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第二期(3月12–3月18) [打印本页]

作者: 心妍    时间: 2018-3-16 12:25
标题: 写写写第二期(3月12–3月18)
亲们,本周大家就分享下自己最近看到的一本书或者听的一首好听的歌,或者听到一番感动的话。等待大家的分享
作者: anneliu    时间: 2018-3-16 13:30
      《学习歌》,上周六刚听到这首歌,是在上仔仔的声乐课,因为他不愿意来跟爸爸出门了,所性换我自己来听课。回到家自哼自唱,仔仔也跟着唱起来,能够无形地影响带动他,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一首简简单单的歌,听老师讲授,纠正小朋友的发音和口型,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点评,真心佩服老师的耐心和情商。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觉得很好玩,老师却是汗流浃背、出好大力、费可大劲了。
      “做人要勤劳,活动老学到老”,仔仔不乐意上任何课外班,他认为那些都是学习,不去学校的日子“我只想要玩”,至于玩什么、怎么玩、玩多长时间,完全没概念、没计划。如何从“玩儿”中“学习”?费尽脑力想吧,接下来的首要目标,还要量化成可执行的具体行动。有点难度,真心考验恒心和毅力以及创造力!

      写写写二期   01 红苹果妈  刘娟   2018年3月16日

作者: gingerbin    时间: 2018-3-16 16:29
有谁和我一样在追韩剧“迷雾”吗?里面金南珠饰演的高慧兰气质开挂,让人移不开眼啊!豆瓣评分9.2还是值得一试,总不至踩雷吧。剧情不赘述,光就女主的穿着就是一堂堂免费时尚穿搭课程啊!平时上班以牛仔休闲为主,看了此剧,好想收一打西装,披挂在身,可把精气神撑开两倍;还要搭个胸针,锦上添花不可多得!

男主的穿搭也值得称道,白衬衫,高领毛衣,西装外套,突然也想这样给先生捣池,不记得是哪一集了,池珍熙饰演的男主姜泰昱身穿一件咖色休闲西装颇有质感,为“高级脸”贡献不少分值。当然,男主的人设是地地道道“别人家的好老公”,对妻子无限包容、绝对支持,光凭这一点也值得你去剧中追求这份“完美”。

剧集每周更新两次,韩国当地周五周六更新,明天就能看到最新一集(13),同时作为悬疑剧,在12集末释放出男主是杀死男二的嫌疑人,越是信号明显越是觉得不是,那还是期待明日的进一步揭晓吧!

小马夹
作者: fandy    时间: 2018-3-18 12:08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先帮助身边的一个人成为那样的人。在中级班毕业典礼的寄语中,番茄老师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你关注的事物,便会是你倾注时间和付出精力的所在,时间久了,你所为之倾注的能量便会以你期待或相违背的方式呈现出来,结果的偏颇和你是否发乎于你对事物的热爱。关乎于你的出发点是否是善意或正念。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错过了16中级班的毕业,混进了17班中级班毕业的队伍,还有幸参与了D组的毕业汇演,才华横溢的D组同学写的三句半让人捧腹之余,也让我重温三叶草的三个核心“童心、爱心、慧心”。一直以为拥有童心的人心底都是善良的,当自己内心里一些好奇又充满童趣的念头促使自己去行动,并将此设之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凝结着爱心的付出,那是无比有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事。一直很是羡慕幼儿园的老师,他们总是会有这种能被一群无邪的小天使们信任喜爱的幸福。能让一帮孩子爱着,还能被他们热情的邀请到他们家去玩儿,还能将他们心底里最美好最真实的想法都讲给你听,那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朋友关系,也使我有无比幸福的感觉,其实这也是我保有一颗童心,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的原因么。周国片在他的散文《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中如是说:应该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而在每一个善良的的人心中,爱和善意是最自然的情感。可是在许多时候,我们宁愿把这种情感埋在心里,不向相关的人表达出来。有时候我们是顾不上表达,忙于做自己的事,似乎缺乏表达的机会。有时候我们是羞于表达,碍于一种反向的面子,似乎怕对方不在乎自己的表达甚至会感到唐突。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尤其有心理障碍,其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讲究老幼尊卑的传统文化,从小生活在连最亲的亲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缺乏情感语言交流的环境中,使得我们始终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情感。我必须承认,由于亲子关系的影响,我在情感表达方面是深受影响的,不仅羞于表达情感,就连正常表现和展现自己的自信心也是极度缺乏的。周国平在文章中还说到: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能独立到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而和孩子们在一块时,我们彼此能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来感受和共情时,表达和交换我们的善意和情感时,我们那种被彼此需要,被爱的情绪的表达所愉悦时,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情感创伤的修复。在这种爱的频率共通的过程中接纳自己,补偿自己需要的爱的表达。我把这种过程称之为重走自己的童年。
    以己之力能影响或改变身边的人,甚至能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让自己生命的宽度得到扩展,这也是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最近在学校家长课堂上听到的一句话,高度契合了三叶草三个核心的——爱心。
    同样在周国平的《爱使人富有》中写到: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必是收获。正是通过亲情,友爱等这些最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的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深深的爱着一个人,一些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的活了一场。
    于此,我们一直作为一个故事妈妈,享受这个过程,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友好,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各种爱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是幸福的。
作者: 乐果妈    时间: 2018-3-18 17:11
分享《特别的你》

