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20599|回复: 37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8年共读计划第2期:《说来听听》实操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8 23: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参加共读计划第2期《说来听听》的亲,按照原来的共读方案,是有实操作业的,请大家在此跟帖贴上作业。付上共读方案作业的要求:
实操书《水公主》or《已经说过晚安了》,根据自己实操对象选择一本,要求从三个维度完成一个实操:                                               
   A、做这个实操方案的背景、初衷等 + 绘本实操方案。(提交word文档)                                               
   B、实操一场(要有图片,可以是自己的小孩,一个孩子也行)。                                               
   C、实操的问答实录和总结反思(不少于1000字)。                                               

大家加油啊,期待大家的实操硕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3: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听听之《木兰辞》大剖析——2017年5月中旬做的实操实录

选择《木兰辞》的背景说
话说5月13日下午高级班上了阿甲老师的课,阿甲老师吟唱了《木兰辞》让我那很喜欢木兰辞的心再度活跃起来,我记得是初中学过的吧,我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章句,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果敢做法甚是钦佩。上课的时候,我是用手机录了阿甲老师的吟唱,下课回到家,马上跟两个孩子播放,孩子们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我就趁机把这个北朝民歌的花木兰光辉事迹说了一下,手上没有《木兰辞》文本,直接百度,截图,领着孩子就读了起来。

“唧唧复唧唧”,儿子一听就很好笑,八月份就8岁的他对两性器官可能格外留意,这“唧唧复唧唧”读起来觉得这好像在说男孩子的jiji,所以笑得格外纯真开心,我就怕他不笑,这一笑,就代表了他很容易就上钩了,呵呵,轮到为娘我不怀好意地笑了。

第二天周日晚上,我们回香港的路上,地铁人少,就那么拿着手机上的截屏背了起来,儿子背会第一段,再花了两个晚上,我们全部背完了,女儿也自己背完了。这个周日5月21日,刚好我也看完了《说来听听  儿童、阅读与讨论》,这边书讲阅读讨论等实操的方法论挺好的,再加上看了三叶草公众号里面有讲福田站《说来听听与很饿的狼》的记录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做一下,说做就做,孩子们起来吃过早餐后,我们三人就在吃饭的餐桌上围坐着,实践《说来听听》。

我们三人先读一遍,培养一下情绪,读完后就掌声自己鼓励。
我是妈妈,主持人
  • 读完这首诗,觉得它是讲什么的诗?请说来听听。
儿子:妈妈,这是歌,民歌,不是诗,好不?没常识!
妈妈:(脸上瀑布汗,内心是窃喜的,8岁的儿子可以分别他背过的诗歌跟这个民歌的区别,有什么不值得高兴呢,哈哈哈。)是哦,它跟《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它是北朝民歌(儿子跟我几乎同时讲出这北朝民歌四个字)
女儿:没有回答。

  • 你们读完这首民歌了,喜欢这民歌的哪些地方?
女儿:我喜欢里面很多对偶,很容易记。不像平常的没有规律的诗歌很难背,这个很多句子有关联,对偶,很容易记住和背诵。
妈妈:对偶!棒!你能知道这个修辞手法。
爸爸:(在远处看手机,忍不住插嘴)什么是对偶!
儿子:老爸,对偶都不知道啊?!哎……  
姐姐:老爸,我真为你的智商感到担忧……
妈妈:好想求爸爸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哈哈哈哈哈。
妈妈: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了,对偶就是“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比如我们背过的诗歌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每一个词对得很工整,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工工整整的。
妈妈:表扬姐姐提出这么好的修辞方法的同时,妈妈有要跟你们指出,这首民歌里面,对偶真不是它的修辞特点,它的修辞比较特出的是顶针。所谓的顶针就是古代用针线缝衣服,后面的一针就是顶着前面一针的尾巴缝起而得名,这种修辞方法就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比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来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妈妈:女儿,刚刚你说容易背诵,你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吗?
女儿: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两句,很容易背,我一下子背下来了。
妈妈:弟弟,你说,你喜欢那几句?
儿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他说喜欢这句是没有道理的。姐姐就说这句很有气势。儿子一向喜欢打仗之类的活动,曾经还指着地球仪跟我说,为什么俄罗斯那么大,能不能跟他打仗打赢了掠夺一些土地回来给中国?哈哈哈,都是讲春秋战国那段历史打胜仗就可以让对方割地求和毒害了他弱小的心灵。


  • 这首民歌,有什么地方看不懂或者不明白的?
女儿:“愿为市鞍马”,“市鞍马”是啥意思?
妈妈:哦,很好的。顺便在这个句子里面画了一下,这里“市”,本来就是市场,是一个名字,这里用作动词,解为“买”。愿意为父亲买马买鞍,然后代父从军。
妈妈:姐姐深入思考了,表扬姐姐。弟弟,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
儿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妈妈:很好。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这里表现了花木兰很愿意为国去打仗,也表达了去打仗过程中,路途是很艰辛劳苦的。
妈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什么意思?妈妈读了一下这个解释,还补充了打更的声音和古代打更的知识。【打更】旧时把一夜分做五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叫打更。打落更(晚上七点)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打四更(凌晨一点)打五更(凌晨三点)。

  • 这首民歌,有没有一些重复出现在诗篇中的固定模式?
女儿: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个时候,儿子有一点坐不住了,问非所答。于是,我们三个人又一起读了一段“爷娘闻女来”这一段。

儿子可以回复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这里,孩子们还讲了“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是固定模式,我说,这是顶针,顺便再提起顶针修辞手法,也还说了这种顶针的修辞手法,让孩子们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记,哈。两个孩子连连点头。

  • 我们背过很多诗歌了,有没有跟这里的模式有相似的?
这里孩子们没有讲得出来,我就引了几首有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诗歌给他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等。

6、《木兰辞》里面的一些描写有没有跟我们自身经历差不多的?
这里,主要围绕着花木兰放弃仕途胜利回故里,父母远远来迎接,姐姐装扮好见妹妹,弟弟杀猪杀羊来款待姐姐。从这里来引申到我们回老家,老家的人都给我们最好的吃,最好的玩,体现他们爱我们,;我们回外公外婆家,他们凌晨起来杀鸡杀鹅,做最好吃的烧鹅给我们吃,我们回家就喜庆高兴,这就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感情,跟这花木兰回家,家里人全部爱着她,欢腾团聚的喜庆是一样的。

