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Young)杂志2011年5、6月合刊“异域博客”专栏 《华尔街日报》是大儿子每天的晨间必读。那天,大儿子推荐给我一篇他刚刚在上面读到的文章《中国妈妈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作者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我读过没多久,就发现这篇文章已然引起轩然大波,评论如潮,抨击者众。 看看自称“中国妈妈”的蔡美儿是怎样要求自己的两个女儿索菲亚(Sophia)和露露(Louisa)的吧。在她家里,有些事情绝对不允许做,其中包括: • 不许在朋友家过夜(sleepover)
• 不许跟玩伴聚会(playdate)
• 不许参加学校戏剧演出
• 不许抱怨不能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
• 不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 不许自己选择课外活动
• 不许得到任何A以下的成绩
• 除体育和戏剧以外,不许在任何科目中不取得第一名
• 不许学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任何乐器
• 不许不练钢琴或小提琴
蔡美儿说她只是笼统使用 “中国妈妈” 这个字眼,事实上有些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家长也对孩子如此。“西方妈妈”也是个笼统字眼,泛指采用宽松教育方式的家长。 我和身边的几个来自中国的妈妈探讨,大家都说相比之下,自己更像“西方妈妈”。我自己尤甚,对孩子一贯采取“放养”态度。我们都说从来没见过像蔡美儿这样极端的妈妈,一致认为她这样写,有为推销自己的新书《虎妈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炒作之嫌。如果蔡美儿真的是用这种苛刻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那么她绝对不能代表中国妈妈,不要说在美国的中国妈妈,连在中国的妈妈也很少这样极端的。这篇文章无疑对本来就几乎成了贬义词的“中国妈妈”的名声雪上加霜。 当然,在一片声讨之中,蔡美儿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她说道:“没有任何东西是有趣的,直到你擅长它(Nothing is fun until you're good at it)。”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在某种东西成为享受之前,必须下苦功夫去掌握它。练琴如此,其它事情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也曾经这样对孩子说过,但绝不是以苛责的方式。 我和大儿子很早就讨论过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讨论当然是限于身边所见的在美国的父母。大儿子说,中国父母往往会帮助孩子设定目标,甚至包括孩子对将来专业的选择,还会督促孩子达到既定目标,不允许孩子偏离“轨道”。相对而言,西方父母对孩子更“放任”,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过多干涉。这两种做法应该说各有利弊。中国父母的孩子大都会上大学,而且是不错的大学,将来有个体面的职业,不说脸上有光,起码也衣食无忧,基本上都能混个中产阶级。西方父母的孩子则两极分化很多,既有出人头地创出自己辉煌事业的,也有高中都毕不了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式的家庭中很难出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奇才,无法想象中国父母会允许自己上了哈佛大学的孩子中途辍学创天下,于是他们的孩子大多大学毕业成为高级打工仔。 再回过头来说蔡美儿的文章。大儿子后来又转发给我一个耶鲁大学学生对文章的评论,很一针见血,所以我想翻译出来分享。“尽管蔡美儿拥有哈佛大学的双学位,身为耶鲁大学的法律教授,但是与许多其他亚裔家长一样,她混淆了客观上可以衡量的成就和主观上生活的幸福快乐。移民母亲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过去在中国,摆脱贫穷过上小康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击败99.9%的竞争者,考上大学,进而得到一份好工作。那些少壮不努力的人后来沦为田间苦力,只有老大图伤悲的下场。这是几个世纪的中国梦,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灵魂中。 然而,现代西方社会的生活并非如此。出类拔萃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回报,但即使那些没有得到全A的人也可以有个快乐的颇有成就的生活。生活的成功比较少地依赖于可以衡量的音乐和学业方面的出众,而更多地依赖于一些无法衡量的特质,例如社交技能(约会市场)、自信心(面试市场)、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生意和创业)。许多在美国的亚裔这些方面的技能与他们的同伴相比比较欠缺。如果你整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练钢琴,做额外作业,而不许他们去跟同伴聚会、参加体育运动队,外出社交,这样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情感勒索和强烈批评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认为 家长对任何孩子进行适当程度的压榨,都会让孩子变得出众,这也是谬论。蔡美儿和她的女儿很幸运,都有推一推就上进的遗传基因。但是对大多数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取得全A的亚裔孩子又会怎样呢?他们的童年充满了批评、失望和自卑。蔡美儿也很幸运有两个女儿而不是儿子,因为在不断的批评和虐待的环境中培养大的男孩,长大以后更容易害羞,成为缺乏自信的社交低能儿。虽说蔡美儿崇拜亚裔父母的教育方式,她自己并没有嫁给亚裔父母教育出来的产物。幸运的是,很多亚裔第二代移民已经意识到亚洲式家庭教育的弊病。可悲的是,像蔡美儿这样的智慧女性不仅没能将为人父母的策略与现实接轨,而且自以为她的方式更优越并沾沾自喜。我对她女儿的忠告是:上大学不要上耶鲁,离你们的妈妈越远越好。” 耶鲁大学这位学生的评论说到了点子上。事实上,美国对人才的定义远远超出了学业成绩,美国大学名校的录取标准也绝不止考试全A。如果蔡美儿真的是像她描述的那样培养女儿的,我不相信她们长大能够适应美国社会的要求,不说别的,首先,她们就没有朋友圈。人人都知道,在美国要想成功,人际网络也就是人脉是多么不可或缺,领导才能是多么关键,情商的重要性也许比智商更高。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精英呢?退一步说,即使蔡美儿的女儿们获得了成功,也不会有人羡慕,因为她们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失去了成绩和荣耀之外的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悍母教育”的牺牲品。 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蔡美儿绝不能代表我和我所知道的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家应该算是中西合璧的方式。大儿子都从小就参加橄榄球运动,小儿子也步哥哥的“后尘”。大儿子小小年纪上天开飞机,下海冲浪,成长过程相当西化。至于学习方面,我们从来不要求孩子全A或者拔尖,但也不会完全放任自流,而是从大方向上给孩子一些引导,从方法上给他们一些建议。孩子的兴趣绝不抹杀。与蔡美儿唯一的相似点是,我们家不允许游戏机,大儿子没有,小儿子没有,将来小女儿也不会有。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我们也希望能够传给孩子,比如孝敬父母,比如重义轻财。 我和丈夫都是学理工出身,大儿子却对政治、商务感兴趣。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没有他强迫去上热门大学和专业,但是鼓励他为自己的志向努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大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很突出,也没有上顶尖名牌大学,不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很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方向并在为之发奋,这就够了。如今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回首自己的成长,他非常感谢父母对他的支持,也相信自己正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作为介于“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之间的一类家长,我颇为自豪。 “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孰优孰劣,各执一辞。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怎样算是成功,见仁见智。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哪国的妈妈,不论哪种教育方式,初衷都是对孩子的爱,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如果“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能互相取长补短,那才可能成为无敌妈妈。 注:以下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网站。 
1、蔡美儿与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在家中

2、出自蔡美儿的相册:“苛刻的我和露露在酒店房间……乐谱贴在电视上!”

3、索菲亚在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