识又显得“力量不足”。因此,他需要通过哭闹,引起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注,获取更多的爱,并用这些爱逐渐强大自我力量,自我意识依此得以顺利建构。

   第二阶段,是孩子3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认知水平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三维空间(垒高)、色彩、剪涂贴、语言、逻辑思维、绘画等许多方面都开始逐渐进入敏感期的发展。认知领域快速的发展,无疑会消耗孩子自身过多的能量。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父母尤其是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借由妈妈的能量支持自己不断地成长。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也会表现出爱哭闹的特点,他们同样是用哭来告知父母,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

   第三阶段,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开始进入社会敏感期,他们经过前面三四年的内在世界的建构与发展,开始逐渐向外发展。这一时期的孩子,会开始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会进入婚姻敏感期,与身边的父母或者小伙伴“结婚”等等。在孩子有内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尤其需要背后有强烈的爱支持。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感情“退化”的现象,他们需要妈妈更多的爱、更多的拥抱和亲吻。有妈妈的爱做支持,孩子们才能有力量、没“后顾之忧”地向前、向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去发展。

关于敏感期,这里只能例举。每个孩子敏感期何时出现,出现什么敏感期,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获得足够的爱和自由有着必然的关系。

由此看来,哭是孩子智能发展道路上的需求。成人通过哭泣关注孩子,通过哭声更加理解孩子生命的成长。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8:46 | 只看该作者
四(一)、在某些特殊阶段,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里程碑   

    相对于孩子身体发展的显性、易见,孩子智能上的发展则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小心求证。而大自然赋予孩子哭的天性,似乎可以成为我们打开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钥匙。

    孩子的生命成长归根结底是自我意识的建构、形成、发展的过程,是成为他自己的成长。而这样的自我独立意识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建构。

    当孩子在六七个月左右时,会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各自独立的。这个新认识会让孩子感到了焦虑不安,因为他担心父母可能会离开自己,他还不能理解客体永久性原则,但他还不明白父母总会回来的。因此,很可能在父母将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便会大哭起来。

    孩子虽然哭,但成人却可以通过哭判断出,孩子在认知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就是孩子到了分离焦虑期。这种分离焦虑期有时会持续到孩子一岁多以后。

    分离焦虑期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它能促使孩子去寻找自己所亲近的人,或者通过哭喊发出信号,呼唤父母或是其他最亲的人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具有特殊的意义。

    与分离焦虑期相类似的是,当孩子出生后五六个月会开始进入一个认生期,八九个月逐渐明显,并在一周岁左右达到高峰期。认生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甚至是身边亲近的但不是最亲近的人,都会啼哭或是嚎叫出来。

    认生期的出现,也是孩子智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也能促使孩子寻找自己亲近的人,或者用哭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使自己远离危险。认生期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得需要,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分离焦虑期和认生期的出现,都是孩子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成人正是通过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哭或是见到陌生人时表现出来的哭,来判断孩子相应的分离焦虑期或是认生期的到来。

    从这层意义上说,每个时期的孩子通过哭向成人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而成人则可以通过哭来更加地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行为。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8:15 | 只看该作者
四、某些时候,哭是孩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孩子从出生的时候自然就赋予了天然的生命发展能量,并按照人类的遗传基因密码有规律地有条不紊地成长。孩子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学会翻身、学会坐立、学会行走、学会说话、学会自己吃饭……这些外在的成长,成人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得到。
     然而,孩子身体在成长的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地成长。作为成人,如何得知孩子的内心世界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判断他们的敏感期到来后,发展是不是受到了阻碍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各个时期不同原因的哭来进行判断。哭,可以说是成人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孩子用哭来向他人昭示他的成长;成人通过孩子的哭,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7:57 | 只看该作者
三、哭是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

哭,除了是孩子语言及情绪表达的需要外,还是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有俚语讲“儿哭即儿歌,不哭不偻锣”,意即小孩子哭就是在唱歌,如果孩子哭得不顺畅反而不容易变得聪明伶俐。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医学家张子和在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也提到“世俗岂知号哭者,乃小儿所以泄气之热也?”【3】。他认为,孩子有时通过啼哭嚎叫来散发他们体内的热气。
按照中医的理论,孩子是纯阳体,大多脾虚肝旺。肝旺易怒,怒又伤肝,如一旦哭了,就产生了“悲”,悲则能胜怒。因此,发怒的人,因为“怒则气上”【4】大多力大无比,而一旦哭了,通过哭产生的悲,克了怒气,全身则容易松懈下来。

