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三轮 第四周 [打印本页]

作者: minmin310    时间: 2019-4-23 09:57
标题: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三轮 第四周
第三轮第四周
时间:2019/4/22-2019/4/28

主题一:
上周新闻事件: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一名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
这条新闻看后很不是滋味,听听大家的看法。
形式:不限
字数:不限
格式:04 叮咚


主题二:自由发挥。





作者: wangyingthing    时间: 2019-4-24 08:59
本帖最后由 wangyingthing 于 2019-5-9 08:58 编辑

写8汪颖
主题一:
上周新闻事件: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一名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
这条新闻看后很不是滋味,听听大家的看法。

这个我新闻,我都不看内容的。不论舆论怎么说,都是迟来的风。养小孩要给孩子灌输生命意识,
1.老娘活得那么辛苦,还没求死,你们怎么能动不动去死呢?
2.无论什么死法,都痛。半死不活更惨!
3.我相信信仰,有时候帮助人们盲目地活着。
4.读书啊,壮士不好当,英雄也有辛酸泪,好死不如赖活着。
5.开心过好每一天。体验式生活。

主题二:自由发挥。杂记几件与读书有关的事。
跟麦克·巴内特提问想着听过大咖乐言爸的故事会,写过新书品读,在罗图读过《三角形》,自己的妞和仔也看过自己在人前蹦蹦跳跳地边讲边演。以上总总,留下了写疑问,比如作者的创作经历和意图到底是怎样的?去个见面会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作者年轻帅气,带小妞去见见挺好。
见面会迟到了,只能听到作者讲最后一部分《正方形》的故事,美音真好听,作者讲得很简介,但是也很生动。希望我以后也可以,简单生动。
提问环节前几个人都用英语,我一只惶惶不安地想,好久没有说英语了,到底开不开口,在站起来的一瞬间,因为小妞在身边,一下英语附身,乱扯一通。我告诉巴内特,我以为,他写故事很简单,三角形是他,正方形是克拉森,书就是描述的他们日常生活。巴内特说,他才不是三角形。创作当然也来源于生活,但是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复杂的点。当然,在我提问前,他就曾经提过,这套书,一开始,只是克拉森提供了简单的三个基础图形,之后他们才添加眼睛,使得形象生动起来,特别是三角形的眼睛,放在底部,让他显得更加狡黠,圆形,不好添脚,干脆让它飘起来,最后克拉森选择了用黑色,而不是彩色,但是黑中也不是完全没色彩,细看还是有的。这本书,在哪里安排幽默的爆点,都是他和克拉森反复商讨的。
巴内特说很多时候他们的经纪人是不让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沟通的,但显然他和克拉森调皮,经常一起创作。巴内特还讲了他和编辑繁琐的沟通,听上去就像是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最后成了各有故事的妥协。
作家的生活,的确,他有时候要丢开手机,在家静静地找灵感,线索,其中的痛苦遭罪,为了创作而去重新学习,各种经历都有。
见面会上,我和小妞还带了之前讲故事的头饰,巴内特还给我和小妞拍了照,还真是风趣。
能和三叶草的其他草籽们一起品读巴内特和克拉森的书,追逐巴内特的见面会,真实有趣。希望小妞看到了我的好奇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带妞看真真见面会
真真见面会去得也很赚。一开始是她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励志的过程,并提问在座的每个小朋友,理想是什么?


