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oulinez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第五期第四轮第七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23:02: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周末带小朋友去绘本馆看书,出来时发现她随身带的小玩偶丢失了。找寻无果后她哭着说:“妈妈,你在淘宝给我重新买一个。你买我就去练琴。”小朋友是带有威胁语气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为此闹得我们彼此不开心。一开始我抱着她,她突然要我淘宝给她买。给我感觉就是无所谓,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再买,我觉得这样会让她变得没有责任感。确实开心比什么都重要。就有时还是会纠结,需要找人倾诉一番。我们最后的处理方式是回家各自冷静,她主动说,妈妈,我们握手和好吧。你教我做两个菜,我心情会好点。我当时就抱住她说,我知道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是很难过的,妈妈也这样的。她抱着我哭了一小会,我们就一起洗菜做饭。再后来聊天时她会说真的很喜欢那个玩具,要是哪天看到是否可以用她零花钱买一个,我当下就答应她,零花钱自己的,自己可以决定。育儿方式因人而异,没有固定公式,但是好的经验和分享还是值得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本期的话题自己都有点乱,特来请教圈里朋友们。
12#
发表于 2019-3-24 23:22:0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一个受不了威胁的妈妈,丹丹以前也会说“你抱我,我就不哭,不然我就一直哭”“你现在不给我讲故事,我就不去洗漱”之类的话,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认真严肃地跟她说:“你好好说话,我自然会考虑,但你不好好说话,我就听不懂。”然后在一边静静地等她平静下来或者给她几分钟的考虑时间。类似的话重复了很多次之后,她便学会了好好说话。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丹丹从2岁一个月开始,就每天不停地念叨着要我给她生个小弟弟,至今仍在坚持。3岁生日那年,实在扛不住她的念叨,就送了一个仿真的比伯娃娃给她,暂时做她的小弟弟。从那以后,几乎每次出门,都会带着她的“小弟弟”。
前年暑假回老家,我们一家人去我们当地的一旅游景点玩,她一路上都抱着小宝宝,但回程一上车,她就发现她的小宝宝不见了,后来返回去找,但没找到,于是哭得很伤心,我抱着她安慰:“妈妈知道你弄丢了小弟弟,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哭出来也没关系。虽然找不回来了,但妈妈相信,那个捡到你的小弟弟的小朋友,一定会照顾好他的,一定会像你一样爱他。”
认真哭完后,她问我:“妈妈,你能给我再买个一模一样的小弟弟吗?你买了我一定会照顾好他的,不会再把他弄丢了,我今天是不小心的……”
第二天去附近超市商场逛了一圈,都没找到比伯娃娃,于是我们商量,回深圳之后再去买。后来回深圳后,去某商场的专柜,喜获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弟弟”,非常开心地说:“小弟弟,终于找到你了!”
这个娃娃,她一直都非常宝贝……

点评

就是这次丢的这个娃娃吗?在孩子的心里,那是家人(弟弟)一样的存在啊,不止是个玩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5 00:42
13#
发表于 2019-3-24 23:57: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不给我买新玩偶我就不去上课”我们家有时也会这样说话,我个人觉得跟家长平时说话的方式有关,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年镜子,比如我们家,我们是跟老人住一起,只要小朋友没有按照老人的说的或意愿去做,就会说我不喜欢你了[捂脸] 你不怎么样。。。我就不。。。  刚刚丢失了心爱的玩偶,回去找也没有找到,此刻心情很低落,如果是我我会先接纳情绪,和宝宝共情,待情绪平和后再商量如何解决问题。。。
15#
发表于 2019-3-25 00:40:12 | 只看该作者
当孩子跟我说“妈妈,你在淘宝给我重新买一个。你买我就去练琴”——

最近妈妈群里在聊天,有一句话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二胎妈妈说她对大女儿的态度是“嫌弃”,原因是“娃还是那个娃,只是因为多了个正处于可爱时期的弟弟”。

看,娃还是那个娃,只是和弟弟比,就没有那么可爱了。
做出判断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或者更客观点儿说,是事发当时我们的情绪。

