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9345|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春季)初级班第一课作业---B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25 20: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翔妈 于 2019-2-26 07:31 编辑

2019(春季)初级班第一课作业---B组,2019春季初级班第一课李迪老师的《童年与阅读-----儿童阅读新三观》作业贴已经发布,
第一课的作业
1、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2、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要求:字数不低于400字,第一行写自己的学号+名字本次作业提交截止时间是3月324:00,请各位同学尽快完成。
推荐
发表于 2019-2-27 08:53: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haixia1985 于 2019-2-28 15:33 编辑

    B08+刘海霞                                                                                                                               1:听课我是带着问题1:怎么陪2岁宝宝阅读,对于我这个怕讲错的妈妈,通过李迪老师说的"不怕讲错,怕不讲",再通过绘本"胡说"的解释,我找到相关答案了,问题2是:2岁宝宝阅读时坐不住怎么办?通过李迪老师的讲解,通过"绘本爱打岔的小鸡"绘本,很幸运的2个问题都找到答案了。阅读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用心陪伴!                                                                                                                                                          2:通过李迪老师的课再次确认家庭对儿童的重要性。建立家庭文化,和老公一起约定如下: (1):远在深漂,和孩子约定定期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每年固定不变的计划就是回家过年,对于我来说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旅行,我固执的认为恋家的孩子才有孝心,有孝心的孩子才有所作为,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恋上家! (2): 生活要有仪式感:家人生日,传统节日,一家人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娱乐活动,利用孩子对“过节”的兴趣,把传统的习俗适度地融入节日活动中,激发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 (3)通过李迪老师的讲课,更深层次的明白优质家庭阅读的重要性,家有9岁媛媛姐姐,2岁然然弟弟,自从加入三叶草,我们的阅读方式是这样打开的,每天早读由妈妈陪然然弟弟阅读,妈妈写感想,打卡发圈,为了让爸爸也加入进来。晚上由爸爸陪媛媛姐姐和然然弟弟再共读同本绘本,选择周末爸爸,妈妈,姐姐共同探讨分享绘本的故事情节!计划两周去一次图书馆,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阅读下去,一定会验证:"美好阅读,越读越美好!" 家庭文化还有必不可少的有户外运动,儿童心理健康,等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尽自己的力量给孩子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给予尽可能多的机会。这一点社会做不到,学校也只能是尽力,那么最有可能给孩子助力的,还是家长们自己。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修不行,越修越行。孩子身上有问题,家长身上找答案。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0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9-2-25 22:3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01901B17 于 2019-2-27 10:57 编辑

B17黄爱华
第一题
错过了课前提问题呢,争取下次提问题。
另外,虽然不是我提的问题,但是听课中,对一个问题比较有感触,该问题是:与小朋友共同阅读时小朋友爱打岔怎么办?此前在工作曾经与孩子一起共同阅读过绘本,其实遇到这种现象并不多,但也有。
我觉得孩子打岔这种行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个人认为也许有以下原因:1.小朋友发现了什么,急于分享;2.有疑问,想提问;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感兴趣。
对于前两种情况,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都是孩子的优点,首先,作为父母/阅读中的引导者,我们应该肯定孩子。对于第三种情况,三四岁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我们可以挑选这个时间范围内的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教材。
其次,正面告诉孩子在别人说话时打岔是不礼貌的行为,有问题可以等后面一起提问。或者,阅读中可以适当与孩子互动一下,而不是单纯的成人讲、孩子听。
第二题
首先,我想爱是家庭的基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家庭的组成首因应该是因为爱,而在家庭构建起来后,爱不能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消失,而应该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愈加浓厚,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因为爱才有的他,爸爸妈妈爱他。
其次,我觉得仪式感非常重要,为了仪式感可以建立一些家庭例行公事。例如,生日一定要庆祝,重大节日一定要一起过,每月某日一起大扫除,每周某天一起阅读,每天某个时间一起运动等等,让这些事渐渐地成为家庭文化。