后记,这个《说来听听》真的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对于一些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或者老师指导阅读课程,都是一个很好的操作典范。在这里,大力推进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3: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听听之《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的实操记录
   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 黎云青(天静)
一、     选择这绘本做实操环节的背景。
1、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或者故事妈妈,大家不可能不知道李欧·李奥尼,我是很多年前就买了他的全集,放在家里。上次受邀去广西钦州做阅读交流的高铁上,我看了《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是讲一位将退休的老师带领一个幼儿园班共读李欧·李奥尼全套作品的实录,里面记录了孩子弥足珍贵的语言。当时,我看这本书基本是看出眼泪的,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对朋友间的包容、嫉妒、友爱等看得有我们大人的理解水平,那是很让人吃惊的。最近我们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领读者项目第二期共读《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我做领读者,很久之前,我看了这本书,还没有很深刻理解,艾登·钱伯斯说的“儿童是天生的评论家”的观点,这次重看《说来听听》,在联系之前看过的《共读绘本的一年》,似乎更加了解和相信“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就是天生的评论家”。我内心一直有个想法:找机会,我要看看我周围的孩子是否在我的引导下,能说出一些让人惊喜的观点,是否真的够上作者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评论家”。这次寒假在深圳的家收拾书柜,我又重新看了之前买下的李欧·李奥尼好几本作品,如《一寸虫》《蒂莉和高墙》《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突然,我就有灵感了,我要从这里找一本书做实操。开始,我看了《蒂莉和高墙》,这本可引申的也多;再看了《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似乎更加合适我要实操的对象。
2、《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内容简介:小老鼠亚历山大总是被人追打,而他的朋友发条老鼠威利,却是小女孩安妮心爱的玩具。亚历山大羡慕极了,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只发条老鼠,被人抱着,被人爱。可就在魔法蜥蜴要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他却改变了主意……
3、李欧·李奥尼简介:[美]李欧·李奥尼
1910年5月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李奥尼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艺术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曾任美国《财富》杂志设计主管长达10年。其间,他多次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个人画展、设计展,并曾担任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1953年度国际设计大会主席。1955年获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协会广告制作美术指导奖、1956年获建筑联盟奖。1984年获颁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奖时,他受到这样的评价: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创作,对设计领域的领导和人才培养,以及通过为孩子们创作绘本,深深地影响了至少三代人。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作品。
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纽约时报》曾不惜溢美之词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如果绘本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李欧·李奥尼则是这种风格的大家。”
他的绘本获奖无数,其中《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分别于1961年、1964年、1968年及1970年四次获得美国凯迪克大奖。1999年10月,这位被誉为“色彩魔术师”的绘本大师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内页插图
二、     实操对象分析。
这次实操是在我妈妈的家里,实操的对象就是我姐姐儿子(二年级)+妹妹儿子(二年级)+我儿子(三年级)。姐姐是东莞市大岭山镇重点初中的语文老师,平时有对儿子做阅读普及的,不过家里都是大人,只有这个儿子是孩子,平常都把这个孩子当做小宝宝看;妹妹是忙碌的银行行长,平时基本就是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很少有在阅读或者沟通上做引导;我的儿子,一直跟着我做各种阅读活动或者阅读实验,应该很了解我的引导风格。
这样一直很友好一直嘻嘻哈哈长大的三兄弟,会在“说来听听”的框架下,被我引导出什么讨论情况呢?我还是很期待。
三、              结合文本的“说来听听”问题设想。
刚开始,我就按照《说来听听》第127页问四个基本问题。
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后来又想,这样还不能更好地切换到这绘本的核心里,因为这本书,书腰上就是写着“关于友情的经典寓言”。书后面有读者评论说“李奥尼讲述的故事会总是在探讨友情、宽容、自我认同等重要而深刻的话题,这些也是孩子们非常有必要了解的。《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是其中我认为最深刻,最能打动人的一部”。刚好这三兄弟是一起长大的,讨论友情,说不定有新的发现呢。最后,我决定,从三个维度来问我的问题。
1、  基本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说。
2、  概论性问题,让我看看孩子对这本书是否理解。
3、  书本与我联系的问题:看看孩子会不会从书读到自己读到一些新想法。
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四、     阅读讨论会实录
先跟大家讲完这个故事。
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再实操“说来听听”讨论。
(一)这本书总共有多少个角色,你喜欢哪一个?说来听听
先一起读了这本书的名字,然后回忆有四个角色:亚历山大、发条老鼠威利、安妮、魔法蜥蜴。然后就问喜欢哪一个角色。
政:喜欢魔法蜥蜴,因为它能把一种动物变成另外一种动物。
支持人:如果可以跟魔法蜥蜴许愿,你想变成什么?
政:造世者
维:喜欢魔法蜥蜴,因为可以把一种动物变成另外一种动物。
支持人:如果可以跟魔法蜥蜴许愿,你想变成什么?
维:创世人
熙:亚历山大,因为我觉得他很可怜,他住在一个黑洞里,没有吃的,为了一点面包屑而受到人四处追赶,他很可怜,所以我最喜欢他。
支持人:你觉得他最可怜,想给他一点温暖,所以你最喜欢他。嗯,很善良的想法。
(二)这本书,你喜欢这本书什么地方?
熙:(最积极发言的,每次都马上就举手的)我喜欢鹅卵石这里。
主持人:你能描述一下吗?
熙:压力山上去寻找紫色鹅卵石,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又饿又累,他找不到,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主持人:“垂头丧气”这个词用得很好,表扬你,给你点赞。
维:我喜欢他被人类驱赶的地方。因为他被人驱赶,他慌慌张张,有多快跑多快。
政:我喜欢鹅卵石那一段。
主持人:你喜欢发现鹅卵石的那一段,因为发现了鹅卵石就等于?
政:有希望。
主持人:很好。
(三 )这本书,你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
熙:发条老鼠威利有人很疼,睡在暖暖的白床上,人人都爱他。可是亚历山大却什么都没有,找一点面包屑还要被驱赶,我不喜欢这些。
