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1460|回复: 14

写写写第五期第四轮第五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4 2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在三叶草的草籽肯定都是爱学习的人,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过往线上线下听过学过的课程,大家是如何消化和内化的?检验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输出,在以往学过的课程中,大家有结合工作和生活做出输出的有哪些?我是学了不少课程,但是用到和内化的少之又少,想跟大家学习学习如何更好的去消化学过的课程。
发表于 2019-3-8 1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学习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个人所需。不过随着个人年岁增长,时间、精力的必然缩减,学习的类型和内容也是像金字塔一样的逐渐细化吧。我很佩服那些什么都学什么都懂的人,但就我自己而言,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在做拓展,一定是会用到的。所以我的学习比较功利,但考虑到目前在做的事情也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学的内容也就结合了兴趣和实际价值,变得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所以不管是对课程的选择,还是在听课过程对细听内容的选择(部分内容听过就算了),又或者是对课后反刍内容的选择(针对随堂笔记再进行整理笔记),整个过程都是有筛选的。能够和本身已知经验相结合的东西、已经明确知道是可以用到的东西,会在选择的第一梯队,进行详细的整理。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处于第二梯队。
精心整理过的笔记,无论什么时候翻看,都能够获得新知。又或者是最近有了新的实践和新的学习,再翻看从前课程的笔记,一定有很多可以重新认识和结合的地方。笔记是常翻常新的,前提是必须整理好。我不会画图,如果会画图,相信笔记一定更好用。
然后就是用起来。找一切机会去运用,要么和别人讲,要么写出来,要么用到实际工作里面。这能帮助记忆和理解。有时候我会尝试将看过的书、听完的课分享给周边的人听,然后一起讨论(读书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有时候我会把刚学习到的东西加入到现有的课程里面去。因为前面说过的,我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和目前工作相关的,所以想要找到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容易,这大概也是一个优势。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22: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2月18日星期一】春天来了,《风是什么颜色》?
     就因为在书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有忘掉你的书颜,一遍又一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因为上帝关闭了“你”心灵的窗户,“你”只能紧闭双眼,迈开脚步,走着走着,询问《风是什么颜色》:问小狗,问小狼;问大象,问村民;问窗,问雨,问小蜜蜂;问溪水、小鱼、大树、苹果,问大巨人……原来风的颜色就如五彩的书!拿起它,拔动书边,任一页页在指尖翻飞,书的风轻拂脸面、鼻尖,闻到了书风的味道,“看”到了风的颜色!
张开五指,轻轻放在书面,却盖不住封面特别有冲击力的那片绿,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某组织盲人志愿者的绿色宣言——虽然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但我们希望世界充满绿色!那个占满封面的、穿着全身绿衣黑靴子的、紧闭双眼的小男孩抱着双膝坐在地上,一脸迷茫,是在思考“风是什么颜色”吧?可惜,关闭了心灵窗户的双眼看不见!我紧闭双眼,提出右手,凭着印象,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细细抚摸,偶而睁眼确定——头发,眉毛,眼睫毛,眼睛,鼻孔,嘴巴……咦?那是盲文?什么意思?对于盲文我是个“盲人”,虽然我能看见它,但我不认识它!和盲人心中风是什么颜色一样,是个难解的谜!正如正文前短诗所说:看不见风的样子,只听到它吹来了什么。听不到风的声音,只看到它吹走了什么。
一遍又一遍赏读后,闭上眼,轻轻抚摸书的每一页,啊,看到了,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百花颜色,遮天蔽月的森林颜色,圆圆滑滑的鹅卵石颜色;天的深蓝,布的赤橙黄绿,太阳的温暖金黄,苹果的鲜红……就算是上帝有点偏心,我们仍要坚信上帝只是“别有用心”:就算只是一个盲老人,只会说“我什么也看不见”而无法收获分文;但仍会有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给他赋诗“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从而,让路人在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仿佛就在眼前;体验到眼前的盲老人却“什么都看不见”是多么可以怜,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情不自禁伸出援手!故,就算是“看不见风的样子,只听到它吹来了什么”,就算是“听不到风的声音,只看到它吹走了什么”,仍要坚信可以用诗般想象去体悟“风的颜色”!