近期学校组词家长们进行家庭教师的培训课程,我是其中一员。昨天来自东晓小学的科学老师刘老师给家长们分享了《成长的奥秘》,小个子的刘老师说自己还在成长中,所以她知道成长的奥秘。整个分享课程中,刘老师拿出科学、真人案例、八大智能、绘本故事等等信息,来证明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播放受精卵视频,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低概率事件,证明每个人都是30亿中的唯一!讲一个从小到大考试都只有40几分的人,却是音乐天才,写了很多歌曲,他是谁?他是周杰伦。讲述了一对智商70的父子,爸爸是知名潜能整合专家,儿子是麻省理工博士,因为他们都有了不起的父母,有耐性,有智慧,有方法,这是卢苏伟父子的故事。
刘老师在分享时,给大家带来了绘本故事《你很特别》。有一群叫做微美克的小木头人,每天作着同样的事:为人贴上金星贴纸或是灰点贴纸。漂亮的、漆色好的木头人会被贴星星;有才能的也会被贴星星。可是,那些什么都不会做的或是褪了色的,就会被贴丑丑的灰点贴纸。一个叫胖哥的微美克人,做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身上被贴太多的灰点,因此,他就不想出门了。他怕又做出什么傻事,那样别人就会再给他一个灰点。他甚至相信大家说的“他不是个好木头人。”这样一个举动,让我们想起来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有贴好孩子的标签,有贴坏孩子的标签,有贴调皮捣蛋的标签,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想任何一个孩子被贴满了灰点点时,真的会像胖哥一样,不再相信自己是个好孩子。

当胖哥有一天遇上了露西亚后,一切发生来改变。露西亚是个觉醒者,是个爱学习的人,她愿意听从木匠伊莱的忠告,不受他人星星或者灰点的影响,做最好的自己。此后,胖哥听从露西亚的话,找到了木匠伊莱。伊莱是微美克村的缔造者,他创造微美克人,可是他创造的每一个微美克人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大鼻子,有的大眼睛;有的个子高,有的个子矮;有人带帽子,有人穿外套……木匠伊莱让胖哥每天来找他,胖哥相信他是最特别的,相信伊莱爱他,胖哥每来见伊莱一次,身上的灰点点就会消失一个。