三叶草春茗
中级班备考
乐读社区分享:不带ppt的分享,都不是好分享。
老师让我帮小朋友写阅读探究性小课题申请。




作者: 马马马马小倩    时间: 2019-4-26 15:14

03 马小倩
主题一:
上周新闻事件: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一名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
一般类似这种新闻我是不敢看视频的,为了这次主题去看了一下网上的文字。不禁想问人间不值得,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如今这个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跟父母沟通不够,形形色色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挨过父母的打骂。那个时候的我们能够想到的反抗方式也许就是离家出走,但也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还是比较少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和从前还真的是不一样。再坚强的人,心里也是想被保护着的啊。曾以为你的父母就是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都最后,压倒他的偏偏就是这根救命的稻草。
不被理解,不被安慰,那种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的时刻,谁都会想不开。很让人痛心,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都有说不尽的委屈。
家人需要沟通,恋人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我们从中反思,要如何建立起一个好的沟通系统,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多多沟通,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好好呵护,可怜天下父母心。还记得小孩刚出生时自己的小心愿吗?希望宝贝快乐健康成长,后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好像会多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作为母亲的自己不要忘了自己对孩子的初心,那个简单的愿望,也望男孩的母亲今后能够好好生活!

作者: 秋虹@三叶草    时间: 2019-4-27 06:40
本帖最后由 秋虹@三叶草 于 2019-4-29 04:16 编辑

01 秋虹
对跳桥的事,第一时间看到时心痛不已,人生苦短就这么永远消逝了,有多少遗憾有多少后悔留下来,很想知道在跳下去的那一刻,17岁的男孩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丝的牵挂和觉醒。
第三者身份复盘来看这件事,第一个感受点是,情绪是一切的大敌!在没有管理情绪的状态下,动物大脑就出来了,面对问题要战还是逃。这都是原始的状态点,但我们进化为人了,高级动物的高级情绪处理要用起来,要不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大脑发育来看,孩子的大脑在25岁左右发育完全成熟,之前未成熟阶段,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可以理解,这也是孩子之所以为孩子,不和他们一般计较的原因之一吧,但大人则不同了,我们是有能力管理情绪的,但这也是需要学习和自我成长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每一个父母都是绝对爱孩子的,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更好,那么在行为上也要与之呼应,帮助孩子成长,从问题中跳出来,”做孩子的第二只没受惊吓的小鸡“!当然,我们不是完人,不能太苛责发脾气,对孩子的伤害点有控制,及时道歉和解或许是我们日常面对的。
第二点感受是,语言的力量无穷,学会沟通。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沟通出了问题”。沟通是双向的,不但要沟还要通。孩子不是很好的表达者但是很好的感受者,当问题来了,情绪来了时,批评指责讲道理都近乎无效,孩子的耳朵是关闭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能。。。,怎么就一点没有记性呢?是啊,没记性啊,因为都没有进到脑子里,更没有进到心里,怎么会记住呢。昨晚三姨说哥哥洗澡时玩沐浴露洗发水,一整瓶都快折腾完了,说过很多遍了都没用,我想起哥哥洗澡时他们的对话,大抵也猜到这样的结果。这时哥哥正好过来,我跟他平静的用科普式状态探讨,洗头发用多少量适合,一瓶洗发水多少钱等,他幡然醒悟般地“哦,我知道了,你早点告诉我就更好了,下次知道用多少了“ 或许下一次他玩起来时又忘记了,但只需提醒一点,还记得洗发水怎么用吗 他好孩子地状态肯定就回来了。面对问题,想解决办法为未来有益比批评苛责追究责任要有价值的多。
第三点则是孩子应对挫折能力,问题来了,如何化解,这一点以后再分享吧,娃又醒了在叫妈妈,两个孩子的陪睡妈不易啊……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和孩子的相处用”游戏力“的方式效能或许是最好的,尤其我们中国的家长,普遍都太正经太较真不会玩,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化解问题,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身心健康就没那么难了!

