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第五期第四轮第七周 [打印本页]
作者: poulinezeng 时间: 2019-3-19 08:46
标题: 写写写第五期第四轮第七周
周末带小朋友去绘本馆看书,出来时发现她随身带的小玩偶丢失了。找寻无果后她哭着说:“妈妈,你在淘宝给我重新买一个。你买我就去练琴。”小朋友是带有威胁语气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为此闹得我们彼此不开心。本期大家来聊聊,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亲们身上,你会怎么做?大家觉得该怎么做合适?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作者: 艾艾 时间: 2019-3-19 13:49
孩子对于心爱之物丢了,有情绪,家长应该先理解,认同孩子的情绪,适当安抚,然后才考虑再买一个是否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家娃如果丢了心爱之物,我会觉得他很可怜,这都是自己情绪的折射,和自己童年的成长有必然联系。 至于觉得孩子在情绪下说的气话,完全不用考虑他的语气与内容是否合适,此刻大人应该成熟理性的面对。现在的孩子更善于表达,当然也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不好的一面,这是好事,我们要学会接纳,然后正确引导。 这么说你对孩子额性格是肯定的,但遇事又会习惯于用父母的方式来思考,所以纠结还有赞同晶晶的说法,大人平时是不是也对孩子的语言方式有影响这个和责任感也没啥关系吧,大人还有丢东西的时候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买了一个很贵的气球,我很开心,刚走了没五米,被一个老太太的竹篮子刮破了,一声巨响,把我吓哭了,那个老太太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我妈当时要赶回家做饭,也不可能再给我买,我第一次在大街上哭闹,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个绝望的心情。虽然看起来我并未受到伤害,但是这件藏在我脑海里多年,不时会想起,一定是深入了我的潜意识,我时不时显露出来的无助感也许与此有关。所以当我看到孩子丢了心爱之物,会特别同情,立刻会幻化成一个孩子,体会着那一刻额伤心难过,一般都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过后我们会再理性的聊一聊到底要一个一样的?还是新的?或者等待时机买更好的……我不认为这样会纵容孩子,也和责任感或不珍惜物品挂不上钩,家长存在的意义不也正是帮助孩子理性适应社会生活吗? 平时孩子要求买很多玩具时,我会先了解为什么要买?是确实需要还是盲目跟风?哪怕跟风也是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应该让他去感受,去经历,不是特别不合理的要求我都会满足,也不会跟成绩或某个目的挂钩,孩子也自然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和妈妈的要求划等号。 家里有的玩具,我们会先帮他修一修,实在修不好再买,一起修的过程其实对孩子就是一种疗愈或者安抚,过了一段时间他也许忘了也许改了主意。我不赞成用玩具满足孩子,但我又会受不了孩子失望的眼神我是个在买与不买间纠结的妈妈,但情感总会战胜理智,事实是孩子爱你没被惯坏,而是感恩和珍惜物品的,相信爱就会有好结果! 总之,我觉得带孩子别太严肃,什么都往品质上靠,陪着哄着就这么长大了。作为现代女性,要兼顾事业和家庭,照顾孩子也是负主要责任,压力实在太大,用平和而充满爱意的方式陪伴孩子,不用时刻想着如何“教育”娃,这个词太沉重,也需要能力才能担起这个责任。我更愿意说是陪伴着共同成长,让我们也疗愈内心那个小孩吧!
作者: 13416612183 时间: 2019-3-23 15:32
【2018年2月13日星期三】“简单”《书之子》不简单
三叶草小学寒假阅读推荐书目,把《书之子》放在六年级,只浏览过“我是书的孩子,我从故事的世界中来,乘着想象,漂洋过海……我从字的海上来,来邀请你和我一起出航……”这些“大字”的我,甚是疑惑:这么简单,为何放在六年级呢?再次拿起它,开始关注那些小字中的“字的海”中的“故事的世界”时,才有所觉悟,当漂荡在“字海”时,才发现里面的确是“书海”,是“故事的世界”,才发现自己感到陌生的故事那么多,才发现自己渴望拜读的巨著是那么那么多!
书之子,何为子?“从前从前有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她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翻开书本……她是书的孩子……”原来如此!