伊莱或许就是生活中的父母,如果我们能用爱和鼓励去面对一个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别的,相信自己就是与众不同,让孩子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前提是父母首先有这个认知,有这个想法,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观察孩子的优势智能,唤醒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发挥他的优势智能,像伊莱一样做父母,让孩子像露西亚一样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 湘宁妈    时间: 2018-3-18 20:35
最近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公司,陆陆续续的听了不少的网站,也翻了不少书。要说看得比较细的,数王芳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内容就如书,罗列了很多作者在和女儿的相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比如说,怎么学英语?上课为啥不爱发言?7岁前养成好的习惯?夏令营,去不去?。。。诸如这些很常见,但是又是见仁见智的答案,用絮絮叨叨的聊天式的话语,慢慢聊了出来。有些观点我是很认同的,但是再听听王芳的说法,可以再结合自己小孩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修正。亲子教育的路上,我在慢慢学习,慢慢摸索!
作者: nostagicanna    时间: 2018-3-18 21:18
很多年前,我还不知道世事,整天只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张爱玲地图》。   已经忘了是夏末还是秋初的午后,在图书馆冷清的藏书室里。我看着这本《张爱玲地图》,仿佛在跟真她走她的人生路程。我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我变得激进,变得无奈。我把心灵掏空,放进了过多的张式情感,以至于现在的我偶尔有类似多年前的感怀,如今被视为无聊的奢侈的自我消遣。   我从黄浦江边走过,在长江公寓门口停留,在朵云轩对面怔怔发呆,我把地图装进脑子,把情感收到心底。因为,它太奢侈,太沉重,太遥远。   我想一定是头顶的大风扇旋转得过快,已经把我的神志搅动得昏迷。窗外知了惨淡的叫声,提醒我这还不是秋天吧。可是为什么怎么冷呢?多少年前的我在图书馆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肉体和灵魂可以分开,而人们常说的灵魂离开,身体就会便凉,我在想是不是我的灵魂随着张去了外白渡桥了。   风还在轻轻地漂浮, 阳光臃懒地躲过枝叶的阻挡,飘到手中的书上,近近地跟随手指去赴张的路途。只是太轻太轻。她还不知道怎么稳定自己的步子的时候,风已经把她吹得摇摇晃晃。迷了我的眼。 伸手够到窗外上的树枝上的枯叶,我该把你摘下做书签,还是留你在树上,犹豫的瞬间,你已寿终正寝,飘落后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 eyretree2016    时间: 2018-3-18 21:30
《三块广告牌》:愤怒背后的爱与柔软 原创 2018-03-13 笑微鸟 候鸟飞流年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中,《敦刻尔克》、《寻梦环游记》都曾在国内上映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2018年年初,《三块广告牌》低调上映,随后在七项提名中获得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两项大奖,很多专业影评人对这部影片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有很大的不满和失落,但能在国内第一时间看到这部影片也算是影迷之幸事。对国内的春节档和三月档影片并没有太大兴趣的,强烈建议赶紧去看这部预计很快就要下线的佳作。    在影院看到结尾,女主米尔德里德·海耶斯(“女主”)和男警员狄克森(“狄克森”)开车到爱达荷州准备寻找个疑似罪犯的时候,我以为又有一幕高潮要掀开了,但是字幕出现了,电影戛然而止,前排的三位女士发出了和我一样“呀”的声音,旋即又有恍然大悟的赞叹。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作品,到结局仍然紧扣观众心弦,这部作品获奖无数,果然是实至名归。   该片在春节后上映,也没有在国内大作宣发,毕竟奥斯卡七项提名两项获奖已经是最大的名片了,但这部影片的题材确实不讨喜,有评论家把其归入暴力喜剧,百度百科把其成为犯罪剧情片,但无论怎么归类,这部影片的确讲述了一个在现实中的确会发生的悲伤的故事,和节日气氛有所不符,票房表现也比较一般。  