作者: 秋虹@三叶草    时间: 2019-4-27 06:40
01 秋虹
作者: 橙子candy    时间: 2019-4-27 17:44
18陈洪娣 橙子   2019.4.27 今天参加了中级班的毕业考试,自我感觉很不好,就来总结一下吧。 关于考试: 1.很久没有讲故事了,虽然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看书,不过没有认真去思考,如何解读故事,如何设计故事会方案,这样就能不断练习自己的思维。2.没有做考前的准备。3.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是需要不断练习。 关于情绪: 紧张:因为没有做好准备,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心跳加快,还夹杂着后悔。 担忧:担心考不好,结果真的没考好。 自责:知道没考好,就有羞愧和自责的情绪,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怎么自己想的那么片面呢?会不会误导了孩子们呢? 总之各种情绪涌出来,很不舒服。 自我安慰:既然已经考完了,结果也已经定了,我还在有这么多的情绪,又是何必呢?不如让自己平和下来,回来当下,想想如何可以做好点。 关于今天的这本图画书《我努力爱蜘蛛》 其实我看整本书,都觉得很喜欢,每一页都可以看很久,孩子们也一定很喜欢,可以观察,研究,互动。 可是,当我要写方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更多地被字面牵引着,所以我就把它想得不一样了,我以为这是一本更有深意的书,可以引导我们面对不那么喜欢的东西。所以我的解读方向就错了,总想往那个方向去靠拢,而错过了整个图画书的画面。 还有我看到蜘蛛,就想到最近遇到几个孩子观察蜘蛛的画面,他们很喜欢蜘蛛。我就片面地觉得,年龄小的孩子都是那样的好奇,还没有什么害怕的东西,所以我也把方案设计给大一点孩子的方向去了。而错了低龄孩子看到这本书的乐趣。 同时,我也觉得,书中那么多知识点,幼小的孩子未必能明白,引导大的孩子会更能接受。 总而言之,我把阅读的快乐放到了一边,而去关注知识性了。 所以,好好像个孩子一样去体会图画书吧!
作者: 大雁儿    时间: 2019-4-27 23:07
09 大雁儿
                                                   雨后随感
      谷雨后的北京,象一个忽然有了心仪玩具的孩子,竟是忘了情,连续几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各种织,刚长出的嫩叶儿绿得发了亮,小草儿青得逼人眼,夜间的路灯泛着带晕儿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004年,火云邪神一把抓住一颗子弹,笑着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话被IT行业听进去了。工作节奏由996变成暴走247。很多年前看元史,对成吉思汉带兵的描述是这样的:不埋锅、不造饭,日夜行军,一个人骑两匹马,累了换一匹,饿了在马上吃干马肉,渴了喝皮囊里的奶茶。最后出现敌人面前,像天降奇兵。打下半个欧洲的成吉思汗,骑马路过甘肃天水时,踌躇满志: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然后这个全世界最骄傲的男人从马上摔下来死了。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到徐霞客,一本游记写了34年。急有用么。

作者: 跃跃星    时间: 2019-4-28 17:32


这段视频公布后,网上出现了各种声音:
这孩子承受能力也太差了吧,肯定是被宠坏了;
死了就死了吧,就算活着也是个没担当的人;
现在的孩子太不好教育了……

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孩子,却忽略了,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是孩子的母亲。

发生了这样的事,估计她这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吧。

毕竟,是她控制不住情绪,把车停在路中间,给了孩子自杀的机会;也是她一时冲动的责骂,刺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宁愿去死,也不愿再面对妈妈。

