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2+余合群+带鱼妈妈
我就是那粒米
----《盘中餐》读后感
“我是一粒米,来自田野里。六月种,十月收,吸阳光,喝汗滴,我的成长不容易,请你珍惜每粒米”,这是女儿最近在幼儿园新学的一首诗歌,我尤为喜欢她朗读这首诗,因为我是一个个地道的农民家的孩子,不,也许我就是一个从骨子到血液的正宗农民,没错,我是农民我骄傲,因为我的童年有着谁都不及的乐趣和美妙。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挖泥鳅,无所不能,无所不做。怎样在十分钟让牛吃饱,怎么样在地里挖红薯和花生不被大人发现,怎样在大家热火朝天收割稻谷时你还能在田里睡上一觉。。。。。我的妙招,你想知道吗?忘不了头发被煤油灯燃烧时散发的香味、忘不了爬树偷桃子被吓得掉在荆棘中不顾疼痛就立马跑的机灵,忘不了炎炎夏日的夜晚睡在楼顶听妈妈的讲故事……..种种忘不了的美好。期待重温,也期望把这种美好传给我的下一辈。就这样我的心里一直驻着乡村情结,任由一本一本好的书籍将它融化。
就是缘于这种情节才有了它-《盘中餐》的出现,给我和我的家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说来也巧,我老公作为家长去年为了给三叶草的孩子们讲故事,特别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制作了《米先生的故事》PPT。当这本《盘中餐》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第一反应是,啊,这么巧,共鸣。一页一页地翻看,我发现了绘者的用心,我走进了绘本,我走进了童年,我们重拾了那苦难之后见美好的无以伦比的温馨回忆。同时我们祖祖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弘扬节约精神的书籍义不容辞要告诉下一代。
原以为它只是一本“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的科普书籍。可没想到作者把我童年的珍贵照片再现啦!插画中的土灶不就是我儿时的厨房吗,那块腊肉的香味我依稀记得;插画中的房子不就是我屋前的人家吗?我好像听到他们家又在责骂她儿子把裤子挂破啦;里面耕田的牛不就是我儿时放的那头吗,被它踢了一脚的疼痛感觉还有呢……….
带鱼奶奶不识字,我开玩笑说:“妈,你看你干活时的照片帮你冲印出来啦!这是你在厨房浸泡种子的时候,这是‘刘养生’家的那块田,这是爸带着狗去放水的时候。”带鱼奶奶面色惊异地看了看,将信将疑地说:”哦,还真是,你们什么时候拍的照片啊!”对于我们这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这一幕幕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也许城里人看着新鲜,浪漫,觉得空气真棒,但水稻的育种、插秧、施肥、收割、晾晒、碾米的过程,只有我们经历过才知是多么的艰辛,每年暑假我们都会在田间热得中暑;晚上为了能给田里放上水,我妈妈好几晚都只能在田埂上过夜,好不容易一袋袋稻谷搬到了道场刚摊开准备晾晒时天气骤变,我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又得一袋袋装起,扛进屋里。。。。。。。
为了让孩子真的体会到农民生活的不易,我们家对这本书连读三日,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当读作者于虹呈时,女儿就会说:妈妈,作者不是你吗?你再读一遍“余合群”,第二天她发现了云朵的秘密,现在她认识了每一个农具的用法,星期天我们体验了做“米粑”的艰辛,也品尝了米粑的美味,我们还制作了收晒两种不同的谷耙,并演示了怎么用镰刀割稻谷,怎么用谷耙翻晒稻谷。她说:封皮后面的一碗米倒过来是个人,只是他没有眼睛和嘴巴,好吧,这就是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趣,而且精彩还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