主持人:因为威利很幸福,亚历山大连一个爱他的人都没有,他太惨了,这样对比太强烈了,你不喜欢这样惨的情节,对不对?
熙:嗯。
维: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我表弟喜欢的地方。
主持人:那是什么地方呢?
维:亚历山大去找鹅卵石,一天两天都没有找到,非常的累,他肯定感受到了绝望。
主持人:阿政,你有没有不喜欢的呢?
政:老鼠要去偷事物,我不喜欢这个。
主持人:好。
(四 )这本书,有没有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维:什么是出乎意料?
主持人:出乎意料就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熙(第一个举手,很积极):就是亚历山大在箱子旁边看到一颗紫色的小小的鹅卵石!
主持人:哦,你觉得找了那么就都找不到的鹅卵石居然在箱子旁边被发现,很让人出乎意料,真的好棒!
熙(点头):是的。
主持人:维维,你呢?
维(作思考状):让我想一想,哦,我想到了,那个魔法蜥蜴。本来蜥蜴是不会魔法的,而这个蜥蜴却会魔法而且是彩色的。
政:没有回答。(主持人觉得他其实是没有认真思考)
(五)这本书,有没有让你不明白的地方?
大家都说没有。
(六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在书里有没有地方跟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人有相似的地方?
齐答没有。
主持人:没有?或者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书里的角色,比如安妮,大家觉得安妮是什么样的人?
政:不知道。
维:喜新厌旧的人。
熙:她很喜欢威利也特别疼爱他。但是为了一个生日会,她把他丢进箱子里。
主持人:哦,你是说,安妮在生日会上收到很多礼物,她爱上新礼物,把旧的礼物都放进箱子里啦。
熙:嗯。
支持人:那么威利呢?威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政:威利是特别特别喜欢炫耀的人。
维:威利是一个特别特别善良的人。
(七)有没有发现故事重复出现的词语?各代表什么情况或者感情?
主持人:有没有发现故事重复出现的词语?各代表什么情况或者感情?
齐回答:“有多快跑多快”。(在讲故事的时候就有意识加重了这两句话,孩子们有印象。)
主持人:很好。我们来看看第一句。
政:有多快跑多快,就代表着逃命。
熙:阿政只说对了一半。这里除了表示逃命,还表示他跑得飞快!
维:他跑得快是因为他腿短跑不快,他能跑多少就跑多少。
支持人:其实刚才来到阿政这里已经讲出来了,他拼尽全力去跑,就是为了逃命。
支持人:我们再看看第二句。(一起读了一遍)
熙(很积极地举手,一直示意老师他很想回答):他很想回去看看威利有没有变成真的老鼠而不是发条老师。
主持人:哦,很好,他很想跑回去一探究竟,到底威利有没有变成真的老鼠。
主持人:维维你认为呢?
维:都被他说了。
支持人:你也可以自己再说一遍。
维:那我说一点别的,他是想验证一下那个魔法蜥蜴是不是“水货”。
支持人:他想跑回去看看魔法蜥蜴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对不对?
维:嗯。
政:听到“水货”就笑。
政:他很想验证一下。
支持人:他很想验证一下威利是不是真的变成了真的老鼠。好。
(八)亚历山大和威利本来是好朋友,在真的拿着紫色鹅卵石向魔法蜥蜴许愿的时候,为什么亚历山大没有许初始的愿望而变化成别的愿望?思考一下。
熙(急切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还说已经思考完毕):如果变成发条老鼠,安妮再生日的话,他就会被扔进旧盒子里面了。
政(第一次主动说):我知道我知道,如果他变成发条老鼠的话,他要依靠人类才能动起来,他就是不能自己动了。
维:变成发条老鼠虽然可以被人类抱着,不过,他没有办法动,如果后悔的话,他自己也无法去找魔法蜥蜴变回了也不能天天去厨房找面包屑了。
政:真的老鼠是生命体,发条老鼠是死物,不需要找面包屑。
支持人:阿政补充得比较完整了,我没有补充了。
(九)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真的有机会让你选择,你愿意做一个像亚历山大那样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四处受追赶的人还是像发条老鼠那样可以睡在高床暖枕上被主人爱着但是随时有可能被遗弃的人呢?
支持人:大家可以思考一分钟。
熙(高高举起手,示意要马上回答):我想亚历山大,因为亚历山大很可怜,他只能住在一个破旧的小黑洞里,四处被扫把扫走或者被碟子仍走,我觉得他很可怜,我想当他。而我不喜欢威利,整天有人疼爱他,给他睡在温暖的白床上。
维(我知道我知道):我想当亚历山大,虽然亚历山大很可怜,但是我的话只有一句:“能活就不错。”
支持人(大笑):大力表扬了维这种很有意思而超出大人对孩子的认知的定式思维的答案。
支持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维:我自己想的。
支持人:阿政,你呢?
政:我想当亚历山大,我要说一句话:即使你有很多的黄金,如果你没有办法活动,活着没有意义嘛。
维: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就是一样嘛?
熙(一直关心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一名?
支持人:我要总结一下今晚的课程,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我们用“说来听听”的问答模式探讨了几个问题,最后我们回到自身,问到底我们愿意做亚历山大式的人物还是发条老鼠式的人物,探索一下我们自身的选择。我发现我们小朋友都很有想法,阿熙的反应非常快,回答问题非常好,而且他很善良。维维呢,他积极思考问题也回答得很认真,而且有些答案很出彩,比如“活着就不错”这一句就画龙点睛,真的给维维点赞。阿政呢,上过我很多课了,可能很熟悉我的上课模式,这一节课表现不是那么积极。不过,他也有思考问题,最后的回答很经常,比如“如果没有自由没有办法走动即使有黄金千两也是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他探索了“人自由是最大的好处”的想法。都给小朋友点赞。阿熙一直关心谁是第一名,当然是阿熙第一名啦。好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file:///C:/Users/kell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五、     实操后反思。
在听着录音写文字实录的过程中,我也在变思考,也在今天读者《说来听听》的第十二章,反思如下:
1、  第六个问题处理得不够好。本来是想这探讨书与自身的关系的。比如安妮的喜新厌旧行为,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有过,维维已经回答出来了,但是没有继续问下去,让书真的与自己发生联结,有过喜新厌旧的行为,那么自己曾经的玩具被遗弃了会如何如何。还有威利,阿政说他很喜欢炫耀主人对他的爱。是的,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炫耀谁谁谁最爱自己,或者自己在课外班或者在其他场合收到多好的对待,炫耀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常见的行为,没有深挖。连一句带过的话都没有,很显得这个问题没有落脚点。我记得在九龙站开“说来听听”之《恐龙阿瓜和他的大尾巴》这个问题就引起很多很好的答案,孩子们从书迁移到自身,比如说东东西西关心阿瓜迁移到“我”很关心弟弟等。这一次这个问题没有运用好,有一点自责。
2、《说来听听》P126-127页:在“一起来挖宝”的阅读讨论中,一组读者要合力挖掘彼此心中对文本的认识和想法。我觉得我在实操说来听听是老师问,学生一一回答的模式,没有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回答而达到新的认知高度。就是在学生在大问题框架下互相提问和回答,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续还要就这个做一点努力和探索。
3、艾登·钱伯斯的“儿童都是天生的评论家”观点是真的,阅读讨论过程总,维维的“水货”“活着就不错”精彩言论,真让我大吃一惊并为之拍手称快。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3: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页是在两个社区(南山蔚蓝海岸社区和海珠社区)实操《恐龙阿瓜和他的大尾巴》写的一些课程记录,有5000多字,节选一点。
7月8日上午,在蔚蓝海岸社区开阅读课,群体是社区的孩子,6-9岁,上了小学的,孩子们大多不认识,自由报名而来。下午,在海珠社区,听课群体是学府小学一年级一个班15个学生,大家都认识,是一文家长组织而来。在这两个不同群体的教学中,发现孩子们自主表达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很多都相似的,但是到了写的环节,有很不一样的地方。下面,我将详细记录和分析。