点评

B+  发表于 2019-3-6 22:08
3#
发表于 2019-2-26 23:35: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B03陈丽莉 第一课的作业 1、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来得及提问题。 2、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针对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的家庭文化到底需要是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呢?书香门第?开放自我?快乐就好?我觉得人生中最快乐的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变成喜欢的自己。我希望我们都有独立的思想,都可以认真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当然这也是我对女儿最大的愿景。 第一步:沟通规划。我会先和家人沟通,我希望我们家每一个人,我们家的气氛是什么样子的?一家人商讨出最好的相处模式和家庭气息。我希望我们的家充满阅读气息的家庭,不会和家人沟通阅读的重要性和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得到认可之后,我们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第二步,实践操作。从环境与人,到人与人都做着相应的改变。用书香的环境影响人,用大人的潜移默化影响大人,再用大人共识和坚持,影响孩子。 第三,反思改进。一个被认可的家庭文化,注定是要让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快乐的。阶段性反思文化对家庭的适应和是否需要改变,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方向。 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家庭,人和人之间相结合,才能组成一个家。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09
5#
发表于 2019-2-27 10:19: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B09席芳
《童年阅读新三观》作业
第一题:
课前提问的问题我在听课中确实找到了答案。因为有两个孩子,在阅读时存在相互干扰,兄妹俩想看的内容不同,哥哥想快快下一页,妹妹却要仔细观看。另外在图书的选择中也在周期性的迷茫。
在听课中,老师列出的几个问题确实很有共性,所以之于我自己的问题,选择图书还是太有功利性,期待图书的教育功能,而忽略了优秀绘本图画、构思、内容对孩子在思维发散、想象力的构建上的重要启蒙,其实美学的教育包括却远远大于文字性知识性的教育。我想,去掉这种功利性时,我会更缓慢的进行亲子阅读,不再于效率,而在于质量。这点收益匪浅。
另外,阅读时间是灵活组排的,哥哥妹妹年龄不同,喜欢的书籍不同,完全可以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这样也是各自的特殊时光。

第二题:
构建家庭文化,我想贯穿其中的就是“爱与交流”。爱并不是一个言语,一个举动,而是一种平等、自由、关注、回应的感觉的流动。
我在之前做的最大一个举动是重新打造客厅,把书架搬到了客厅,孩子的绘本有单独的书架,我的书籍和其他类的都分门别类放置在一起,在氛围上就创造温馨的阅读氛围。
另外能做的有“特殊时光”,睡前单独和儿子的交流,单独和女儿的交流。一起看书,一起做饭,一起做家务,一起玩游戏等。
再其次就是“以孩子为中心”,游戏力书里提到的“真正蹲下身子,坐在地板上陪伴孩子一起玩”。我想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良好形成是家庭文化最重要的一环。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在家庭中,在父母那里得到并真正感受到毫无保留的爱,这就是我们能为孩子坐的最重要的事。
最后,就是做好自己,做好示范者和领航者的角色。所谓领航,并不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轨迹成长,而是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不断学习,在社会中尽职尽责、交流社交、遵守功德、沟通和协作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断成长自己。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09
6#
发表于 2019-2-27 11:37:45 | 只看该作者
201901B20郭少梅第一课作业:

1、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经过第一课,回看自己的提问,我有以下的思考:
     孩子未能爱上书本的时候,我就期待她尽快爱上书,能坐定定地听我讲故事,到了她主动捧着书叫我给她讲故事的时候,我又期待她能够自主阅读。现在看来,想那么多干什么?先行动起来,比空想更实际吧。
       阅读和学业我想不能划等号。亲子阅读重在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1,其余的在阅读中培养到的认知、品德才是后面的0,好好享受跟孩子每一晚每一次的亲子阅读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可以有憧憬,可以有期待。
      亲子阅读足足两年了,我现在回想,其实更多的是我自己的自我满足,我很享受她坐在我怀里,我捧着书和她一起读的感觉,到现在,她已经从我怀里坐到我身旁,她更多地看到我的表情,我也能观察到她的反应,我想,她也很喜欢阅读的时刻吧!
       孩子父亲觉得亲子阅读是我“搞定”孩子的方法,他尝试过,但是他总觉得他不会讲,也觉得绘本的内容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或者,要推动他来给孩子共读,我也先投其所好,先让他讲一些他觉得靠谱的故事书先吧。