就算上帝“别有用心”关闭了我们的眼帘,不用气馁,风的颜色仍然可以闻到,可以摸到,可以想到……

发表于 2019-3-10 11:4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参加的课程和培训不算太多,学习的东西当我觉得很需要时才会去参加课程,因为学习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平衡工作家庭还有学习之间,更需要合理的利用时间,那些迫切需要的学习再去参加。我非常喜欢用闲暇的时间去看和学习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兴趣一直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之后的内化和应用,最近在学习心理学课程,一边学一边应用课程里的方法来分析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在学着用不同的角度对比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同一件事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一边学一边用。我觉得这样才是最适合我的内化方法,真正的用起来,不断的练习。
发表于 2019-3-10 14:1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周主题真是直戳内心,一直在学学学的路上,可是运用得并不好,比如去年的思维导图课,快读,刚学完学习热情很高,会经常画一些图,看一些书,可是一段时间后就又放下了,没有持续坚持。。。  但是带着目的去学效果就会好很多,之前上正面管教课,学完了会根据孩子,家庭出现的问题而想我该怎么做?会去翻学习记录,慢慢的就会养成习惯,从而内化就会好一些  所以,选择自己急需要用的去学,学了就用,这样吸收率高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4:2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跟性格有关,我会在自我觉醒上花很多时间。对于本期的主题,源于我自己学了不少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学完后用的少,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内容慢慢就忘记了。过年期间看了《颠覆平庸》这本书,里面有给到一些内化输出的方法。看完后再去回首看过往的学习,发现内化的太少了。现在我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一个兴趣点去突破,跟以往想一口吃成胖子的学习不同。年后开始专注于一项想学习的课程,花比较集中的时间去系统学习,也试着跟着课程作业做了对应的输出。这样一来,发现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自己会有意去运用了。想要学好一项课程,需要花时间先系统的去学习一遍再花时间去给自己复盘。就是学完后,自己再去找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运用的点。这个点反复运用你就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了。另外,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大脑学起来会觉得轻松,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感兴趣的点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学习后也更加有兴趣去做分享,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发表于 2019-3-10 14:44: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得不赞古人的智慧,把知识的内化用诗的语言告诉后人。三叶草是我最美的邂逅和遇见,它就像给我们的阅读尤其是童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老师们的侃侃而谈,对如何做阅读娓娓道来,这都得益于她们不仅仅是说,她们更在践行,在用实际行动去做,去总结。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推广阅读。故事会,品读会是我感受最深的两个活动。故事会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胆量,还让我们不断地发散思维,我把故事会当成了跟孩子们聊天,而老师们精心推荐的绘本就是我跟孩子们沟通的桥梁,我们彼此都在受益!品读会则更像是思辨会,成人围坐在一起读童书,也可以这么精彩!这期龙岗站的品读会,我们在讨论艾特和赛娜鼠这套书时,站长艾艾带给我们全新解读,人文关怀,这个角度升华地太好了,大家都听得入迷了。一个优秀的绘本作家,不仅可以把故事的趣味带给孩子。还可以把故事深层次的东西带给成人,这就是魅力,这就是好绘本。希望以后我们国家能有越来越多杰出的绘本家,跟着这么一个用心推广亲子阅读的组织的步伐前进,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曾淑娴
发表于 2019-3-10 20:4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了妈后才明白,金星挑舞蹈演员,为何钟爱当妈的女人,因为妈妈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角色,想学什么,一般都会用心学好,而且效率很高,成果很好。 成为妈妈的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也认识了很多有想法正能量爆棚的人,很喜欢跟他们聊天,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想成为更有智慧的女人。 有时候看一本书能改变一生,有时候跟人聊天也会让人浑身舒畅,充满激情。别人的故事,对我们而言,是借鉴是参考,也可能是一种反思。 所以有时候学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转化成了积累和信心,无需正儿八经地去找方式内化,那些育儿知识也是,如果全部照搬到孩子身上,不一定合适,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
发表于 2019-3-10 21:1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认不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但我属于感悟力强,常常是靠第六感生存的人学习任何东西如果能触动我内心的感受,激发我的兴趣,联想力爆发的一瞬间,所有知识都在脑袋里爆炸,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链接能力比较强,时常会把所学的东西和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这都属于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很少刻意学习,但我认可知识需要反复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解消化,也许某天顿悟,打通脉络,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写文章时突然想到孩提时期,适合小孩阅读的书不多,无聊时只能反复阅读某一本书,直至每个字都能背下来,到如今都印象深刻,这样才是应有的学习态度,不贪多,每本书都吃透,自然就懂了,也能运用。现在精神食粮丰富了,很大程度上拜商业发达所赐,我们可选择的书越来越多,泛读多,精度少,探讨的机会更少,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完全学会说来听听,透过探讨而让自己更深度思考的能力有限,总在跟个人较劲,很多时候学习都停留在表层,无法体会到深入学习的乐趣,这也可能是大家不断追逐各类课程,而没有内化的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19-3-10 21:3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各种各样的课程太多了,要有选择性地去选择课程。而且微信课感受不好,回放起来很费劲,听语音感觉也不如文字版吸收效率高,所以现在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体课听的时候更专注,也更愿意去内化行为。 此外,内化还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通过讲课漏气内化知识,而且即使有机会,领悟的程度也不一定到达可以讲课的水平。自己先得有一缸水,才能端得出一碗水,而这一缸水必然是如岩洞里的水滴一般,日复一日、经过各种条件的练习才达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14:47 , Processed in 0.05886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