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385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做个什么样的妈妈(家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9 23:0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蔡美儿(虎妈)风靡网络,支持的,反对的各居一词。但不管怎么说,虎妈能引起大家的热议,肯定有她过人之处,在西方支持声盖过了反对声。
当看了缘儿姐的博文和各位鼠妈的评论,我觉得很有贴在这里的必要,相信,各位妈妈(爸爸)看了都会有不小的触动,把你的想法和感触说出来,在大家分享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15#
发表于 2011-9-4 19:40: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呀,朵爸说得太好了,非常赞同朵爸说的客体和主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3:00:0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教育,我最推崇的还是孔子那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孩子是不同的孩子,家长是不同的家长,家庭教育是无法复制的,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只能做一些借鉴,不能模仿。

虎妈家里没有游戏,缘儿姐姐家也没,但是这个在我家是有的,而且是大人孩子都玩,我就认为,游戏可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有些游戏也是对头脑的锻炼。当然玩不能成瘾,这个时候,控制自己游戏的时间又是对孩子自控能力很好的训练。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2:57:27 | 只看该作者
草窝优秀的妈妈们这么多,咱不说话呢?
水是要灌的,话是要说的,坑也是要人挖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2:54:5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班后冲去图书馆第一时间借到了英文版的原著, 今天上班的路上翻了几页,粗略看完了对LULU的介绍。

AMY用平实诚恳的文字描述两个女儿的性格和特长,感觉就如大姐在聊孩子经,平易近人,没有错觉中的咄咄逼人,犀利。说到对孩子的狠, 我也有狠的时候,算是找到了一点共鸣。

等读完再详说。

姐,AMY的文字简练易懂,不用伤脑细胞的,去借来读读呀。

主人回复  

看样子看过原书的人的感觉大都比只过《华尔街日报》文章的人的感觉好,也印证了后者为推销书而有意夸张吸引眼球的炒作之嫌。

原书我去图书馆借了两回都没借到,看来还真是挺popular的。
11#
发表于 2011-7-20 11:10:0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虎妈”说得辩证:“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转:家庭教育莫要走极端  作者:文山笔客

    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虎妈”,日前来到上海,与上海“猫爸”进行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对话。媒体制作的标题是:上海“猫爸”交锋美国“虎妈”。“猫爸”说,尊重孩子选择,给予更多自由;“虎妈”说,富不过三代,教育就要严格。  

  笔者很佩服标题党的煽动能力,寥寥数语就把中西两位家长的教育观点推到了水火难容的两个极端。然而,耐心读一读“虎妈”的育儿经,仔细听一听“虎妈”和“猫爸”各自的家庭教育故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主张“给予更多自由”的“猫爸”,在“像猫一样温柔地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圆舞曲”的同时,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而坚信“教育就要严格”的“虎妈”,在“严厉得近乎偏执,要求得几近苛刻”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温柔和慈爱的心。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来就不存在东西方谁优谁劣之争,那只是出版商炒作出来的一个伪命题。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企鹅出版社找到了一个东西方都感兴趣的卖点,那就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教育更让人关注。

  其实,家庭教育原本就是极具个性的教育,每个家长都应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上,千万别老去比较,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那么有出息。就像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灵药可以包治一切疑难杂症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全能的方法能够教好所有的孩子。

  “虎妈”的成功并不全在于她秉承了东方的教育之道,这其中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因素。蔡美儿是大学教授,她的家庭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她在严厉要求女儿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很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而这恰恰是现在有些家长无能为力的。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的主体——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因而他们应对外界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教育的客体——环境,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地域背景、文化氛围都不一样,因而它们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合适的钥匙。比如,对待比较内向、敏感的孩子,需要细致一些、温和一些的方法,帮他自悟自省;对待比较外向、好动的孩子,不妨严厉一点,既给压力,又给机会,让他发挥潜力;对待注意力容易分散、粗心大意的孩子,就要狠抓习惯培养、坚持意志训练,从小事从细节抓起。总之,只有找到能打开孩子心锁的那把钥匙,你才会成为成功的父母。

  还是“虎妈”说得辩证:“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10#
发表于 2011-7-20 10:33:1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和学习中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3:31:28 | 只看该作者
以上都是妈妈们的留言,感觉颇有触动,所以就贴上来了。
希望妈妈们各抒己见,抛砖引玉。
相信:你的观点,你的不同,能引起大家共鸣。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3:27:12 | 只看该作者
语妈妈说:做好自己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做好了自己,相信好多的疑难都会迎刃而解。


把妹妹在我博客的留言转到沙龙这里,与大家一起讨论吧——

“一路看下来,评论也不放过。看了各位妈妈的评论,感觉原版书有看的必要。
不管是不是虎妈,能引起西方的共鸣,肯定有她过人之处和独特之处。我是无法做到,所以很是佩服她的毅力和坚持,正如有妈妈说:女儿哭时,其实她更难过,这种战胜和坚持,是我们无法想象和感受的,欣慰的是她坚持下来了。
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每个人都有她的过人之处,别人的长处值得去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避开自己的不足,在摸索和孩子成长中,真正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那是最为重要的。”
主人回复
妹妹说的极是!虎妈的付出和坚毅,的确远超过一般人,尽管付出的方式褒贬不一。尽管她对孩子的严格到了苛刻的程度,但出发点是对孩子的爱。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3:21:08 | 只看该作者
嗯,积极的心态

  


英文就叫think positive吧,美国孩子从小就被positive教育包围着,的确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我还真买了、看了,后来扔了

  


我不喜欢这本书,不知道是因为不喜欢其张扬的个性,还是不喜欢其故意吸引眼球的方式。不过,这在美国,可能并不夸张。

当然我更不喜欢其以中国妈妈自居。我总认为其所做的一切,有违自然,有违人的自然成长规律。

当然不能说,她的女儿不幸福。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至少目前来看,当成功的喜悦远远盖过那曾经的痛苦时,可以说是幸福的。正例如丁俊辉、朗朗。。。人的价值观也自不同,那么对成功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至少目前这一家三母女是享受着的。。。

这本书,如果说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最后笔者自己的疑惑,她认为对大女儿是“中国妈妈”的方式,对二女儿是“美国妈妈”的方式,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她也不知道,或者说,因人而异。这至少是对读者诚恳负责的态度。

对多多的教育,也让我头疼,一味地尊重她的意愿,但常常收效甚微。可是如果强压,却又有违我本意。其实,她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要真能做到自觉自悟,其实太难太难。。。记得有位妈妈说过:“问我用过什么教育方式,我还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们的优点,我没看到遗传,我们的缺点,则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自己就有许多的毛病,有怎么可能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孩子自觉自悟地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9-29 13:09 , Processed in 0.057139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