书之子,是何书之子?封面上,一个小女孩坐在一本红色封面的书上,书背上明确写明是英国山姆·温斯顿和奥利弗·杰弗斯著,张杏如译,不正是《书之子》吗?仅仅是它吗?不,绝对不是!前后环衬首先旗帜鲜明否定,不然怎么会密密麻麻列满了著作名称与作家姓名呢?《风到哪里去了》《逃家小兔》《纳尼亚传奇》《金银岛》《蚯蚓的日记》……
书之子,有何特别?当然是以书为父,以书为母,由书而生,随书而长……书之子,在“书的海洋”里——在《鲁滨逊漂流记》茫茫大海中,送他去与鲁滨逊生活几十年的孤岛上寻找鲁滨逊生活的足迹;在《海角一乐园》的怒浪之中,体验恐惧、无助与绝望,继而又坚守希望;在《纳尼亚传奇》中感受船员们与风暴殊死战斗的勇气;在《格列费游记》《木偶奇遇记》《海的女儿》《海底两万里》一本本著作中探寻海的秘密,体验海的力量,感受海的脉博!原来书之子是如此“漂洋过海”。在小船下,在浪花里,竟然是“海的故事”。这些书,若孩子都读过,甚至读得更多,那就来一次“漂洋过海”读书分享会,若还有没读的想读的,就静静坐下来,捧一束“浪花”,让其慢慢滋润天真可爱的童心,增长难以言喻的童趣!
书之子,生于书,长于书,“漂洋过海”是一大乐事,“翻山越岭”自然也求之不得,攀登幻想高峰更是神驰向往!跟着《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不小心”跌进一个无底洞,从此走进一个幻想世界;遇到一个《艾瑞·卡尔好朋友》,告诉《爸爸,我要月亮》,乘着银白月光,做一只《逃家小兔》,和《彼得·潘》一起登上《金银岛》来一场寻宝记……是在黑黑的桥洞里,还是在生机勃勃的树枝上;是在长发公主的城堡里,还是在柔软的云朵上,又或者是在太空中,或在我们自己创造的故事世界里……又有什么所谓,都是“书之子”!
书之子,带领我们对自己的阅读过的或即将读的书做了一次巡礼,进而来个“高矮胖瘦”分列坐,真实想象分个房,海洋陆地划根线……这不正在高年级孩子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整合与分析,交流与分享吗?
作者: 文艺小毛驴 时间: 2019-3-24 00:09
我遇到这事儿的话应该会给女儿买,但是答应之前会问她,为什么你要用练钢琴来作为条件呢?练钢琴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我,其次,你喜欢的玩偶丢了所以你很难过是吗?用练钢琴来作为条件是觉得妈妈不会给你买吗?你为什么会觉得妈妈不会给你买呢?其实我觉得孩子用练钢琴来作为获得新玩偶的条件,是已经知道玩偶丢失是自己的责任,并且家长会因为这个而拒绝再次购买 ,所以提出交换条件。我其实并不觉得孩子会用这些来控制家长。上周带我女儿去广州玩,第一天去动物园她看到别人背着蝴蝶翅膀,就一直要求我给她买,并且承诺配套的魔法棒她肯定会保护好,肯定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掉到动物的笼子里,但是没玩一会儿,她跑过来说我不需要魔法棒了,我就把它丢了,旁边跟她一起玩的小姐姐给自己妈妈说,这个小妹妹刚刚玩的时候不小心棒子掉进去了,我并没有拆穿她说的,而是配合着说哦,是吗不想要了啊,没走几步她发现她掉棒子的隔壁也有一个一样的,她兴奋的说,也有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去了,我说你不是说不想要了吗,自己丢的吗,怎么叫也不小心掉进去了?她就看着我不说话,拉着我赶快离开了。第二天我们在白云山玩,她想要吃冰淇淋,在吃完饭后拉着我去买 我买好给她,她自己剥掉包装纸,就看到甜筒冰淇淋啪一下掉在了地上,她立马说我不吃这个冰淇淋,吃完肚子会被冻住,我不吃了!我看着什么也没说,问了她一句,你想吃吗,想吃就在给你买一个,她不说话点了点头,这一次她拆包装的时候小心翼翼,再也不像以前一股脑的全部撕开,整个拔出来拿手上。这几次事情我发现,哪些是自己的失误自己造成的问题,孩子们很清楚,我觉得我们并不需要那么的纠结于这么做会不会让她们没责任感,在她用练钢琴,找借口掩饰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吸取到了教训
作者: 毛毛猫 时间: 2019-3-24 10:13