一、《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给我的理论指导。
在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高级班的必读书目,有一本英国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艾登·钱伯斯是英国当年儿童文学大师,他不但因儿童文学著作而获得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最高奖安徒生奖、英国图书馆协会卡内基奖,还因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著有理论作品《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被授予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10年被英国教师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遇上这样一位两栖作品都获誉不菲的作家的实战理论著作,我如获至宝,边阅读边做了详尽的阅读笔记。
在钱伯斯看来:
1、要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首先要真心接受他们的意见,相信所有看法都是弥足珍贵。

2、相信“讨论”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总结为三种分享:一是分享热情,除非我们把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明白自己对一本书的看法。换句话说,一则故事对一个读书团队的意义,是通过谈话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被逐步界定的。二是分享困惑:在分享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时,我们也发掘出这段文字对自己而言有什么意义。三分享关联性(发现可依循的模式):有些孩子不明“模式”,通过引导,让孩子知道文本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安排、时间的组合、角色的设计、象征意义等的关联性,知晓了其中之一或者之二的构成模式,孩子们才“读之有物”。

3、表达的形式上有四种: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聊出新想法。

4、“说来听听”的问题架构有基本问题如“是什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概论性问题如“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书籍、诗等等)吗?”、特定问题,如“你觉得哪一个角色最有意思?”等。

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在此书中文版序里说“说来听听”是“一种方式,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理念”。在刚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醍醐灌顶,思路豁然开朗,马上跟着书的理论在家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实践了《说来听听之<木兰辞>小剖析》,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获得高级班同学和导师大表扬。两个孩子虽然一个11岁,一个8岁,我用“说来听听”的问题框架引导下,他们居然能说到“对偶句”“顶针”修辞手法和对战争描述残酷的N多诗句,还越说越兴奋,越说越得意。我深深地觉得,这本书就是我的推行大孩子阅读课的法宝!

二、我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来兜底。
在生老二之前,我是重点学校的语文老师,因为家庭发展的原因,才离开三尺讲台。身离开但是心一直在。我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语文教学、学生阅读等领域最新消息,这领域好像与生俱来而且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似的。我常记起,以前在职的时候,经常有听语文公开课,展示课,最精彩的就是课后的评课活动,真的是在评课讨论中“更明白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对这个老师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我们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学生是主体,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化“听说读写”相互联系①于无形中,最终习得这八字能力。


三、这节阅读课的设计框架。
在前面实践理论指导和新课标要求为前提下,还根据这本超级有趣的台湾童话书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授课内容为90分钟,中途休息5分钟):
(一)、作品封面引入,作者介绍,就用特定性问题带入:这本书,你认为有多少个角色?你喜欢哪个角色?还喜欢这本书什么地方?请说来听听。(说给自己听听)
(二)、个人观点表达阶段,包括三条大问题:1、说来听听,恐龙阿瓜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2、读来听听,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段。 3、讲来听听,有哪些地方看不懂或者不明白?(说给别人听听,贯穿了“听说读”)
(三)、小组讨论出结果阶段。1、这童话故事里,有没有一些重复出现的固定模式? 2、这童话故事里的一些描写跟我们自身经历差不多的?(小组各组员一起发言,聊出新想法)
(四)、小组集思广益,进入“写”的环节。刚刚已经找出来了固定模式(分享了关联性),现在请以这个固定的模式开头“我是谁,我到底是谁?”来新创作一个情节。把小组的智慧成果写出来(10分钟),最后上台展示(每组3分钟)。

这个阅读交流课设问框架从个体到小组,从说听读到写,在吸收《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的精髓上,还基本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互联和操作环节上有助于学生提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c7dca5facbde5b01f63cf1bd87572625ad08ba6c994ca877b2b8cd4bbc561bd4e0bf527a4e829995.jpg

可能用得上的图片 (4).jpg

微信图片_20170711003420.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公主》的实操我居然录了音频,不知道放在哪里,手机里没有,估计是放在录音笔了,录音笔不在身边,后续可以补上。
作业的话,请参看我之前贴的三个实操记录。


《水公主》实操的过程,因为两个孩子,一个马上12岁,一个马上9岁;
对水公主这样的绘本的字面了解得很透彻,回答问题感觉就是平平,或许我的引导技巧没有升级。
记得有一条题目是:就我们自己而已,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些非洲缺水的人?
孩子回答:
1、可以自己捐款
2、可以宣传非洲的缺水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非洲缺水情况。
3、自己先做起,呼吁更多的人捐款去帮助他们。