影片中女主“怼天怼地”的行为有很多模糊的边界,但这种事情并不会因为虚构就丧失其社会现实基础,况且导演的侧重点在于事件和悲伤过后,而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加上所谓的暴力场景相比典型的暴力片来说也非常弱化了,所以把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另类母爱”的题材片,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叙事方式和节奏:轻重缓解拿捏有度、克制而不盲目煽情  和令人需要费尽脑回路需要跟上的种种复杂叙事方式不同(《敦刻尔克》的三条叙事线我都是在看评论时才明白),这部作品使用了很简单的时间叙事手法,对于主角女儿发生的悲剧现场很少还原,只是通过女主树立广告牌和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有几句简单的台词简明扼要的说明了事件原委。  我没记错的话影片唯一插叙的片段是女主回忆起女儿出事前问自己借车,自己没有同意,甚至和女儿还有一场激烈的争执,女儿自己抱怨说“我希望自己被强奸”,女主甚至也脱口而出“我也希望你被强奸”,这一幕的回忆交代了她愤怒的来源,源于自己内心的追悔,有青春期孩子,和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估计会有太多沉思。但除了这个回忆之外,家门口的秋千也会让人浮想联翩,无论是警长和狄克森来找她,她都会坐在秋千上和他们谈话,这个秋千总会我联想起她的女儿小时候和她在一起的甜蜜时光,但影片只字不提,没有提过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女儿的友好时刻,反而通过其前夫之口叙述女儿不想和妈妈一起住的往事来加深其愧疚。不煽情,留白,克制,这是讲故事的高明手段,与其说满,不如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影片其余的故事情节都像是戏剧一样,一幕一幕徐徐展开,高潮然后反转,作者很明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煽情,不做任何道德评价,但又在无处不在的细节之外表达着更多的内涵。  因为整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发生的大背景(美国有色人种被歧视,同性恋被歧视,警局不作为等)却是又是真实存在的,资讯不发达的时代,广告牌虽然树立在鲜有人开车经过的小道,但小镇的居民依然可以通过电视转播而知晓并有自己的立场。    女主租赁广告牌刊登质问警局的标语,广告商也有勇气承接(面对警察的质问,他的确做过法律检索,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警员迪克森找广告商麻烦,广告商很硬气→局长威洛比去找女主,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并讲述了破案之难→女主用电钻钻了牙医的指甲,威洛比在审讯女主时口喷鲜血→女主无钱续租,神秘人士帮助→威洛比自杀,迪克森怒砸广告商,以小事抓捕女主朋友,广告牌被烧→女主怒烧警察局,迪克森不幸被烧伤,女主发现是前夫烧了广告牌→却放弃和前夫对峙,发现续租费用来自威洛比,迪克森无意间听到退伍军人炫耀自己强奸某女孩,获取DNA进行检验→和女主拉近距离,嫌疑人有不在场证明→两人决定私法救济(未知)→影片结束。    整部作品叙事节奏紧凑扣人心弦,观众一方面被凶手到底是谁而揪心,另一方面又为警局和女主的冲突而吸引,女主火烧警局最后没有被制裁也是脱离于法律体系的一种评价,毕竟整部影片都隐隐的讽刺法律的工具化。   完美的配乐  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的结合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化学作用,在开头,灰蒙蒙的场景中响起久远的爱尔兰女声,低吟浅唱,主角出场,没有语言,只有延伸和开车动作,字幕中出现的歌词“当真挚的心已枯萎,所爱的人已逝去,谁还愿留在,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这首配乐是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所选,这位来自爱尔兰的导演对自己国度文化的热爱和运用也让人印象深刻。    Last Rose of Summer (Thomas Moore) Renée Fleming;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Jeffrey Tate -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感受一下这平静的女声和木管的伴奏和即将到来的冲突之间的张力,以静来烘托背后激烈的人物内心和情节氛围。  广告牌被烧,女主奋力扑火,场面热烈但没有对白也没有旁白,音乐恰如其分的出现,这是电影作曲Carter Burwell为影片创作的宣战主题配乐之一,该乐曲节奏紧密,高亢,预示着人物内心情绪的愤怒到达了极点,无言胜千言。    Billboards On Fire Carter Burwell -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配乐方面的研究我不是很专业,做检索工作的时候发现了“影乐志”公众号发表的一篇名为“《三块广告牌》作曲为你解读电影里的乐与歌”的文章,作者透过对Carter Burwell的专访深度解析了作曲家和导演为影片选择配乐的精心历程。  