2、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接触亲子阅读之后就有想过。想过把阅读这件事能够成为我们家的家庭文化。
      1、阅读。从亲子阅读开始做起,带动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父亲)加入阅读行列;
      2、节日仪式感。传统节日,带孩子去亲子感受,春节、元宵、清明等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国外的感恩节,圣诞节等外国文化,都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应节活动;
      3、每年照新年全家福;
      4、每年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
      5、睡前聊天。我想生活一些小事如果成为习惯也可以成为家庭文化吧。以前,因为孩子睡前比较活跃,难以平静,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关灯之后,我跟孩子说“我们聊聊天吧”,现在竟然成了我和孩子的习惯了。快要三岁的她,会主动在睡前跟我说“妈妈,跟我聊聊天啊”。我希望睡前聊天随着时间的推延,能够成为我们日常沟通,谈心的环节,也许它会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09
7#
发表于 2019-2-27 14:04: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 《童年与阅读—儿童阅读新三观》作业: 学号:B07 姓名:孟凡 当我看到童年阅读新三观:儿童观、阅读观及价值观时,我在反复的思考什么是儿童观、阅读观和价值观?在我的家庭文化背景下,这三观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通过李迪老师的讲述,让我对三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帮助我回顾了在以往三观在我家呈现的形式及占的比重。 1、 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很多时候,在儿童教养的道路上,我比较有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但有时候会自我否定,在为孩子选书的时候会比较有功利性目的性,李迪老师的讲解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阅读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培养亲子关系,行为上的引导,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想象力及知识的铺垫等等,书不在乎多少,重在读,贵在吸收,更多关注孩子,谢谢李迪老师帮助我更多认识阅读的意义。 2、 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家庭文化,是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在我的家庭中,全家人每天晚上会一起赞美敬拜上帝,会一起读圣经,一起分享今天发生的事情,偶尔女儿会叫上我一起来欺负爸爸,每次把爸爸搞的一脸无辜。 在李迪老师对家庭文化的演变讲解中,讲到从氏族到现代家庭,从退出公共空间到回归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陪伴者。 通过这节课,我对家庭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如何建立家庭文化?李迪老师给了很多指引,首先从全家阅读总动员开始吧,估计我家爸爸要抓瞎了,他是我们家最不爱看书的人,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新闻,这样的话,把做族谱、制作族徽和时光胶囊的事情就交给爸爸和女儿。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全家阅读能成我家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让绘本话剧来丰富我们的阅读。 家庭活动像以往一样,春夏秋冬,我们去一起去旅游吧。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10
8#
发表于 2019-2-28 11:19:33 | 只看该作者
B14李桂芹
《童年阅读新三观》作业
第一题: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1,目前和孩子阅读过程中一直在纠结的是如何选绘本,也是带着这个问题来找答案的。目前购书途径主要是网购,很多别人推荐的书,买回来后孩子不看,然后放那成砖头了。听完课程后,并没有直接解决我的疑问,不过让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自己更了解自己孩子,只有当妈的在平时阅读过程中细心观察孩子的状态,在选书的路上才会少犯错误,少花银子啊。再有,18年底通过故事妈妈举办的故事会,终于找到了绘本收藏比较多的图书馆,19年要多带孩子去转转,孩子可以直接选自己喜欢的书。
2,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在网上搜如何治疗湿疹的时候,入了一个论坛,里面就有相关的亲子教育和亲子陪伴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亲子阅读之路开始的还蛮早。不过目前除了睡前,其他时间几乎不阅读,睡前是讲完之后,孩子就在那说我还想听,熄灯后,还一直说我还想听。好吧,这确实是入李迪老师所说,阅读时间不够。找个时间和孩子商量一下,协调一下阅读时间。
第二题: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虽然亲子阅读开始的比较早,不过对我和孩子爸来说,真的真的没有什么阅读习惯,我们家的书孩子的最多,我的有几本也只限于儿童教育的,家庭文化构建从现在开始吧。
1,和孩子爸爸商量,晚上在家里,除了真的有工作需求,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约定手机玩游戏时间,早吃晚饭,带孩子下楼去活动活动。
2,改变生活环境,把书的位置放在家里显著的、舒适的位置。现在每个家长都知道限制孩子的电视时间,可每家的摆设都差不多,客厅中心放个大电视,电视对面放个大沙发,这么赤裸裸的引诱孩子看电视,限制的结果只能引起亲子矛盾。
3,调节故事时间后,熄灯时间能早点啊,睡前聊天时间能增加些,有时候孩子一直喊还想聊还想聊,大半夜的不睡觉,老母亲的焦虑平息不了啊。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10
9#
发表于 2019-3-1 15:26:21 | 只看该作者
B04 厉励
第一课的作业
1、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我在课前留的疑问是:绘本故事中所涉及到的道理,要不要给孩子明说?如何引导孩子明白这些道理。
听完李迪老师的第一课分享,我已经有了答案,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应该要关注到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绘本,更不是绘本中的道理,我应该要享受借由阅读绘本所提供给孩子的亲子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的亲情与爱。而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应该是要我以身作责表现给孩子的,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习。
2、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李老师课程最后提到的建立家庭文化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因为夫妻异地,结婚六年一直是带着两个孩子跟着公婆生活,所以我一直没有找到家庭的归属感,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不要跟公婆起争执,和睦相处,孩子就能快乐的成长,自己尽可能的多学习,多接触更多的家长,影响更多的家庭,我做的这些公婆不一定会知道,也不需要他们认可,就只是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因为目前的家庭给我的是不完整的感觉,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家庭文化。因为先生常年不在身边,只是每年会定期到一个地方,他抱着两个女儿拍一张照片留念,拍了四年之后,那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也被移走了,我们只好再找地方拍照。我们这个城市是正在大兴土木的四线城市,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是能够长时间不变的。但是李老师提到的制作族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找出一张大开的纸就可以操作起来,从我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开始,慢慢的给自己找回家庭的归属感,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圆满。

