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温 于 2019-5-4 12:20 编辑
第五课作业 —— K02 温美程
1、 在作业链接提交你家孩子今年的阅读计划,注意有趣!
这次课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阅读计划的SMARTI原则,之前做计划时确实没有完全遵循这个原则,比较多地是从选书上去考虑。那这次就把SMARTI原则考虑进来,再修正下阅读计划。
阅读原则:先享受书本本身带来的乐趣,再考虑其他各种能力的(顺便)培养。
阅读时间:每天睡前阅读40-60分钟(大概是9点-10点左右);
阅读量:每天约3绘本,每三天增加一本新绘本;
2019年整年:至少120本新绘本(大概1000本次,与人次单位类似,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在反复读读过的书,这么算来,数量真的好惊人呀,坚持的力量~)
这120本新绘本分主题分布:
ü 爱(友情、亲情)15本
ü 性格相关、情绪管理10本
ü 安全教育(含性教育)10本
ü 大自然-动植物(含科学家研究故事) 15本
ü 大自然-节气、气候 10本
ü 科普类20本
ü (传统)文化类10本
ü 生活习惯10本
ü 探险、想象力故事15本
ü 关于战争、理财、社交等5本
加入一个(有趣的)21天记录计划,即每天记录一本书(简单信息:书名、作业,读这本书时的心情),用便签纸写/画出来贴墙上,每完成一轮就奖励一张“动物超能力卡“(自己手绘奖励给孩子,孩子超迷一个关于动物的动画片,里边就有超能力卡,最近也一直让我给他们画一张猫超能力卡哈哈~)。
阅读主题:考虑的先后次序是这样排的——
ü 现阶段孩子的发展特质/行为表现(比如孩子问我她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就给选择了性教育相关的绘本;问我梦是什么时,我又赶紧入手了几本关于梦的绘本)
ü 孩子的兴趣(比如姐姐特别喜欢动物类的绘本,所以也会特别入手自然/动物的绘本)
ü 根据孩子的年龄选绘本(有些特质还不是很明显,但是知道大概几岁的孩子可能会想了解什么,就也会提前共读一些;比如姐姐上一年级了,就买了一套关于一年级的绘本)
ü 优先弟弟然后姐姐(因为低龄的绘本姐姐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给姐姐讲复杂一点的绘本时,弟弟明现兴趣下降。所以每天都共读至少一本比较适合低龄的绘本)
ü 现阶段的一些社会话题、时节气候等
阅读形式:目前都是共读为主,我主要读。现在慢慢地加入一些其他形式:
ü 一点点的提问,当然是在读了很多遍之后;
ü 让姐姐读部分,因为一年级了,也要逐渐往自主阅读跨越了;
ü 先让孩子们自己先看图,然后再读;结合戏剧等方式去演绎绘本,增加有趣度。
ü 近段时间会给姐姐特意加入一些阅读力训练的元素。
2、 在学员群里晒出你的笔记和感受,让更多的人获益。
这是我的第五课笔记,根据我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理解,再进行梳理,把自己比较能够内化、比较能够理解的、需要高亮的部分给顺出来,所以并不是完整地记录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点。
对于上完这次课的感受是,有点小焦虑,因为在阅读方面还是做的不够;但也多了很多期待,有点跃跃欲试的小兴奋,因为一直都想在儿童阅读这条路上深耕,所以在有新知识、新观点吸收的时候就特别开心。
然后也有一些疑惑和思考。
1、 对于“广泛比有用重要”,“学龄前读1000本书“。
我回想起之前有一课,老师说的一个观点是“贵在吸收,不在多“,那么这里的”多“,跟”广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我其实是对“广泛比有用重要“挺赞同的,阅读不应该太功利化,这是一个终身事业,我们读的每一个字、每一本书,可以说都无用,因为我们不知道曾经读过的那一个字、那一本书,是否会给我们一道闪亮的光,也许永远都不会;也可以说都有用,因为现在读过的每一个字、每一本书,都让我们专注过,以后会不自觉地反应在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个举手投足之间。
而我们要去追求1000本这个数字吗?也许在我们的人生长河里,1000本书其实是很少的,这个数字只是说明只要我们每天花一些时间去阅读,积跬步以千里,坚持阅读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这个数字也只是说明,广泛阅读,不限制视野,对世界、对自己才会有更多的认知。
所以只是表面追求数字其实没有意义,想明白阅读的真实意义才是有意义的。
这个数字也可以变成工具,让我们的阅读计划变得可衡量,变得有趣。
2、 对于读者的权利之“什么都可以读”。
老师讲课时讲过一句,大意是《红楼梦》这书比较复杂,如果给小朋友看的话可能就不感兴趣了。会说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家一年级的姐姐就正是在看儿童版的红楼梦,我心里是有些不确定的,之前我咨询红楼梦的版本时,也是有老师建议看看孩子其实是对什么感兴趣,如果是对美丽的画面感兴趣,就给她看美丽的绘本,而不是给看红楼梦这么复杂的书。
孩子想看红楼梦,是因为她自己在学校的图书角看到过这书,也自己读过几页,所以主动提出想看,还去图书馆找过这书,最后我也是选了儿童版本给她。现在是每天给念一讲,已经念完两本了(共6本),孩子还是饶有兴趣地在坚持着。
细想之下,我其实很开心,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主动选书,真正地自主参与自己的阅读“事业“,之前所有的绘本都是我最后决定买哪些不买哪些的。
所以,当孩子有兴趣时,不管她选的什么书,根据“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是不是都需要支持呢?还是根据自己大人的视角,把认为不适合的给屏蔽了呢?这次我选择了前者。
其实在听这次课前,我也是不太确定的,但是听完课后,我觉得比较坚定了,因为“不限制孩子的视野”、尊重她“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当然明显地三观不正的除外)。
我又联想到了另外一点,阅读要从小开始,然后家长尽早系统去学习如何共读、如何选书,只有最初的基础打好了——读的都是经典书籍、三观正的书、优美的书,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会慢慢地有了鉴赏能力,之后再去看各种类别的书,也会分辨出好书和不好的书。毕竟我们不能100%把控所有孩子接触书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