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17岁的生命,就在5秒之内,永远消逝了。

当家长的我们,真的要好好学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自己都做不好,孩子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作者: Krista    时间: 2019-4-28 21:31
02 曾任  最近看了挺多的关于跳桥报道,截取了很多专家的论点…孩子心理不健康,所有成功都是虚妄!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线,是和睦的家庭关系。如果说人生真的有什么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真的就是父母的关系。  回头想想,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具体知识还能记住多少呢?  我们最终记住的,是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现在、将来、工作、生活中影响最大的自我概念、减压方式、抗挫能力等心理健康的因素。  祝愿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在成长过程中养成那些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作者: minmin310    时间: 2019-4-28 22:33
04 阳敏
第三轮第四周
上周看了这个新闻,心里一阵紧呀。第一反应是这是怎么啦?孩子怎么啦?妈妈怎么啦?到时是什么事情导致这个孩子一时间产生如此绝望的情绪,宁愿去死不想面对?当时的事情除了妈妈永远也没有第二人知晓了,这一个大悲剧我也无意再八卦。可怜这位妈妈以后怕是永远要生活在痛心、伤心里了。除了概叹唏嘘,这件事情也让家长们紧张起来疑惑起来,或许我们能从别人的悲剧中反思一些什么吧……看看写友们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是我发了这个主题的初衷。
做为孩子有各种成长的烦恼;现在成了大人却真的不大记得孩子时的烦忧。还是从现在所处家长角度来聊两句吧!
养育孩子的过程,对每个家长来说都又是无限挑战;怀孕时以为孕吐是最难受的事,半夜起来泡奶把尿想着三岁就好了,入园却有了分离焦虑(这焦虑不止孩子有,其实大人也有呀),好不容易等到上学,可怕的小一又来了。。。。。。。家长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一样的问题和难点。一直到小学前可我们跟孩子基本是强连接状态,孩子大多数时候不从身体到心理都依赖着大人;孩子越长越大,大人如果跟不上孩子的步伐心贴不近,焦虑会越来越严重,这种焦虑也会传导给孩子,以致亲子关系恶化甚至更糟糕的后果。如果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呢?在这一点上,我也很疑惑,有时总会为了所谓的“为了你好”而走进一些养育误区,有时看到“磨磨蹭蹭”的娃会又气又急,一时怒气攻心进而狮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上次听了写友推荐的郭骅老师的讲座,才清楚的了解到孩子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考三级咨询师的时候里提到的孩子各个发展阶段,考完就忘啦?一定是被娃气到想不起来!有时亲子关系的误区是因为真的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身体心理需求等,没有细致的观察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阶段性特点。唯有以求学的姿态修炼自身仁者的心态,不断学习;学习理论,更要重实践,讲究方式方法工具的运用;有了这些做底蕴,耐心宽容客观的对待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可以在自己的面前完全放松,无隔阂的聊天;开心时,可以分享她的快乐,伤心时可以给她安慰,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我面前表达……觉得离这状态还有距离啊。努力吧,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人!
作者: D12周芬    时间: 2019-4-28 22:48
17  周芬                 唉,真不知道写啥!事情发生了,还是不可挽回的结果,怎样分析,怎样指责都不过是往伤口撒盐,事后诸葛亮。只能说通过此次事件自我反思。1.平时能否较好的管控自己的情绪,不对亲近的人说诛心的话。2.能否较好的处理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让我们彼此能够相互信任。3.营造较好的沟通互动,成为彼此倾诉的对象。
作者: michelle.soong    时间: 2019-4-28 22:49
11静待花开 现在新闻热议的十七岁前面从高架桥上跳下坠亡的因为,看到标题我一直不敢点开,也没有仔细看过视频,只是感到一阵阵痛心,17岁,多么花样的年华,他还没有体验生活的美好,17年当了父母才知道17年的付出意味着什么。我们无法知晓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我们也无法体会一个母亲,亲眼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从桥上一跃而下生命终结,内心是如何煎熬。 我们都是旁观者,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我们不去指责这位母亲可能用了怎样错误的沟通方式,更不应该去指责这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那天、那对母与子之间发生过什么。更何况,这样的事件背后,远不是哪一个父母和哪一个孩子的问题。 但是,希望透过这件事,反思一下很多已知和常见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希望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小时候也是在爸妈的骂声中长大的,一句流行的老话说明了大家的心里“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们,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身体惩罚及言语暴力。殊不知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甚至怀疑父母的爱,并把一切错误归在自己身上。任何想通过激发孩子羞耻心而让孩子改变的都是危险且极端错误的。 如果把每一次责骂换成鼓励,将会减少多少悲剧。希望从我做起,不要我们用爱的名义其实施暴在孩子的身上,让更多的孩子长在真正的爱的环境里
作者: Nana2018    时间: 2019-4-28 23:19
19  娜娜    关于跳桥事件