前面的比较平平,后续再回头看看两个孩子的回复。

发表于 2018-3-21 23: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操背景:
按照共读的要求,选择《水公主》是因为原计划要在大童间来实践一下《说来听听》,结果没成想,一再往后推,又赶上出长差,眼看作业就要泡汤。出差途中,一直惦记这事,然后心生一念头,索性就再大龄一些,我在广州三叶草群丢下一个红包,“炸”出一班密友,然后抛出事先拍好的图片,来了一场线上的实操。

注: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有点小激动。第一次看到有关非洲国家的绘本,让我想到《书,儿童与成人》中有一段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如果大人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给儿童合适的衣服穿,又怎么会想到要给他们合适的书来读? 所以,能看到这样的书,至少说明,在儿童阅读这方面,人们开始有投入更多的目光给他们。后来,我再看,发现,这竟然这一个美国人写的,加拿大人画的,关于非洲国家的书。再继续深入,“本故事来源于布基纳法索裔高级时装模特乔吉.巴蒂尔的童年经历”,疑惑也一一散去。

实操方案实录:
当时是线上的大人共读,也不方便发语音。我先抛出封面图给大家。
1:这本书,当你们看到封面,会想到什么?觉得可能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LIMIT: 印度
  方方:环境保护,水资源。
  颜子:非洲,缺水
  皮皮:头负重能力强
  晗妈:非洲
2:你们都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线索的呢?具体说来听听?
  方方:大大的水罐、黝黑的皮肤、大大的太阳、还有整幅图的色调。
  晗妈:树,大片色调像沙漠,主字头上的水珠皇冠
  皮皮:烈日
  方方:包括小女孩子的表情,攥得紧紧的双手
  我:你们看得都很仔细。看到了远处的物,近处的人的物征,以及整体的色调,还有吗?
      比如还有小女孩的头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首先注意到的地方。
皮皮:是,树的叶子很少。
晗妈:头发想到非洲。
秋虹:第一眼看封面,我觉得除了大家讨论的点,我还想到了魔法咒语等,非洲特有的文化,水公主或许给大家带来些希望。

然后我抛出了全书的照片,给了约三分钟的时间大家来看。
蘑菇第一个说: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人物的刻画,色彩和语言的组合。其实我是看到封面就喜欢上了。
3:你们曾经看到类似的书吗?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模式?
  颜子:看到一本英文的绘本。她抛出图片《HANDA’S SURPRISE’》,然后说:没你这本沉重。
  我: 我注意到你用了“沉重”这个词来形容《水公主》。
  颜子:太艰苦又很难改变什么,看得人心情沉重。
  小雪:《漫漫求水路》,我们读过,双线叙事。正好可以补充这个绘本,为什么吉吉生活的地方没有水?接下来怎么办?改变的努力一直都有,生活总是向前的。有了问题,就去解决吧!
  我:颜子觉得沉重,而你读到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雪:对,如果以前,我也会觉得沉重。现在我倒喜欢作者的戛然而止。抛出问题,并不提出方案,有些人忧伤,有些人思考,有些人行动。
  LEE李:甚至不提出问题,只描述。
我:很多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LEE 李:足够的留白。
  小雪:正好我也读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笔下也有非洲沙漠的样子。
   我:大漠里的爱
  小雪:李娟的作品《新疆一望无际的大》,都有助于这本绘本的背景了解。封面的预期和实际故事的阅读,并没有更多的差别,算是中规中矩的故事。于我而言,不惊艳。
  LEE 李:色彩用得不错,还有,那么缺水都要洗澡,好习惯。
  小雪:前半部分,我的家乡很诗意,我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我是公主。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LEE 李:艰辛打不倒的诗人。
  小雪:我不是非洲灾民。
  LEE 李:这个和我看到的另一套书有点类似。还有,真的就是你读到的,是你自己心里的悲伤或希望。不是作者的,不是角色的。
  小雪抛出《魔鼓》的图片问:非洲不?
  我:嗯,虽然色彩暗黑,但神秘跳跃。
  梅子:我开始没觉得太沉重,觉得水公主还是自信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
  秋虹:主题内容沉重,但人物设计乐观积极,即使再难的生活,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公主,满满的爱满满的内心力量。
  梅子:对,有看到爸爸妈妈对水公主满满的爱。
4:你们对这本书有什么地方觉得不那么喜欢吗?
   LEE 李:就是没有想多看两眼的渴望。
   小雪: 角度
   LEE 李:可能去非洲旅行一下就不一样了
   小雪:我觉得有点正面了,就像画画里说的,是一个正向对称的结构,比较中规中矩。如果侧个身,换个角度,可能灵气就不一样。
   我:比如书的结尾,充满希望,又感觉全是套路。
5:怎么理解水公主?为什么叫水公主?
   皮皮:父母都深爱着她,称呼她为自己的公主;在非洲一些部落,酋长的女儿就是公主,但即使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缺水的。
   我:书的开头写“在我的王国非洲”,我的王国里,我当然就是公主。我是这么想的。
   蘑菇:用公主这个称呼,我能理解为是一种责任感吗?一个部落或是国家的公主她本身对自己的国家或者部落就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吧。解决水资源的问题,这是这个部落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点题?
   我:会不会是寄予某种希望?
  蘑菇:是的。   
  方方:水公主的含义,我理解是:在吉吉公主的世界里,她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可以触摸星星,可以呼风唤草或者说能实现自己的小愿望,但唯独不能呼来水。但她相信,总有一天能让这里流淌着凉爽、清辙的水。作者是否也寄希望于吉吉公主能最终扔有这种唤水的力量,从吉吉公主变成水公主。
  小雪:有道理。我的非洲王国,开头一句就很霸气。
  皮皮:我只是分析为什么叫公主,我想到的两种可能。
  颜子:赞同水公主的这个名字是寄予某种希望,也是种乐观。
6:有没有觉得困惑的地方?
   小雪:为什么“我连王冠都带不了了”啥意思呢?是真正的公主?还是孩子的幻想?
   蘑菇:是不是因为要顶着水罐,所以说戴不了王冠?
   彩虹:我也是这么认为。
7: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选择这本书作为故事会书目?
   小雪:六一儿童节。
     我:为什么会是六一儿童节。
   小雪:同样的世界,不同的孩子。
     我:不一样的视角呀,我可能会比较中规中矩。
方方:我可能会选择3月22日世界水日给孩子们读这本书。
颜子:我选择世界环境日读这本。
实操反思:
   我不太确定这算不算是一场合格的《说来听听》的实践,如果是的,对于自己在其中的主持的角度定位把握是否得当,都心存疑惑的。《说来听听》一书中有关的实践记录,主持人只是抛出问题,引导大家来发言,自己本身是极少发表观点看法的,可以说不带有特别的个人色彩。而对于我的这场实践来说,我明明也还是有自己的疑问,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且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整个过程,看似是兴之所致的随口闲聊,但确实又更清晰了自己对《水公主》的理解。
   从技术层面来说,三种分享,四种表达,包括问题框架都是相对完整而晰的;也许是因为交流对象间平等的关系或者是氛围的轻松,又或者是,从来就没有想过怀惴某种“不单纯”的意思,分享的过程除了碰撞火花,让大家也对下一次充满期待,也有人提出,想更深入去了解跟本书主题相关的其他书藉。
    因分享而开启了记忆闸门,也进一步体现了阅读的快乐之源。从这点上,似乎是歪打正着,或叫“无心插柳”了。