愤怒只是外壳,爱与转变才是初心  虽然整部影片有着超级愤怒的外壳,女主的愤怒始终是全片得以进行的情感来源,但在这深深的愤怒背后,是处于对爱女失而不能复得的自责;  女主和前夫剑拔弩张,对自己不支持的儿子瞬间就来保护妈妈,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女主看到广告商办公室一只仰面的虫子,用手轻轻的把它翻过来,是女主内心的善良;  女主在广告牌下看到一只突然出现的小鹿,忍不住哭泣,把小鹿当成去世的女儿倾诉心声,是女主的脆弱;  女主看到威洛比警长口吐鲜血脸上的关心和担忧;广告商看到被烧伤的曾经打过自己的警长,忍住愤怒为其提供一杯橙汁,是理解和宽容;  树立了广告牌却接二连三的被打击,女主在床边让两只有兔子图案的脱鞋自言自语,是压力和愤怒下的诙谐与幽默;  自杀的警长留给妻子、女主和迪克森三封信,每一封都透露着真情与理解…….  一部节奏紧凑冲突不断的所谓“暴力剧情”片中仍然有彰显人的感情的小细节,这和一部分纯粹彰显暴力美学的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    影片的最后,一向懒散歧视有色人种和同性恋的狄克森开始懂得带着爱和智慧来寻找真凶;一向怒气腾腾的女主在看似要向前夫砸啤酒瓶的时候,却因为前夫的小女友说的“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而放下了酒瓶;女主的儿子虽然不赞同妈妈在广告牌上刊登标语的行为,但在广告牌被烧的时候,还是回家取来了灭火器;对狄克森一直充满怒气的女主向狄克森坦陈自己放火烧了警局,狄克森的一句“不然还有谁呢”让女主面露笑容,整部影片笑容不超过四次的女主,或许是时候卸下内心的愤怒,尝试与内心的追悔和愧疚和解了吧。  这些戏剧性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的转变可以理解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我们无法用狂暴来形容女主,无法用狭隘来形容狄克森,人性本身就是立体和多样的,单纯的脸谱化的人设会让人犹如看到了静止的画作一般觉得虚假而造作。表面善良的人未必内心没有愤怒,看起来愤怒的人未必内心没有善良,不轻易的去评价他人,周到的理解身边的人,才会对世界有更深和更柔软的认知。  很多电影可以成为消遣,很多killtime的无脑作品也是大有市场,但对一个春节贡献了几十亿票房的中国观众来说,在金钱付出的背后,必定会伴随审美趣味的提升和对影片质量的高要求。一部影片,至少要让在影院的脱离现实的时光值得度过,在走出影院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可以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样的艺术才是和现实发生了互动的艺术,才足以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 小丁丁妈妈    时间: 2018-3-18 22:11
这一期的主题很宽,适合各种写。前面看的书不想写,但是今天在《有书》中看到一篇文章“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50岁婆婆的一番话,刷爆朋友圈!自己付出大半辈子给家庭,当儿子带着女朋友来到家里见父母时,惊喜又担忧的心情而百感交集。于是我今天就在与大丁说,要是小丁有一天带个女朋友回来了,我们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大丁说我想多了,孩子还很小。我只是一笑,时间一逝而过,十年,十五年很快就过去的。今天在做饭时,姐姐打电话来说道:我们三兄妹中,哥哥二个女儿,她自己二个女儿,就我一个儿子。以后我哥在过年过节时有四个人回去看他,她也是一样的。就只有我,过年过节时,儿子会去别人家。如果要是以后要是老了,只有你们二个在家过年时,可以去她家里。我也说,是的,儿子都是帮别人养的,女儿却是在招一个人进来!说多了都是泪啊,现在以优秀人员的标准在培养着一个儿子,以后对别人的父母肯定好过自己的父母!我怎么感觉我姐是在向我炫耀呢?
作者: 天静    时间: 2018-3-18 23:25
3.18
看微信,知道李敖仙逝了,今晚就写一下我第一次读李敖的书吧,不是最近读的,教主多多放过。
那个时候上高一,受语文老师的影响,读了李敖的书《丑陋的中国人》,那个时候,还没有余钱买书,是从一个高干家庭的同学那里借过来看的,当时内心还是一片白纸,很单纯也很听话,是那种乖乖的三好学生。看着李敖把中国人的丑陋人选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回想一下自己,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很忌讳也很自卑一些事情啊,这不就是书里面说的虚伪吗?
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的学会接纳自己,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后来,我回到母校教高一,我也向我的学生隆重推荐了《丑陋的中国人》,会不会也给他们稚嫩的心灵当头一棒?我不知道了,只是觉得,早一点看书总比晚一点好。