这个新闻,我很震惊,主要是太突然生命消逝太快了,根本来还不及反应。

第一刻的感觉是太惨了,太痛心了。孩子是很惨,直接用生命做了代价。

但是妈妈也很惨,如何用自己的自责继续走余生。

而在这个背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问题。

肯定是大人孩子都有问题,并且冷静下来以后,发现大人的问题更大。

现代的教育问题,很多追根于家庭教育问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

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于以往的孩子,家长不能以以前的标准和态度来对待。

就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能替代进去,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还有一点是,用爱守护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作者: 林美意    时间: 2019-4-28 23:36
15美意。这周发烧咳嗽支原体肺炎,扛了两天没辙。去医院看完就开始雾化吃药了。 最近人生遇到很大的挑战,还在努力思考未来的人生路。 等我一切尘埃落定再来缕缕。
作者: 陆米    时间: 2019-4-28 23:39
你们家有家规吗? 问完这个问题,我赶紧去百度了下什么叫家规。百度云:“家规,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几年前,我把一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放在家里客厅书架的最上面,兴致冲冲地跟老公说:“喏!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虽然说是家规,但其实更是我和老公两个人对自身的提醒和邀请。那句话是:“没有是非与对错,只有感受和需要。” 那会,离我第一次阅读《非暴力沟通》并开始在生活中践行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离我去参加该书译者阮胤华老师的工作坊已有半年的时间,对感受和需要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深的认可。 是非、对错、好坏,重要吗?当然重要。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是我们早期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其中肛欲期的发展任务是独立与依赖,肛欲期的发展就是控制与反控制,而对是非对错的执着便是肛欲期固着的特点,过度控制自己和他人也是。(深圳出差中,先写这些吧!)
作者: minmin310    时间: 2019-4-28 23:39
12 shu 这种新闻虽然很悲伤很心痛,我多半还是会看,给自己一些总结和警醒,我不觉得自己会做得很好。当然,我从来不愿评论其对错,因为我不是当事人,任何评论都不合适,也没有意义。 我家娃虽然不到四岁,他的小世界越来越大,自我越来越不可忽视。一向很闹腾不甘平静的我,和娃相处,剑拔弩张的日子越来越多。自我反省总结如下: 1. 娃就是来帮我更深刻地认清自己以及周边关系; 2. 娃是我的选择,不是娃的选择。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娃的错也是我的错,我没有做好。 4. 和娃真心做朋友,尊重和爱一样不可缺。 5. 别说教,娃懂的道理不一定少,我们说教的只是某些情景时当下的行为以及认知,并不能作为经验来强制要求娃。 6. 平日多沟通,听娃说。 7. 跟着三叶草多读书,多社交,多沟通。会读书的娃不会差,会读书的家长很优秀。
作者: 月牙儿    时间: 2019-4-29 00:17
16 黄艳忠      关于对上周新闻事件的思考    悲伤,是因为这样年轻的生命选择了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去;心痛,是因为这位妈妈余生将被黑暗笼罩;遗憾,是因为偶然必有内在的原因。    其实,事故的背后,我们要明白根源是孩子和母亲的心理健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的孩子情绪问题肯定由来已久,而把车停在马路中间的母亲或许也是焦虑症患者。不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也不要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当心理上有问题,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的话,大多数患者无法自愈,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不知道在哪天就会彻底失控,吞噬宝贵的生命。   前一阵子,在少图听杨志伟博士关于《儿童ADHD的共病与干预》的讲座,他谈到ADHD城市患病儿童比例明显高于农村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会加重ADHD的症状,并产生共病。    我想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里的孩子和家长背负的压力都不小,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日奔波于学校,培训机构之间,与书山题海战斗,在大考小考中博杀;而父母呢,在公司要陪笑脸,在家里要陪读,夹心饼般的状态让身心俱疲。    如果不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人,很可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不及时疏导,就如滚雪球般,愈发不可拾。     所以,我认为,做为家长我们除了要经常自省,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我们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能经得起人生的洗礼,不轻言放弃。要知道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