发表于 2018-3-22 14: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听听》感想及实操

《说来听听》重读思维导图.png
这次共读《说来听听》,是我第三次读,每一遍都有一些新的心得。这本书可以说是语文老师的一本很好的参考工具书,对于非教育行业的家长来说,这种特别具体的方法论实操工具书总会让我们觉得过于细节,费心费力,把日常亲子阅读过度细化,对于繁忙的职场妈妈来说,能坚持每天亲子阅读已经是一件比较珍贵的习惯了,如果再进行细化可能会影响家长的陪伴热情。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亲子阅读有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大部分陪伴亲子阅读的家长都会有一些困惑,或者说有一些想法,比如有些书孩子要求反复读,那么读第五遍,第十遍等等是否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讲法?有些书很经典,孩子却只看一遍,并没有“看懂”这本书,家长是否要再努努力,进行些多方位的引导?引导的方式属于方法技术问题,虽然可能操作起来事无巨细,但是一旦尝试过之后,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刚开始可能会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但操作几本之后孩子给我们的反馈会令我们惊喜,这种惊喜反过来成为我们继续和孩子进行阅读互动前进的动力来源。

书中的说来听听发生的场合主要是在班级,但问题的大概框架对于家庭阅读也依然有指导意义。以我自己为例,读完一本绘本,常问的问题是,喜欢这本书吗?孩子说喜欢,然后就问为什么?孩子常回答不知道啊。然后考虑到时间关系,也就比较少的讨论下去。

按照《说来听听》的问题构架,在基本问题层面,至少可以问,喜欢哪几页,不喜欢哪几页,哪些地方没有看懂,之前看过的书有没有和这本书有类似的。这几个问题也都可以无限制的发散下去,看时间和精力。

孩子更大一些的时候,问题可以更深入,目前我还停留初级阶段,所以和孩子互动基本问题我觉得基本就足够了。

《水公主》说来听听的背景
这是高级班共读计划第2期天静布置的共读书目,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因为孩子年龄已经5岁,所以选择了这本大龄孩子的这本。买书之前,在网上多少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背景,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属于非虚构类故事,真实的故事会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类和事实类的东西,需要讲述者有一定的背景储备。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虽然我知道非洲缺水也缺粮食,很多孩子营养不良,但他们取水用水的过程我之前比较少了解,这也是之前的知识体系和个人视野中缺乏国际化的观念而造成的,也是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能够去完善建立的国际化视野,从小关心世界大大小小的新闻和事件,而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别意识。

关于非洲,刚好上个学期我去孩子的幼儿园讲过《非洲有没有小熊》,书中生活在非洲的小男孩一家穿着很简单的衣服,住着小草屋,有的穿着草鞋,有的没穿鞋,他们的头发都非常短,还以放牧为生,这为我给孩子讲述这个非洲的水公主故事进行了一点点铺垫。

《水公主》说来听听实践记录
最近没有做故事会,所以我说来听听的对象只有我女儿一个小听众,记录也比较短,以后有机会会再做一个群体的故事会吧。

第一遍
刚念到非洲,Sumi立刻说起来非洲?《非洲有没有小熊》不是妈妈去我们学校讲过吗?讲完,我刚好鼻子有点不舒服,抽了一下鼻子,Sumi立刻说,妈妈你是不是很感动,我借机说是呀,她说她也很感动,感动得想要哭出来,我抱抱她,说那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她说,是的,我要给这本书打5颗星星,如果有10颗星的话,我就打10颗星。(最近在做小花生的阅读记录,读完的书都会录入让她自己评分)。

Sumi在我讲完,还没有提问的时候,就主动的说出来自己的感受,这一点让我特别意外,也许今后读完一本书,问一下读完这本书是什么心情也是蛮不错的一个入口。

然后我开始按照框架提问:
1.        你喜欢这本书的哪些部分呢?
Sumi:我喜欢穿裙子的那一页(吉吉在开头跳舞的那一页)和他们在打水的地方玩儿的那一页
2.        那你不喜欢这本书的哪些部分呢?
Sumi:他们打泥水的那一页
3.        有看不懂的吗?
Sumi: 有,翻到了“半路上,我们在巨大的乳木果树下休息,采摘乳木果充饥”这一页,指着那颗大树问我,什么是“乳木果”?我怎么没看到果子呢?
我说,这种树妈妈也没见过,妈妈觉得这是生长在非洲的一种树木,它的果实可以直接食用,应该味道也不错,这些果实可能藏在叶子里呢。如果我们有机会去非洲,我们去看看,关于这种树的知识,妈妈可以再了解一下去告诉你。
后来,我还没来得及再问,Sumi的问题就层出不穷的来了:
1.        他们的房子是稻草做的,那风一吹不就吹倒了吗?
2.        他们睡觉为什么不盖被子呢?
3.        他们枕在地上的是报纸吗?
这几个问题涉及到了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居住习惯等问题,我大概给她讲了非洲的位置,一年的气候情况,但是对于非洲人哪些地方住这种房子,哪些地方不住,我也不是很清楚,只能简单带过。