点评

发表于 2019-3-6 22:11
10#
发表于 2019-3-2 17:43:29 | 只看该作者
B18 梁焕彬    《童年阅读新三观》作业

第一题:试着回答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第一节课前提出了三个问题,都找到了答案,自问自答如下:

1.新三观是什么?
是现代家庭中的儿童观、阅读观与价值观。

2.旧三观是什么?
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童年时的阅读经历对孩子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上个世纪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条又一条的突触。这些突触与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元的快速移动来产生连接的。一个人的神经元传递的速度越快,他的反应速度就越快。一个人神经元的突触与突触之间的连接面越广,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强。一个人神经元的突触之间传递的力量越大,他的专注力就越好。大脑的突触的发展,连接点越多,大脑当中被激活的东西以及被激活的范围就越大。

由于人的大脑的突触之间的连接的峰值发生在两岁到三岁之间,随后,突触之间的连接就开始减退,顺应“用进废退”的原则。也就是说,两三岁以后,经常用到的那些突触,依然保持它的灵敏度,而不常使用的那部分,就慢慢萎缩掉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我们想锻炼以及保留自己大脑的快速反应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专注力,我们就应该最大程度地激活我们大脑神经元的突触,去锻炼它们,尤其是在孩子两三岁以及两三岁前后的阶段更为重要,也就是孩子学龄前的阶段。

而由于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无非就是吃饭睡觉上学跟小朋友们疯跑玩一下。那么,通过现实世界去激活以及锻炼孩子大脑神经元里的突触,效果就非常有限。而书本,尤其是早期孩子接触的绘本,会给孩子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书本中,尤其是绘本中一些具有创造力的一些想象,会给我们孩子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当这些跟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意象出现的时候,大脑中不经常被用到的那些突触,就会产生链接。所以说,儿童阅读,对于丰富我们大脑当中的想象,以及开创孩子日后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从脑科学的研究来看,儿童阅读不仅仅帮助孩子丰富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通过对突触的锻炼,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专注力。