因此,哭可以说是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他们的身体需要通过哭来进行疏肝理气。
在西方医学界,对于哭对孩子身体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对婴儿期的研究上。
西方儿科专家认为,孩子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善,需要借助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促进身体的全面成长。对于只能躺在床上舞动四肢的新生儿和早起婴儿来说,哭是他们增大运动量的方式。借助哭闹可以帮助孩子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热量,以达到全身营养的平衡。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1:07:40 | 只看该作者
(二)孩子不仅会用哭排解当下的情绪,启动恢复机制用哭宣泄过往的情绪,还会敏感地感觉到尚未发生的“危险”或“威胁”,并用哭来排解因此而带来的焦虑。
前面的文字,我们对于孩子如何用哭来排解当下的情绪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其实,孩子不仅会用哭来释放当下的情绪,还能用哭排解以往的以及未来的情绪。

    对于未来还未发生的“危险”,孩子也会敏感地捕捉到,并用哭将这些由“危险”而引起的焦虑情绪排解出来。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对他们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的事情。在能够独立生活之前,他们完全仰仗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才能够存活下去。这就“逼迫”他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判断周遭生存环境的好坏与否,并尽可能的改善之。尤其是在缺乏爱、稳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更是从小就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并且迎合养育者,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孩子在没有使用语言交流之前,他们多半使用哭、眼神、手势、肢体语言等方式与他人来进行交流。如同瞎子视力缺失了,听力却相应变得十分敏锐一般,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他们其他的表达能力就相应此消彼长了。他们不仅会使用其他表达方式,而且善于用其他方式,比如善于哭,比如擅长于观察。
     前面两个方面,主要是为了说明,孩子对于环境的事和人都有着成人难以比及的敏锐感知度。因此,当许多事情还未发生,或者发生了但成人以为瞒过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捕捉到了。对于这些尚未发生的“危险”或“威胁”的焦虑,孩子仍旧会用哭来宣泄出来。
     我遇到一个小女孩,她吃午餐的时候忽然大哭起来。我连忙上前,安慰她。待她情绪稍微稳定后,询问她哭的原因,她一直念叨着“忘记了保温杯、忘记了保温杯”。我低头一看,她的保温杯还在凳子旁边呢,并没有丢失。
   与小女孩交流后才知道,小女孩一直担心的是,自己吃完饭去寝室睡觉醒来后会忘记将保温杯带回教室。“保温杯有丢失的‘危险’”,这样持久的焦虑,就导致了哭泣。哭完后,小女孩又开始安静地吃饭。
     可“把保温杯带回教室”不是还未发生的“未来”的事情吗?她怎么一吃饭就焦虑了?当然,背后的具体原因我并不清楚,也许是父母过多的嘱咐给了她许多压力,或是其他,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通过这样的事你会发现,原来孩子是这样子的,未来的事情即使还未发生,但他们仍旧感觉到“危险”,这样“危险”所引发的情绪也在影响着他们,他们最终也通过哭来排解出来。
     无独有偶,前一阶段碰到一个朋友和她的女儿。朋友向我抱怨,最近孩子变得特别黏人,特别喜欢让她抱、让她亲,还变得特别娇气,“动不动就哭”。与朋友深入交谈后才知道,朋友最近正在办离婚手续,要结束与丈夫多年的婚姻,孩子归朋友。
     这或许就是朋友的女儿变得黏人,变得爱哭的症结所在。虽然,父母的离婚手续都是在隐瞒着孩子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是,通过对父母说话语气、态度、神情等的观察,孩子仍旧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家庭的变故。她感到了家庭完整感的缺失,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生活产生了恐惧,她知道爸爸已经抛弃了自己和妈妈,她很担心妈妈也抛弃自己。她完整、平静的生活受到了“威胁”,甚至是生存也受到了“威胁”,于是,黏人、哭泣这些状态便出现。
     哭泣,让孩子的情绪得以流淌,让他们的生命得以流动。他们把当下的情绪用哭排解出来;他们把过往积累的情绪启动恢复机制用哭宣泄出来;他们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危险和威胁,并用哭去排解由此带来的焦虑。从这层意义上说,哭是孩子小心思的晴雨表,是成人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我们可以透过孩子的哭,反思孩子的生活环境,改善它;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的哭,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更好地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9-29 09:23 , Processed in 0.059729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