最后问了她一个问题,是不是愿意把这本书讲给自己的同学听?她说想。
第一遍结束。

第二遍
第二遍讲完我还没开始提问,Sumi的问题又来了:
1.        他们为什么打那么脏的水?为什么没有干净的水呢?
2.        他们为什么把罐子举到头顶上呢?很多人都用手扶着,可是第一个人为什么没有用手扶着呢?
第二遍明显的孩子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如果引导人准备的够充分,孩子的问题可能大部分会在自己的框架内,但我明显属于准备不充分的,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没有把说来听听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设计。当孩子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就是按照平时所积累的知识来进行简单的讲解,但讲完之后觉得自己似乎也没有讲的特别清楚。

《水公主》说来听听实践总结
在写这篇记录的时候,我再仔细的翻看了《水公主》,发现和孩子简单的两遍讲述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却帮助我梳理了如果要举办故事会讲述这本书我会引导问题的整体框架。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水公主》说来听听问题框架.png
这些问题未必能在一次阅读中都和孩子进行讨论,但总体上围绕这些大的方向,会是一场收获很大的故事会。

点评

图片上传有点问题哈,希望楼主谅解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22 14:36
发表于 2018-3-22 14: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eyretree2016 发表于 2018-3-22 14:34
《说来听听》感想及实操


图片上传有点问题哈,希望楼主谅解啦。
发表于 2018-3-23 15: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水公主》
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把这本书跟其他几本书放到一起,看她什么时候会拿起来看,公主的书说不定她会喜欢看呢。后来在某天晚上睡觉前,她拿起了这本书说:“妈妈,今晚给我讲这个故事吧!”在那天晚上就跟她讲了这个故事,第二天她自己又重新拿起书看了一遍,开始不错。
    于是到了当天晚上,就跟孩子说,来,我们聊聊这本水公主的故事!水公主这个故事是关于非洲,关于水资源,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有点担心她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故事。
在讨论《水公主》之前,并没有成型的想法,到底要怎么开始,计划顺着两个人的思路看看能讨论到什么地方,准备了三个问题!
1、喜欢看这边书吗?(本来以为她会回答喜欢,但是没想到她的答案很出人意料)
妞:不喜欢,讨厌看这本书
问:讨厌的地方是哪里呢?
妞:讨厌她总是想控制风和狗狗,有被命令的感觉。
问:还有哪里不喜欢的?       
妞:没有画出妈妈的正面像,人物太少,角色太少;还有非洲人的头发长得像假发。
到了这里,我没办法接下去了,顺着头发的话题也可以谈论不少的东西。
2、读了这本书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妞:让大家都知道非洲缺水。
问:还有其他的吗?
妞:我还看到他们也缺食物
问:你从哪里看出缺少食物的呢?
妞:就是她跟妈妈去打水的过程中,她们没有吃什么东西,就是摘了点野果吃。
3、如果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我们中国的,你会怎么做呢?
妞:会打井,让水变得清一些
问:其实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很多地方缺水
妞:把南方的水打到缺水的地方去
问:恩,你说的挺对,中国政府也在做“南水北调”的事情,现在也有了些改善。

总结:
这是第一次的尝试,跟孩子互动的问题也是按照她的想法逐步深入,说来听听的方法是把书读到很厚的一种方式,其实是需要更多与孩子互动的机会才能把这个方法运用得很好,问的问题需要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尽量避免封闭式的问题。
所以用了这次还觉得不尽兴,就挑了本孩子自己从图书馆选的书重新做了一次尝试!




二、《两张老照片的故事》
1、作者 岑龙&nbsp;
画家,1957年生于广州,西安美术学院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市文联、武汉画院任专业画家,湖北美术学院师范教育系成人教育部教师。水粉组画《神农架的珍奇动物》入选首届全国科普美展。油画《暮雪》入选中国油画展;《山间》、《童年》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唐 人蹴图》入选中国体育美展;《参军》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论文有《苏联油画的昨天 和今天》等;自幼受人类学家父亲——岑家梧影响,除对中国历史及少数民族生活深感兴趣外,也非常喜欢安徒生及格林伦等欧美的童话故事。目前除了从事油画自由创作外,也热衷于绘本的创作。岑龙的油画作品在中国荣获多次奖项,而插图作品《卖炭翁》则选入中国第七届全国美展。《雷神》获日本野间插图银奖。图画书作品有《求雨》(汪曾祺 文)等
2、简介
“我”的父亲出生于海南岛偏僻的乡村。1930年代,在老师、亲友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赴日留学的机会。他在异国之地随身携带唯一一张母子合影,勉励自己用功。他跟日本同学山本最要好,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他毅然即刻回国,临走时将那张母子合影留给了山本。战后的一天,“我”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山本母亲的信,得知在他回国后不久山本出征,战死了。随信附上两张老照片:“我”爸爸的母子合影和在山本的遗物发现的山本家母子合影。岁月流逝,“我”长大了,在樱花盛开时来到了日本,替父亲和他同学探访樱花。他想一直珍藏两张照片,将两张老照片的故事世代传说下去……以作者父亲的亲生经历为原型,讲述跨国国界的友谊被战争离间的悲剧。[

3、实际操作
看完这本书后,先想到几个可以展开讨论的点
1)海南的少数民族,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黎族和苗族,可以延伸这两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2)关于战争和抗日战争,可以让孩子们思考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3)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4)友谊,亲情与国家

选出其中的几个点来做说来听听实践的问题,实践过程如下:

问题一:这本书是否有让你觉得有感动的地方?
妞:感动的地方是奶奶为了保护“我”,结果自己死掉了。
秋:那是因为有战争。
妞:不明白为什么要战争
我:那你都知道些什么战争呢?
妞: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还有抗日战争
我:恩,这本书就是写的抗日战争,那你知道抗日战争是怎么开始的吗?
妞:

问题二:有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
妞:喜欢的地方就是让人感动的地方
秋:我喜欢的是“我”爸爸,虽然家里穷,但是他很努力得上学,自己打工赚钱。
问:是否因为这个经历曾经自己经历过呢?
秋:是的。
妞:这本书不喜欢的地方是“我”爸爸上学的环境不好,没有大房子,太偏僻,没有游乐园
我:看来你不喜欢的地方真不少呢!那在这种环境下,“我”爸爸是怎么学习的呢?
秋:不管环境如何,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

问题三:书中的两家人有没有相同或者不相同的地方?