我觉得针对怎么处理孩子的这个问题,艾艾说得很多了。我换一个角度,根据我自己的情况来猜一猜。从妈妈来看,妈妈那个时候应该是因为被处在问题区里的孩子放了狠话,这时她的心情也挺复杂的:首先,她也替女儿丢了娃娃感到惋惜;第二,她安抚在问题区里的孩子,可能自己也被弄得有点烦躁;第三,孩子提出再买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觉得又要花钱有点浪费,而且家里那么多玩具了,孩子好像大手大脚也不珍惜;最后,妈妈觉得孩子居然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来威胁妈妈,是一件很傻的事,孩子这么大了应该已经懂这个道理了,不免有些恨铁不成钢。对抗最容易引起对抗,所以妈妈的情绪也一下子被点燃了,这时孩子提的要求一定会引起拒绝。 其实拒绝也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是我自己复盘的话,我会再反思一下是不是一定要拒绝。有可能和孩子讨论一下妈妈的情绪刚才也不是很好,所以就这个事情向孩子道个歉,但同时也说明她那么说让我不舒服了,我感觉在要挟我,所以不接受这种要挟。至于孩子提出的方案,我觉得不错,是卡可以采纳的,但说明一下虽然可以重新买,但也是要花钱的,希望下次可以好好看管不要再弄丢了,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加强。
作者: 逍遥旅程 时间: 2019-3-24 22:03
我突然找到了知音,谁?三青雨文! 我也是情绪化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情况不同心情下会有不同处理。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也很积极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无论是线下或线上。后来发现,育儿知识学得再多,若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切都枉然。因为,要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处理他的情绪问题。什么安抚啊共情啊,首先都要承认孩子的情绪,然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惜,我自己都控制不了情绪,怎么安抚他? 对于孩子的要求,比如买玩具啥的,说实在的,我买的比较少。我一般会劝服他,咱自己做或换个别的。记得几年前,很流行陀螺(跟我们小时候的木制陀螺不一样),当时孩子要求买,在我的劝服下,自动放弃了。幸好,孩子也不会大吵大闹或者打滚儿啥的,最后也就不买了。 所以,不同孩子有不同要求,不同家长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 cassie.liang 时间: 2019-3-24 22:29
随身玩偶丢了,我们第一时间需要同理心,跟孩子先沟通玩偶掉了她难过,希望再买一个的心情妈妈能理解。但是因为没照顾好玩偶,我们不能马上买。那么可以后续等回家后过一两天看看,如果这个玩偶对孩子很重要,确实她回家了也很难过,那么可以帮她再买一个。但是同时要明确跟孩子说,学钢琴是她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学琴和不买玩偶是两件事,咱们不能混为一团。亘孩子谈的时候最好缓一缓,等孩子因玩偶丢失伤心的情绪缓和些了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去谈。这样孩子心里会更容易接受。 另外,妈妈们日常被孩子气的各种生气也是常态,但是还是需要修炼自我。妈妈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相信孩子也会更好的管理情绪。我们大家一起共勉之!
作者: J21黄虹 时间: 2019-3-24 22:30
本周跑题。写了个小童话。
安安是夏天出生的小兔子。到今年六月份,他就满四岁啦。
“今年生日,你想要什么礼物呀?”爸爸妈妈都这样问他,可他总是摇摇头。
夏天的夜晚好凉爽。没有月亮的夜里,小萤火虫给安安照亮道路。他悄悄来到菜园里。这里藏着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就在今年春天,当大家都忙于播种萝卜、西红柿和莴苣时,安安偷偷种下了一颗彩虹!
是真的彩虹哟!就在那棵柠檬树底下,安安挖了好深好深一个洞,在洞里埋进一片去年秋天的枫叶、一颗酸酸的小橘子、一片柠檬皮、一棵刚被他咬断的小嫩草、妈妈的青色毛线球、一张紫色的明信片,然后,他还浇上了一壶水。这可是从碧蓝碧蓝的湖里提来的水哟!
每天晚上,安安都偷偷来浇水。柠檬树下长了好多小草,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安安不知道哪一棵才是彩虹。可是他知道,要勤劳地浇水,耐心地等待,才能有收获——这是妈妈说的!
马上就是安安的生日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
小菜园里,安安帮妈妈拔萝卜,帮爸爸摘西红柿,忙活了一整天。
傍晚,一身臭汗的安安去洗了个澡。等他洗完澡,菜园的柠檬树下,所有的小草都被爸爸清理掉了!
“哇——”安安坐在小木屋的屋檐下大哭起来:“呜呜呜,我的彩虹呢?”