今晚看着他的新闻,很多名嘴都写了他生前喷够了人,现在死后被人毫不留情地喷。anyway,想起他的《丑陋中国人》给我震撼乃至让我更深入思考人不虚伪,接纳已经发生的和坦然面对,还是很有用处的。
特意记之。
作者: aya93    时间: 2018-3-18 23:28
很早看过熊亮的都是第一名
暗自对照感慨 告诫自己以此为诫
这两天 跨刀主持人
看到起点谆谆教诲 摆手摆脚的虎爸虎妈
看到终点竭尽全力 声嘶呼喊快超他超她
默默感慨 孩子们 你们真累!
你们脚下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车子
你们还要背负爸爸妈妈的“殷切”期望……
再次 重温这本书
都是第一 又能怎样?
造星家庭 能有几多?
给孩子们一点时间 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
给孩子们一点信任 相信小小的他和她“能”
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
这一圈跑的比上一圈认真一些
妈妈们 在终点 给孩子一个拥抱
他和她也许不是第一
但你确是他和她的唯一
今日的21114步小感
2018.3.17

1521299088156share.jpg (27.37 KB, 下载次数: 279)

1521299088156share.jpg

作者: summermai    时间: 2018-3-18 23:45
麦草香馨

        最近听了一首歌格外感动,这首歌就是曹轩宾在《经典咏流传》里唱的《别君叹》。
        甫一开腔,我便被他一口秦韵震撼了。全曲开篇用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下就把人拉进“渭城朝雨”“西出阳关”的情境之中,钢琴与八百年的古琴相结合,把那份悠远诉说地荡气回肠。
        曹轩宾的声音里透着苍凉与不舍,把酒相送,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望前路珍重,不知再见是何年,真真唱出了王维诗中自有的深挚的惜别之情。
        歌曲的后半段,由同是西安人的著名摄影师李奇赋新词,却与前诗的意境相呼应,一点也不突兀。后半程曲意更婉转,也更动人。
        我在朋友圈转发了这首歌,有朋友告诉我,她听哭了。我也每次听都是几欲落泪,好听的歌总是让人感动。也许是因为我身在外乡,听见陕音格外亲切;也许是因为我年岁已涨,听见别离格外动情。“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特别喜欢这最后两句,听过一遍就记住了。
        让我很高兴的是,宝哥也很喜欢这首《别君叹》,竟然比我记得还快还熟,看来喜爱经典果然不分年龄。


                 别君叹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
        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事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作者: 核桃小怡子    时间: 2018-3-19 00:01
写写写3.12-3.18书怡 养育孩子的路上,初为父母,我总是在问:在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同时,如何恰当的树立一定的规则?爱和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小小婴儿来到世上,我们应该坚持的底线和原则是什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团队领衔的“Boston Bascis”给出了五句箴言:“Maximize love,manage stress";"talk, sing and point";"count,group and compare";" Explore through movement and play";"read and discuss stories".这五句话,醍醐灌顶般概括了孩子三岁前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第一条,除了处理自我情绪,还要注意在给孩子慢慢建立一些规则时,不要忘记不能牺牲与孩子的感情链接为代价(虽然我也在尝试)。很多时候,放弃与孩子对立,矛盾自然解开了。比如我家宝宝喜欢洗完澡在床上裸奔半个多小时,我经常担心他感冒,冬天开暖气,夏天关窗户,但有时三五分钟过去,他还不愿意穿、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过去,我不在于他对峙,不在生气不理他,反而陪着他疯,到后来他总是玩够了乖乖穿上衣服。不管是让他穿衣服还是陪着疯玩儿,妈妈眼里都是爱他,可宝宝眼里不懂妈妈为什么因为自己不穿衣服就生气,他不明白不穿衣服可能生病的后果,他关心的是此次此刻妈妈有没有陪着我玩儿。
作者: 一一妈09    时间: 2018-3-19 07:30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这是登山队队长分享给大家的一首不是新歌的歌,我听了很久,每次都觉得很好听,听了这首歌就是像是在解读生活,登山的路很长,需要慢慢的走,生活的路是一条长长的路也需要慢慢的走,是生活就会有伤痕,有伤就要轻轻的揉。一直听,一直喜欢。
《接纳力》最近一直在看,虽然还没看完,有些章节却被我重复的看,慢慢的消化。
作者: 心妍    时间: 2018-3-19 13:28
《爱的艺术》      年前老师突然组织了一次读书会,共读的书是弗洛母《爱的艺术》。这场读书会的原因是因为老师1个月内接到了20多起关于婚姻咨询,大多数为女性。于是她想到了这本多年前读到的经典书。所谓经典,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会给我们正确的指引和方向。小时候深受言情小说和韩剧的毒,在情感上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殊不知爱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在我们不断的失败经验中,直到下意识的在伴侣身上不再寻找依赖父母之爱的模式,我们才会真正看到和找到自己的爱的能力。弗洛母用一生的努力和对爱的执着和追寻历经4段婚姻和痛苦,发现了爱的能力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爱的能力。而且,人类,所有的爱,两性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朋友之间,我们和其他人,万事万物之间,是想通的。还在阅读中,要仔细再品味品味……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