妞:相同的地方是都没有好的条件读书,都是母子,学习都很好,都是男生
不同的地方是 一家是中国,一家是日本;一家是儿子去世,一家是奶奶去世
我:观察的很仔细。

总结:
按照三个问题其实自己也想了孩子们可能会提到的答案,每次都是希望孩子们按照自己想听到的答案来回答,如果没有回答到,用其他的方式引导他们往那个方向去靠。
按照说来听听问问题的方式,这样好像并不好。而且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老是问为什么,问了为什么之后,发现孩子们有的时候思维会限制了,老想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也并没有标准答案。
第三个问题,想引导孩子们能说出来不同国家的人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发生战争两个国家的人民都会受到战争的影响,需要反思战争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可是结果孩子并没有按设想的回答,于是也用了很多方式来引导,可是孩子们还是没有上我的道。这个部分值得思考!
后来第二天晚上晚饭的时候,妞妞竟然自由发挥在我们3/4个人面前做了一场主题是《战争》的小演讲,其中有我们之前讨论的关于为什么要战争的部分,而且结合了之前跟他们班讲的故事《打架的艺术》,她爸爸竟然还惊奇她从哪里学来的呢?


发表于 2018-3-24 01: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素慧 (年妈Sophie) 《已经说过晚安了!》实操作业
实操背景:
在共读《说来听听》的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有了畏难情绪,而且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我感觉到了束缚,有种被框住的感觉。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方法来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在这之前也自认为在带着孩子读书的时候问题设计的还不错,但现在感觉害怕问孩子问题,也有些不知道该问些什么才好。在作者列出了六页的问题架构后也安慰读者重申道:“提供这份清单的目的不是让你每一次都逐条提问,提问时也不需要依着列表上的顺序照本宣科。”但这样的安慰并没有给我减轻多少压力。第一次实操练习我找来了朋友家的孩子(3岁半)来一起说来听听《已经说过晚安了!》。在读图和共读的环节一直都还挺顺利,孩子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在提问环节,孩子明显得表现出了抗拒,问题没等问完就跑开了(是逃离了我)。而朋友对我这种讲故事的新方法表现的很惊讶,跟往常我讲故事的风格完全不同,她说明显感觉到了我的压力,也感觉到了孩子的压力。最后的提问环节像是在考试答题(朋友是个研究儿童心理的专业人士,能敏锐的捕捉到孩子和我的心理状态)。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更是怀疑我自己的提问能力,也好奇这种“说来听听”的方法到底适合多大的孩子。既然实践过的小伙伴都说这种方法很棒,相信这种方法自然有它的优点,只是我暂时还没有领悟到。于是我紧接着又去了幼儿园找来大班组的孩子(最小3岁半,最大约6岁)来做我的第二次实操练习。
已经说过晚安了.jpg
实操方案实录:
两次的问题设计都是相同的,这里我只写在幼儿园大班组做的实操练习实录。
1:今天Sophie阿姨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已经说过晚安了!》
大家都是什么时间说晚安呢?

  孩子们:睡觉的时候。
2:大家猜猜这个是谁和谁的故事呢?(孩子们观察封面)
  孩子1:鸭子和熊。  
孩子2:熊和鹅。
  孩子3:鸭子,熊和小兔子。
3:这里有两座房子,一座小房子,一座大房子,是谁住在里面呢?
  孩子1:不知道。
孩子2:熊
  孩子3: 大熊住在大房子里,鸭子住这个小房子。(这个孩子是朋友家的孩子,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一次。)
期间有孩子对大熊的那只兔子玩偶感兴趣,还观察到了相框里的兔子的相片及故事里兔子眼睛的睁开闭上的各种状态。大熊第二次说“已经说过晚安了”,有些孩子能预测到大熊回复鸭子的这句话,还能说出来这是大熊第二次对鸭子讲同样的话。(发现故事里的模式)
4: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哪个地方呀?Sophie阿姨觉得鸭子读的那本书最好玩,我也想读读看呢。(孩子们纷纷翻书页,找自己最感兴趣的点给我看)
孩子1:我觉得大熊他好搞笑。
  大部分孩子都表示对于鸭子提议大熊一起来看电影(吃爆米花),做水果冰沙,玩乐队和互相讲故事最感兴趣,其中提到次数最多的是爆米花和水果冰沙。
5:大家有觉得不喜欢的地方吗?Sophie阿姨不喜欢鸭子的一种行为,他没有经过大熊的同意而随便拿大熊家的东西。
   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经过别人同意才能拿属于别人的东西。(儿童之家的孩子规则意识都挺强)
  孩子1:我讨厌鸭子,因为他太霸道了!
6:有没有觉得不明白的地方呢?Sophie阿姨就不明白为什么大熊胸口皮毛的颜色浅浅的。
孩子1: 因为熊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呀!
孩子2问:鸭子嘴巴怎么受伤了呢?
孩子3答:摔的!他飞到大熊家窗户上的时候撞到墙了。(孩子们已经离开大半了,其他孩子也注意力不在故事讨论上了,实操练习结束。)

实操反思:
   我还是不确定这种说来听听的方法适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低龄的幼儿),我的提问方式和态度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没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真心邀请他们一起说来听听他们的真心话。我观察发现他们爱听故事胜过回答问题,他们很享受听故事的过程,但对于回答问题就有些反感逃避,特别是说来听听里面的问题。我只是问了基本的问题,在我的提示引导下孩子们也能回答个大概,也不确定我的那些引导是不是多此一举,因为我总是“怕”他们不明白问题的意思,也极有可能是我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虽然没有提到“模式”这样抽象的词,但孩子们还是能找到故事里的模式。期待线下和大家见面讨论分享,也许碰撞出来的火花可以解决我的困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06:59 , Processed in 0.07196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