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
这个时候,“哗啦啦——”突然下起一场阵雨。等安安抽泣着把彩虹的秘密和妈妈说完,雨,刚好停了。
妈妈微笑着指给安安看。在柠檬树上,一直延续到天边,正是一道弯弯的彩虹哪!在夕阳照耀下,就像一道彩虹桥。
柠檬树下,爸爸摆好了小桌子,上面摆着妈妈做的胡萝卜蛋糕。太棒啦!
作者: 水晶H30 时间: 2019-3-24 22:33
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刚买的一杯甘蔗汁,刚进门口没拿住掉在地上全洒了。孩子坐在门口很伤心的边哭边说:“我的甘蔗汁啊…”当时忍住笑意安慰了好一会儿才好。从那以后每次买甘蔗汁他都小心伺候,拿的稳稳的。也出现过丢了东西要求重新买的情况,但都是好说好商量,没威胁过我。可能是从小就知道威胁我不管用吧。孩子们都很聪明,如果第一次就威胁成功,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达到目的。
作者: poulinezeng 时间: 2019-3-24 23:02
周末带小朋友去绘本馆看书,出来时发现她随身带的小玩偶丢失了。找寻无果后她哭着说:“妈妈,你在淘宝给我重新买一个。你买我就去练琴。”小朋友是带有威胁语气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为此闹得我们彼此不开心。一开始我抱着她,她突然要我淘宝给她买。给我感觉就是无所谓,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再买,我觉得这样会让她变得没有责任感。确实开心比什么都重要。就有时还是会纠结,需要找人倾诉一番。我们最后的处理方式是回家各自冷静,她主动说,妈妈,我们握手和好吧。你教我做两个菜,我心情会好点。我当时就抱住她说,我知道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是很难过的,妈妈也这样的。她抱着我哭了一小会,我们就一起洗菜做饭。再后来聊天时她会说真的很喜欢那个玩具,要是哪天看到是否可以用她零花钱买一个,我当下就答应她,零花钱自己的,自己可以决定。育儿方式因人而异,没有固定公式,但是好的经验和分享还是值得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本期的话题自己都有点乱,特来请教圈里朋友们。
作者: 丹妈阿娇 时间: 2019-3-24 23:22
我也是一个受不了威胁的妈妈,丹丹以前也会说“你抱我,我就不哭,不然我就一直哭”“你现在不给我讲故事,我就不去洗漱”之类的话,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认真严肃地跟她说:“你好好说话,我自然会考虑,但你不好好说话,我就听不懂。”然后在一边静静地等她平静下来或者给她几分钟的考虑时间。类似的话重复了很多次之后,她便学会了好好说话。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丹丹从2岁一个月开始,就每天不停地念叨着要我给她生个小弟弟,至今仍在坚持。3岁生日那年,实在扛不住她的念叨,就送了一个仿真的比伯娃娃给她,暂时做她的小弟弟。从那以后,几乎每次出门,都会带着她的“小弟弟”。
前年暑假回老家,我们一家人去我们当地的一旅游景点玩,她一路上都抱着小宝宝,但回程一上车,她就发现她的小宝宝不见了,后来返回去找,但没找到,于是哭得很伤心,我抱着她安慰:“妈妈知道你弄丢了小弟弟,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哭出来也没关系。虽然找不回来了,但妈妈相信,那个捡到你的小弟弟的小朋友,一定会照顾好他的,一定会像你一样爱他。”
认真哭完后,她问我:“妈妈,你能给我再买个一模一样的小弟弟吗?你买了我一定会照顾好他的,不会再把他弄丢了,我今天是不小心的……”
第二天去附近超市商场逛了一圈,都没找到比伯娃娃,于是我们商量,回深圳之后再去买。后来回深圳后,去某商场的专柜,喜获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弟弟”,非常开心地说:“小弟弟,终于找到你了!”