这句话可以分开两部分看。

“重新买一个,而且是淘宝”。孩子明显是经过思考后,依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总结,给出了一个可行性建议。从这一点上,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告诉她你对她的肯定,以及你的感受。
买还是不买,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买,当然皆大欢喜;不买,也需要把自己的理由充分地跟孩子交流。为什么不买?因为家庭预算的问题?这是财务的考虑,这个的前提是, 从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给了孩子一些基本的财务概念;因为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原因?那也应该在双方沟通一致的前提下,说明那一次是最后一次次,下次如果不能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妈妈就不再给买了。要避免单纯的自己心情好,或是孩子很高明的提出请求(会哄),就答应给买;自己不高兴了,或者孩子看似蛮横的给予威胁或者是交换条件,就不买。无论买还是不买,都是和孩子充分沟通的双方都接受的,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这样,孩子会清楚的知道这次我应不应该提“再买一个”的要求,即便提了,妈妈的回答更可能是什么。他也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同时也是孩子和妈妈对于双方沟通并达成一致的事情的一个执行的行为。

再看“你买我就去练琴”。日常生活中,孩子喜欢练琴吗?(sorry,我们家孩子没到这个阶段)。当孩子不爱练琴的时候,家人最常用的方法是不是“交换条件”?所以孩子有这样的第一意识?如果是,没什么好生气的,孩子只是家人行为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除了安静的呈现外,还多了一个模仿输出的功能。如果家人并不经常这样做,孩子对于练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练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做,是妈妈难以接受的?就像丢了玩具也是孩子难以接受的?孩子太喜欢这个娃娃了,提出这样的要求,妈妈才能明告白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时候,孩子可能没有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丢了心爱的娃娃的感受,而并非是希望用这个来威胁妈妈。那么,妈妈应该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妈妈知道你丢了娃娃有多么难过。妈妈见到你这么难过,心里也不好受。妈妈可以陪着你,如果你哭一会儿会更舒服的话,妈妈也愿意抱着你。

最重要的是,在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妈妈应该平静但是坚定的告诉孩子自己的决定和理由。孩子是很敏锐的,很多时候,他们觉得难受了,你又不能去肯定他的感受,他们也会愤怒,也会去挑战你的情绪和底线。这样他们会觉得好受一些,这只是本能。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事情的发生和我们对该事情的反应之间,有一个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反应的,是你的情绪脑(爬行动物脑)还是高级脑(哺乳动物脑),将直接决定了你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情绪脑的反应是最快的,这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应激反应模式,比如伸出去的手指感受到痛会下意识的缩回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安全;二哺乳动物脑则需要通过练习和思考去认为的激活,从而避免跟着感觉走。

我最近也频繁陷入这种状态。孕晚期,常累,先生很忙,家里的老人呢,并不因为你怀孕,就主动多承担一些什么,一定要你开口,才会去做。但是我又并不是一个很擅于总是向别人提出要求的人,于是有了连续两天转的带娃,于是有了早上6:20起床后的一系列收拾整理,于是很多事情心里也会安安的不满。当心里并不能够平和冷静时,有时候面对孩子就难免失去理性,比如,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其实,娃还是那个娃,只是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过,我们都不是完美妈妈。那么多心理学大咖,那么些教育专家,也难免在孩子的教育中会犯错,何况你我本就是普通妈妈一个。因此,总有些事情没做好,是正常;基本都做好了,是超常。
16#
发表于 2019-3-25 00:42:21 | 只看该作者
丹妈阿娇 发表于 2019-3-24 23:22
我也是一个受不了威胁的妈妈,丹丹以前也会说“你抱我,我就不哭,不然我就一直哭”“你现在不给我讲故事, ...

就是这次丢的这个娃娃吗?在孩子的心里,那是家人(弟弟)一样的存在啊,不止是个玩具。
17#
发表于 2019-3-31 19:06:22 | 只看该作者
fish_iris 发表于 2019-3-25 00:42
就是这次丢的这个娃娃吗?在孩子的心里,那是家人(弟弟)一样的存在啊,不止是个玩具。

对的,在她眼里,就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在家给它骑马,喂它喝奶,上哪儿都带着,所以不小心丢了后非常难过,后来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她就觉得是她“小弟弟”又回来了,开心得抱着它一直跳啊转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10-1 04:15 , Processed in 0.066039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