以上是从生物学角度说童年的阅读经历对孩子的日后的大脑发展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学的流变来看,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早期,中世纪以及中世纪以前,孩子是不具备相应的人格特质的,也不被社会和成人所看重,仅仅被看作缩小版的成人或者预备的成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活字印刷机器在古登堡被发明出来,这个了不起的发明很快就降低了阅读的成本,使得文字(抄写)学习不再被极少数人所垄断,人们才开始发现,孩子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来进行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这就是学校的起源。


由于人们对儿童观的形成和认识都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是看不到儿童的需求,没有儿童观,后来有了一定的儿童观和早期的学校,那个时期的成年人还是把控制孩子当作首要的任务,会要求孩子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学习。随着洛克、卢梭、弗洛伊德、杜威等教育家对儿童观的提出,以及人们对儿童逐渐深入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需要自我控制能力。而现代社会需要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并不符合人类的自然本能,我们要控制自己好动的身体,要安静要思考,要精神高度集中。在16世纪初期,当人们意识到通过书本的学习可以限制孩子旺盛的精力,能够培养起相应的专注力和思考力以后,曾经有过简单粗暴地强制孩子学习的历史。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以后,出现了儿童读物的萌芽。人们逐渐发现,孩子的专注力会被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本身所吸引,可以通过童书阅读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现在处在童书极大丰富的时代。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到理解与共情,学习到如何识别和疏解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帮助他人疏解情绪(《菲菲生气了》)。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孩子还可以通过阅读,通过故事讲述,学习和练习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而且,如果我们阅读不偏食的话,通过不同种类的书籍阅读(儿童文学类,创意想象类,理解共情类,科学普及类,艺术表现类等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童年的阅读,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思考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全面类别的阅读,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孩子学习和锻炼其成长为成熟的大人所需要的强大的自控能力。

第二题: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在我看来,所谓家庭文化,就是家庭内的各种传承和仪式感。

家是有爱的地方。在我们这一辈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家庭基本是“爱你在心口不开”的。我们当然知道我们的父母是爱我们的,但是我们可能不那么笃定,像《逃家小兔》一样,我们想要得到爱,想要得到证实,想要父母对自己的爱满得溢出来。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开始练习张开口去跟孩子说“我爱你”,练习勇敢地张开双臂,给孩子爱的拥抱。我家哥哥从2岁多到上小学前,都会把“妈妈我爱你”挂在嘴边。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送孩子到学校门口,都会跟他说“Have a good day!”后来孩子大了,自己上学了,慢慢地,这种仪式感就淡化了。上了这节课以后,我想把这种家庭中爱的表达再重新建立起来。

族谱小侦探这个我觉得挺好,可以找机会让我家哥哥尝试一下。我们都是在深圳生活的外来人,父母都在内地老家,一年也就见一两次,每次不过三五天,所以孩子对老家亲戚是不够熟悉的。借由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更了解大家族的成员们,也打开孩子与亲戚们的话题。中国人都讲究一个“根”,这样,孩子对于自己血脉的由来,对于自己的“根”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归属感。

其实亲子阅读就是我们家的家庭文化。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跟孩子们读几本绘本,或者看几页历史书,讨论一下历史故事。我原本以为,亲子共读到孩子可以独立自主阅读,就可以结束了,最近发现,虽然哥哥已经独立自主阅读了一年多了,但当我给他念《小王子》这本书的时候,那种他小时候依偎在我怀里听我讲绘本的美好感觉又回来了。而且我发现,面对一个各方面已经独立的孩子,当你的语言显得教条和苍白无力的时候,共读的行为,那一本书,会拉进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会让我和孩子像神经元的突触一样,产生链接,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更接近的价值观。我在考虑把亲子共读这个事情继续进行下去,成为我们家的家庭文化之一,哪怕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了,哪怕有一天孩子们已经完全长大了甚至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毕竟亲子阅读,读的不是那一本书,读的是我们彼此陪伴的美好时光。

谢谢三叶草,谢谢李迪老师。

点评

A+  发表于 2019-3-6 22: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7-4 17:54 , Processed in 0.07743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