这个娃娃,她一直都非常宝贝……
作者: L25洪贵琼2018 时间: 2019-3-24 23:57
“如果你不给我买新玩偶我就不去上课”我们家有时也会这样说话,我个人觉得跟家长平时说话的方式有关,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年镜子,比如我们家,我们是跟老人住一起,只要小朋友没有按照老人的说的或意愿去做,就会说我不喜欢你了[捂脸] 你不怎么样。。。我就不。。。 刚刚丢失了心爱的玩偶,回去找也没有找到,此刻心情很低落,如果是我我会先接纳情绪,和宝宝共情,待情绪平和后再商量如何解决问题。。。
作者: fish_iris 时间: 2019-3-25 00:02
详见照片。
-
image.jpg
(84.93 KB, 下载次数: 1319)
作者: fish_iris 时间: 2019-3-25 00:40
当孩子跟我说“妈妈,你在淘宝给我重新买一个。你买我就去练琴”——
最近妈妈群里在聊天,有一句话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二胎妈妈说她对大女儿的态度是“嫌弃”,原因是“娃还是那个娃,只是因为多了个正处于可爱时期的弟弟”。
看,娃还是那个娃,只是和弟弟比,就没有那么可爱了。
做出判断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或者更客观点儿说,是事发当时我们的情绪。
这句话可以分开两部分看。
“重新买一个,而且是淘宝”。孩子明显是经过思考后,依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总结,给出了一个可行性建议。从这一点上,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告诉她你对她的肯定,以及你的感受。
买还是不买,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买,当然皆大欢喜;不买,也需要把自己的理由充分地跟孩子交流。为什么不买?因为家庭预算的问题?这是财务的考虑,这个的前提是, 从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给了孩子一些基本的财务概念;因为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原因?那也应该在双方沟通一致的前提下,说明那一次是最后一次次,下次如果不能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妈妈就不再给买了。要避免单纯的自己心情好,或是孩子很高明的提出请求(会哄),就答应给买;自己不高兴了,或者孩子看似蛮横的给予威胁或者是交换条件,就不买。无论买还是不买,都是和孩子充分沟通的双方都接受的,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这样,孩子会清楚的知道这次我应不应该提“再买一个”的要求,即便提了,妈妈的回答更可能是什么。他也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同时也是孩子和妈妈对于双方沟通并达成一致的事情的一个执行的行为。
再看“你买我就去练琴”。日常生活中,孩子喜欢练琴吗?(sorry,我们家孩子没到这个阶段)。当孩子不爱练琴的时候,家人最常用的方法是不是“交换条件”?所以孩子有这样的第一意识?如果是,没什么好生气的,孩子只是家人行为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除了安静的呈现外,还多了一个模仿输出的功能。如果家人并不经常这样做,孩子对于练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练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做,是妈妈难以接受的?就像丢了玩具也是孩子难以接受的?孩子太喜欢这个娃娃了,提出这样的要求,妈妈才能明告白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时候,孩子可能没有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丢了心爱的娃娃的感受,而并非是希望用这个来威胁妈妈。那么,妈妈应该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妈妈知道你丢了娃娃有多么难过。妈妈见到你这么难过,心里也不好受。妈妈可以陪着你,如果你哭一会儿会更舒服的话,妈妈也愿意抱着你。
最重要的是,在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妈妈应该平静但是坚定的告诉孩子自己的决定和理由。孩子是很敏锐的,很多时候,他们觉得难受了,你又不能去肯定他的感受,他们也会愤怒,也会去挑战你的情绪和底线。这样他们会觉得好受一些,这只是本能。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事情的发生和我们对该事情的反应之间,有一个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反应的,是你的情绪脑(爬行动物脑)还是高级脑(哺乳动物脑),将直接决定了你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情绪脑的反应是最快的,这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应激反应模式,比如伸出去的手指感受到痛会下意识的缩回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安全;二哺乳动物脑则需要通过练习和思考去认为的激活,从而避免跟着感觉走。
我最近也频繁陷入这种状态。孕晚期,常累,先生很忙,家里的老人呢,并不因为你怀孕,就主动多承担一些什么,一定要你开口,才会去做。但是我又并不是一个很擅于总是向别人提出要求的人,于是有了连续两天转的带娃,于是有了早上6:20起床后的一系列收拾整理,于是很多事情心里也会安安的不满。当心里并不能够平和冷静时,有时候面对孩子就难免失去理性,比如,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其实,娃还是那个娃,只是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过,我们都不是完美妈妈。那么多心理学大咖,那么些教育专家,也难免在孩子的教育中会犯错,何况你我本就是普通妈妈一个。因此,总有些事情没做好,是正常;基本都做好了,是超常。
作者: fish_iris 时间: 2019-3-25 00:42
就是这次丢的这个娃娃吗?在孩子的心里,那是家人(弟弟)一样的存在啊,不止是个玩具。
作者: 丹妈阿娇 时间: 2019-3-31 19:06
对的,在她眼里,就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在家给它骑马,喂它喝奶,上哪儿都带着,所以不小心丢了后非常难过,后来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她就觉得是她“小弟弟”又回来了,开心得抱着它一直跳啊转啊的~~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